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0・ J Chin Microcirc Jun.2008,Vo1.12,No.3 ・文章编号:1007 8568(2008)03-0190-03 综述・ 胃黏膜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张海华,张庆富 ,张景 胃黏膜微循环的血管结构特点与胃黏膜的特 殊功能相适应,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胃黏膜微循 光光度技术具有无创和可在内镜直视下测定任意 部位的优点,但其测定值不是血流量,只代表血液 容量。荧光血流计法也可以测定胃黏膜任意部位 环是胃黏膜保护机制的核心,微循环紊乱在胃黏膜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胃黏膜微循环的结构及分布特点 1.1 胃黏膜血供来源于黏膜下层动脉丛。动 脉丛首先在黏膜下层生发出大量微动脉,经几级分 支和广泛吻合后,形成垂直于黏膜层的终末微动 脉,后者穿过黏膜肌层在胃腺底部分支成毛细血 管,因此胃黏膜层无动脉性结构l11。胃黏膜毛细血 管网包括腺管间毛细血管网和毛细血管网,从黏膜 表面观察,上皮下表浅的毛细血管床与后微静脉共 同构成了一种与黏膜表面平行的二维蜂窝状网络 结构。后微静脉接收上皮下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后 穿过黏膜层时不再接收腺管问毛细血管血流,但彼 此间存在广泛的静脉吻合,最终汇入到黏膜下层静 脉丛。动物实验发现,黏膜下层存在着动静脉吻 合,可能在胃黏膜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J。 1.2胃黏膜各个区域血流分布不同。研究发 现,正常人胃体部黏膜血流量高于贲门、胃窦和胃 角部,胃大弯高于胃小弯,胃窦和胃角小弯黏膜血 流量最低,球部前壁低于小弯和后壁。 2 胃黏膜微循环的方法学进展 2.1 胃黏膜血流量的测定 胃黏膜血流量测量技术和方法包括激光多普 勒血流测定仪(LDF)、反射分光光度技术、荧光血 流计法、交叉热电耦法等。LDF探测深度为0.5~ 1.0mm,适合胃黏膜血流量检测,但须探头和组织 接触,机体移动、呼吸及心跳等因素影响测量结果。 LDF改进型一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图像仪(LD PI)已应用于实验研究 J,其特点是探头与黏膜间 实现非接触式测量,测量精度较LDF提高。反射分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02551) 作者单位:050031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 形外科 第一作者简介:张海华(1981一),女,汉族,河北籍,在读硕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烧伤微循环。 通信作者:zhangqfdoct@sohu.tom 的血流量,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只是需要静脉注入 荧光示踪迹。较早出现的目前在实验中仍然应用 的方法包括放射性微球技术、碘安替比林清除技 术、氨基比林及其相关清除法、H:清除法等。放射 性微球法和碘安替比林清除技术都需要组织活检, 不能连续测量,不能用于临床研究。氨基比林清除 技术测量结果偏高,且毒性较大,不能用于慢性实 验及临床研究。后来人们对氨基比林清除技术进 行了改进,Varro等 首先应用中性红作为胃的清 除物质,中性红清除法无毒无害,临床研究显示该 法与氨基比林清除法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测 量胃黏膜血流量和胃酸分泌功能。Dobronte等 人 采用 Tc4 甲基氨基比林清除法,避免了毒性与 放射性不良反应,也可以同时测量胃黏膜血流量和 胃酸分秘功能,可应用于临床研究。H:清除技术与 内镜配合,可以测量黏膜表面任何部位的血流量, 所用气体浓度无害,缺点是不能连续测定胃黏膜血 流量,电极刺入组织及压迫会影响测量结果。 2.2 胃黏膜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测定 2.2.1活体显微镜:Rosenberg&Guth在1970 年建立了通过活体显微镜从大鼠胃黏膜下层和胃 黏膜表面观察黏膜微血管的方法。刘育英在1990 年采用切开大鼠胃壁全层,直接暴露观察胃黏膜微 循环。活体显微镜可观察微循环形态、流态、管围 状态等多项指标。 2.2.2血管通透性测定:血管通透性变化可 从一个侧面反映微血管内皮的受损程度,测定时可 使用活性染料、荧光染料、酶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等 做标记物。 