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针灸推拿学(含涉外)本科大纲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正常人体解剖学 教学大纲

Human Anatomy

(供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专业使用)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正常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含涉外方向)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

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知识,为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学生学习其他医学专业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满足学生学习中医、西医以及针灸推拿临床课程的需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阐明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论述之外,在运动系统中另立人的“体表标志”一节——介绍这些骨性,肌性,皮纹等标志的位置,为以后针灸、推拿等课以及一些护理操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内脏各系统中,强调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对于循环系统的主要动脉,注重于动脉干的摸脉和止血点,这些均将对临床各科有很大帮助。此外,增加了几个“危险穴位”的断面解剖,这部分内容是解剖学与针灸穴相结合的新边缘学科,是学生掌握解剖结构的同时,了解到易引起针刺意外的原因。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既是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又是其他医学基础课的基础,所以它应为先于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实践教学(实验36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课程内容 绪论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2 19 6 3 理论 实验 9 9 实训 见习 其它 2 28 24 实践教学 习题及讨论 小计 - 1 -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循环系统 内分泌器官 感觉器 神经系统 几个“危险穴位”的断面解剖 合计 2 4 11 1 6 18 自学 72 3 15 15 39 36 自学 108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 教材

严振国. 正常人体解剖学. 第二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 主要参考书

[1] 柏树令. 系统解剖学. 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杨茂有. 系统解剖学. 第一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3] 于频. 系统解剖学. 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方式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口试、小测试、作业和标本考查)、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考察。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 论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 了解人体的组成,人体解剖学的分科,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解剖学的分科及学习方法,解剖学姿势和常用解剖学术语。

- 2 -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了解中医学中对运动器官的有关记载。 【教学内容】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中医学对运动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骨 学

【目的要求】

掌握骨的形态和构造。 熟悉骨的理化特性,骨的发生。

掌握躯干骨的名称、数目、位置及以下主要形态结构:椎体、椎弓 (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孔、椎管、椎间孔、棘突、横突、横突孔、肋凹、肋沟、骶管、骶管裂孔、骶角、骶骨岬、胸骨角、胸骨颈静脉切迹,剑突。

掌握上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及以下主要形态结构: 肩胛骨:肩胛冈、肩峰、关节盂、下角和喙突。

肱骨:肱骨头,肱骨头,大、小结节,外科颈,桡神经沟,内上髁、外上髁、尺神经沟和鹰嘴窝。 桡骨:桡骨头、桡骨粗隆和桡骨茎突:

- 3 -

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尺骨头和尺骨茎突:

掌握下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及以下主要形态结构:

髋骨:髂骨、耻骨、坐骨、髋臼、闭孔、髂嵴 、髂前及髂后上棘、髂结节、坐骨结节和耻骨结节。 股骨: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臀肌粗隆和股骨内、外侧髁及内、外上髁。 腓骨:腓骨头、腓骨颈和外踝。 跟骨:跟结节。

掌握颅骨的名称、数目及以下主要的孔道和结构:眶上孔(或切迹)、眶下孔、枕骨大孔、茎乳孔、翼点、前囟、眉弓、枕外隆突、枕髁、乳突、下颌窝、下颌头、下颌角、咬肌粗隆、鼻中隔、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内耳门,外耳门和垂体窝。 【教学内容】

骨的形态,构造和理化特性。 椎骨、胸骨、肋。

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 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脑颅骨、面颅骨 颅的整体现、新生儿颅骨。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节 骨 连 结

【目的要求】

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运动。 熟悉骨连结的类型,关节的主要辅助装置。

掌握脊柱的组成(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的位置),

- 4 -

脊柱的生理弯曲和胸廓形态。

了解脊柱和胸廓与肋和椎骨的连接,胸廓的运动,寰枕关节,寰枢关节,钩椎关节的构成。 掌握肩、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式,腕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形式。 了解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构成和运动,了解手骨间关节的名称和组成。 掌握髋、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式,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

了解髋骨与骶骨及髋骨与髋骨之间的连接;熟悉骨盆的组成、分部、性别差异;了解足关节的名称及组成;了解足弓的概念。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教学内容】

直接连结、间接连结。 躯干骨的连结

上肢带骨连结和自由上肢骨连结。 下肢带连接和自由下肢连结。 颅骨的连结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四节 肌 学

【目的要求】

掌握肌的形态和构造及肌的辅助装置。 熟悉肌的起止点、作用,肌的配布。

掌握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的位置及起止和作用,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膈的位置、孔裂和作用,腹肌前外侧群肌的层次,名称及纤维方向,骶棘肌的位置和作用。

了解腹直肌鞘的位置及组成,腹筋膜的名称,腹白线的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 5 -

