戴凭经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东汉时期,光武帝在元旦朝贺大会上,让群臣中擅长经学的人在大殿上辩论,那些不精通的人会被夺去座位,而那些精通的人则会得到更多的座位。其中,曾经师从京房学习《易经》的戴凭多次获胜,赢得了五十余个座位。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博学多才的人或元旦集会上学者们的辩论。

清代的毛奇龄在《元旦同诸公集曹舍人宅限韵》中写道:“独惭元旦会,未设戴凭经。”这表明他觉得自己在元旦集会上未能像戴凭一样以经学知识参与辩论。清代的黄遵宪也在《感怀》诗中提到了这个典故:“戴凭席互争,五鹿角屡折。”这句诗描绘了学者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座位而激烈辩论的情景。

“戴凭席互争”和“五鹿角屡折”都是形容学者们为了争取更多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而展开激烈竞争的场面。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学人之间的学术氛围,也体现了戴凭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戴凭的故事不仅是学术界的一段佳话,也成为了后世学者们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象征。在元旦这样的传统节日里,通过这种集会的方式,学者们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学识,还能够互相切磋,共同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戴凭经”和“戴凭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术竞争的故事,更是关于知识传承和学术交流的美好象征。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何种场合,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精神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扬。

热心网友

东汉时期,光武帝在元旦朝贺大会上,让群臣中擅长经学的人在大殿上辩论,那些不精通的人会被夺去座位,而那些精通的人则会得到更多的座位。其中,曾经师从京房学习《易经》的戴凭多次获胜,赢得了五十余个座位。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博学多才的人或元旦集会上学者们的辩论。

清代的毛奇龄在《元旦同诸公集曹舍人宅限韵》中写道:“独惭元旦会,未设戴凭经。”这表明他觉得自己在元旦集会上未能像戴凭一样以经学知识参与辩论。清代的黄遵宪也在《感怀》诗中提到了这个典故:“戴凭席互争,五鹿角屡折。”这句诗描绘了学者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座位而激烈辩论的情景。

“戴凭席互争”和“五鹿角屡折”都是形容学者们为了争取更多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而展开激烈竞争的场面。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学人之间的学术氛围,也体现了戴凭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