2.2.3光镜、电镜形态学方法:采用微血管墨 汁灌注透明标本或塑料铸形技术结合光镜或电镜 下观察的方法,能够比较清晰的显示正常及病理状 态下血管形态、分布及相互关系。如李志军_6 通过 复制家兔应激性溃疡模型,采用电镜或光镜下观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微循环2008年6月第12卷第3期 到胃黏膜下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微小动脉内皮球形 变、微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等。 此可见NO在胃黏膜内源和外源性损伤中起重要保 护作用,并且已有了大量实验证据。Yoshida等 研究发现,大鼠烧伤后5 h胃黏膜微静脉出现不规 2.3胃黏膜内pH值(phi)测定:phi不仅可 以反映胃黏膜局部的血流灌注和氧合情况,也是全 身组织灌注和氧合发生改变的早期敏感指标,临床 则收缩,内皮细胞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表达 几乎消失,而NO供体却可明显减轻微静脉壁的不 通常采用胃张力计法测定。 3影响胃黏膜微循环的因素 3.1 神经调节:胃内存在肌问神经丛和黏膜 下神经丛,有大量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它们之 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并形成局部反射,同时它 们又接受中枢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壁内神 经丛中的肽类物质在胃黏膜血流量调节中同样起 着重要作用,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 活性肠肽(VIP)、P物质(P)、神经肽Y(NPY),其中 CGRP在胃内含量最多,为生理性强效血管舒张性 多肽,其生理和病理意义目前已得到广泛研究。 Hazy等 研究发现, -氨基丁酸( -GABA)保护胃 黏膜机制是通过激活辣椒素敏感传人神经元释放 CGRP,CGRP再通过增加NO的合成和释放使胃黏 膜血流量增加,而充足的胃黏膜血流能减轻乙醇或 应激所致的胃黏膜损害。Matsumoto 研究发现表 皮生长因子的胃保护作用和血管扩张作用也是通 过CGRP和NO途径实现。VIP神经元对胃黏膜的 血管舒张作用较CGRP为弱。用VIP行胃动脉灌 注,小剂量时对胃黏膜血流量及平均动脉压均无影 响,大剂量时平均动脉压下降而胃黏膜血流量 增加。 3.2体液调节 3.2.1 H 反向弥散:乙醇、乙酰水杨酸等损伤 因素作用于胃黏膜,使黏膜屏障受损时,导致腔内 H 反向弥散入黏膜内,使局部胃黏膜血流量增加。 3.2.2胃肠激素:刺激胃液分泌的激素(如胃 泌素,促胰液素,VIP)多引起胃血流量增加,反之抑 制胃液分泌的激素(如胃动素、生长抑素)多引起血 流量的减少。如蛙皮素保护胃黏膜的机制就是通 过内源性胃泌素释放,激活CGRP和NO途径实现 胃血流量增加来保护胃黏膜 ]。 3.2.3 NO:生理状态下NO维持血管平滑肌 的基础张力,使胃黏膜血流量维持在一定基础水平 上。用左旋硝基甲脂(L-NAME)阻断内源性NO 后,这种胃黏膜血流量增加效应即被消除。研究认 为H 反渗、胃肠激素及CGRP引起的胃黏膜血流 量增加效应中,NO可能是最终的介导因子 。由 规则收缩,认为内源性NO合成不足导致了血管的 不规则收缩。除上述调节血管张力作用外,NO还 有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特性,维持血管通透性及促进 血管生成。一些研究认为NO对基因转录也有影 响,可能参与凋亡过程,而已有研究证明凋亡是维 持血管结构的重要机制。NO除了通过多种途径参 与调节胃黏膜微循环外,也被认为是炎性反应导致 组织损伤的介质 ,在这个过程中则由诱导型一氧 化氮合酶(iNOs)催化合成。 3.2.4内皮素(ET):内皮素的合成和分泌主 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内进行,胃黏膜上皮、血管内皮 和腺体上皮均有丰富的内皮素免疫活性ET、ETmR- NA及ET受体存在,许多病理状态可刺激其大量生 成,作为最强烈的内源性缩血管物质,在介导胃黏 膜血管收缩致胃黏膜血流量减少引起胃黏膜损伤 中具有重要作用。静脉注射CGRP能逆转ET的缩 血管反应,表明ET与其他神经肽在调节交感神经 功能方面能相互作用。 3.2.5组胺:可使胃黏膜下小动脉扩张,而引 起胃黏膜血流量增加。有研究表明,胃酸回渗造成 的黏膜损害与组胺释放有关,组胺可选择性引起微 静脉收缩,使胃黏膜充血,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 黏膜水肿¨ 。 3.2.6前列腺素:全身几乎所有组织都可以 产生和释放PGs(PGI 、TXA 、LT等),它们大多有 较强的舒血管作用,其中PGE和PGI,在胃黏膜中 最为重要。 3.2.7血管紧张素Ⅱ:陈晓莉等¨ 报道大鼠 冷水应激后血管紧张素Ⅱ较应激前明显增高且随 应激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其含量和胃黏膜血流量 呈负相关,和溃疡指数成正相关。 3.2。8其它炎性因子:在休克、感染等致伤因 素作用下,机体产生大量毒性物质或强生物活性物 质,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胃黏膜微循环。 3.3局部代谢产物和组织氧张力:研究发现, 在微循环局部调节中有75%是代谢性调节,组织氧 张力降低、CO,增多,腺苷、ATP、K 浓度增高均能 导致微血管扩张,反之则收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92・ J Chin Microcirc Jun.2008,Vo1.12,No.3 4 胃黏膜微循环障碍与胃相关性疾病 4.1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多发生在严重 jury in rats[J].Keio J Med,2002,51(4):193~200 3王车江,张庆富,刘勖.实验高压电烧伤肾皮质血液灌流量的动 态变化及意义[J].中国微循环,2005,9(1):9~11 创伤和严重感染之后,胃黏膜缺血导致的胃黏膜防 御能力下降是发病的首要机制。YOSASHI等 研 究发现,认为NO释放减少是微静脉不规则收缩的 4 Varro V.Gastric blood flow and acid secretion[J].Acta Physiology Hugarica,1988,71(3):445~457 5 Dobronte Z,Varro V.Gastic blrood flow and acid secretion:problem 原因,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则以微静脉不规则收 缩有关。高维谊等¨纠临床研究发现,烧伤引起的炎 性介质释放加重了黏膜急性损害。减轻应激反应 ofthe methodology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J].Scand J Gastroen— terol suppl,1998,228(1):21~3O 6李志军,王今达,崔乃杰,等.家兔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和防治的 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9):516~518 7 Harry RF,Ancha HR,Xia Y,et 1.GABAergie mechanisams of gas— 和早期液体复苏可下调炎症反应,已被认为是防治 应激性溃疡的有效手段。 4.2酒精及阿司匹林引起的黏膜损伤:实验 表明,1%的乙醇和75%的乙醇在1 min和3 min内 即可使血管发生损害,而肉眼可见的出血性损伤则 发生在1 h以后。若给予细胞保护剂PGF2。,可以 减轻血管通透性和黏膜糜烂,却不能减轻组织学上 的上皮损伤,所以认为血管损伤在肉眼出血性糜烂 中起主要作用,而不是显微镜下的上皮细胞损 伤_l 。微循环紊乱在急性胃黏膜损伤中起着成因 作用,而酒精摄入使血管活性因子如ET、NO的增 加与该微循环紊乱有关 。 4.3 门脉高压时胃黏膜微循环改变:Kotzapas— si等 发现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患者胃底部黏膜 血流量是降低的。周韶璋等 研究结果表明,门脉 高压时胃总血流量增加的情况下,胃黏膜血流量降 低的原因是胃部血流再分配现象,即胃黏膜血流转 向流入黏膜下层和肌层。 4.4消化性溃疡与胃黏膜微循环:幽门螺杆 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因子,而微循环可能 是幽门螺杆菌所释放炎性因子的攻击靶向。实验 表明,幽门螺杆菌能影响包括血流、白细胞运动、血 管内皮改变在内的多种微循环参数,这些实验研究 中较为共同的发现是黏附的或循环的血小板聚集 物形成。现在认为,血小板以炎症介质形式并调控 其他炎性细胞活动而参与炎症反应,而循环中的血 小板栓子被认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相关 中起着联系作用 。 参考文献 1 Gannon B,Browing J,0’Brien P.The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glandular mucosa ofthe rat stomach[J].J Anat,1982,135(4): 667~683 2 Yoshida M,Wakabayashi G,Ishikawa H,et a1.Arteriovenous shun— ting blood flow is intravitally observed in the stomach after thermal in— troprotection in the rat:role of sensory neurons,prostaglandins,and nitirc oxide[J].Digestive Diseases&Sciences,2004,49(11~12): 1875~1881 8 Matsumoto Y,Kanamoto K,Kawakubo K,et a1.Gastroprotcetive and vasodilatory effec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the role of sensory af- ferent neurons[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 &Liver Physiology,2001,280(5):G897~903 9 West Sonlee D.MD,Mercer David W.MD.Bombesin—induced gastor— protection[J].Annals of Surgery,2005,241(2):227~231 1O崔忠敏.一氧化氮在胃黏膜微循环调节作用的研究[J].胃肠病 学,2000,5(3):186~187 1 1 Yoshida M,Kurose I,Wakabayashi G,et 1a.Suppressed production 0f nitric oxide as a cause of irregulra constirction of gastirc venules in— duced by the thermal injury in rats[J].J Clin Gastroenterol,1997, 25(suppl 1):¥56~6o 12 Elliott SN.Wallace JL.Nitric oxide:a regulator of mucosal defense and injury[J].J Gastroenterol,1998,33(6):792~803 13姜霞.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和内源性介质释放对胃黏膜微循环的 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81~382 14陈晓莉,蒲晓允.应激对大鼠血管紧张素与胃黏膜微循环及能量 代谢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7):875~876 15高维谊,郭振荣,孙世荣,等.烧伤后早期某些炎性介质对急性胃 黏膜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8,14(3): 203~206 16 Szabo S,Trier JS,BrownA,eta1.Early vaseu].arinjury andincreased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gastric mucosal injury caused by ethanol in the rat[J].Gastorenteorlogy,1985,88:228~236 17 Iaquinto G,Giardullo N,Taccone W,et a1.Role of endogenous en— dothelin一1 in ethanol—induced gastirc mucosla damage in humans ̄J]. Dig—Dis—Sci,2003,48(4):663~669 18 Kotzapassi K,Eleftheriadis Ei,Aletras H,et a1.Gastirc rnucosal blood flow in po ̄al hype ̄ension patients—a laser Doppler flowmetyr study[J].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2,39(1):39~42 19周韶璋,陈秀记,刘南植,等.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门静脉高 压兔的胃黏膜血流量[J].中国微循环,2002,6(6):329~331 20 Kalia N,Bardhan KD.Of blood and ugts:Association between Heli— cobacter pylori and the gastirc microcirculation[J].Journal of Gas— troenterology&Hepatology,2003,18(9):1010~1017 (收稿:2006—05—23 修回:200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