掌握咬肌,颞肌的位置和作用,胸锁乳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熟悉枕额肌、颊肌、口轮匝肌的位置;了解舌骨下肌的名称和位置。 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起止及作用。

了解冈上肌、冈下讥、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肱作用肌的位置和作用;熟悉前臂屈肌群各肌的名称和位置排列关系(其中掌长肌腱,挠侧腕屈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指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的名称及位置)。了解手肌的分群。

掌握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 起止及作用。

熟悉其他下肢肌的名称、位置, 分群及主要作用(其中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股二头肌腱、腓肠肌、跟腱、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的名称和位置需掌握)。 【教学内容】

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起止点、作用,肌的辅助装置,肌的配布和命名。 躯干肌 头颈肌 上肢肌 下肢肌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五节 体表标志

【目的要求】

掌握全身各部以下重要的骨性标志:下颌头,下颌角, 乳突、枕外隆凸、眉弓、第七颈椎棘突、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 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肋弓、锁骨、肱骨内外上髁、鹰嘴、尺骨茎突。桡骨头,桡骨茎突、豌豆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骶角、坐骨结节、耻骨结节,大转子。髌骨 ,胫骨粗隆,内踝、腓骨头、外踝。

- 6 -

熟悉全身各部以下肌性、皮纹等标志:背纵沟,竖脊肌、胸大肌、腹直肌,腹股沟、咬肌、颞肌、人中、鼻唇沟、内眦.外眦,胸锁乳突肌;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腋前后襞、肘窝横纹、腕掌侧横纹,臀大肌、股四头肌、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股二头肌腱、腓肠肌、跟腱、臀股沟、腘窝横纹。 【教学内容】

躯干体表标志,头颈部体表标志,四肢部体表标志。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章 消 化 系 统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熟悉胸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

了解中医学对消化器官的有关记载;了解消化管的一般构造。 【教学内容】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消化管的一般结构,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消 化 管

【目的要求】

掌握咽峡的组成,牙的形态、结构,腭扁桃体的位置,腮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 了解口腔的分部,舌的形态构造,出牙和牙式,下颌下腺与舌下腺的位置及腺管开口部位。- 7 -

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分部,结构及各部的交通。 掌握食管的位置及三个狭窄的部位。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位置;熟悉胃的主要结构。

掌握小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包括十二指肠的分部);了解空回肠的主要形态结构。

掌握大肠形态特点、分部和位置,及肛管结构。阑尾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的位置、形态结构。 【教学内容】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节 消 化 腺

【目的要求】

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了解肝的功能。

掌握胆囊的形态、分部、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熟悉胆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了解胆囊的功能。 掌握胰的形态、位置及胰管的开口部位。 熟悉胰的功能。 【教学内容】

肝的形态,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肝的主要功能,肝外胆道。

- 8 -

胰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四节 腹 膜

【目的内容】

掌握腹膜壁层,脏层和腹膜腔,男、女盆腔腹膜陷凹的名称、位置。

了解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大网膜、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主要形态、位置,各系膜的名称,腹膜的一般功能。 【教学内容】

腹膜的配布和功能,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了解中医学中对呼吸器官的有关记载。 【教学内容】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中医学对呼吸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 9 -

第二节 肺外呼吸道

【目的要求】

掌握鼻甲、鼻道、鼻中隔的位置。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鼻腔的分部.固有鼻腔粘膜分部。 掌握喉的位置,主要喉软骨名称;熟悉喉粘膜的主要形态结构,喉腔分部。了解弹性圆锥和喉肌。 掌握气管位置及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了解气管的分段。 【教学内容】

外鼻、鼻腔、鼻旁窦。 喉的位置和结构。 气管和主支气管。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节

【目的要求】

掌握肺的形态、结构、位置。 熟悉肺的体表投影。 了解肺内支气管。 【教学内容】

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四节

胸膜和纵隔

【目的要求】

- 10 -

掌握胸膜壁层,脏层和胸膜腔,胸膜顶和肋膈隐窝的位置。 熟悉胸膜的体表投影。

了解纵隔的概念,位置,分部(四分法)及内容。 【教学内容】

胸膜和纵隔。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四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了解中医学中对泌尿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中医学对泌尿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肾

【目的要求】

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 了解肾的被膜。 【教学内容】

肾的形态和位置,肾的被膜和肾的内部结构。

- 11 -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节 输尿管道

【目的要求】

掌握输尿管的分段及及三个狭窄的部位。了解输尿管的走行位置和毗邻。 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和膀胱三角的特点。了解膀胱壁的结构。 熟悉女性尿道的位置,结构特点及开口部位。 【教学内容】

输尿管的位置和毗邻,输尿管分段及狭窄。 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膀胱壁的结构。 女尿道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四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掌握生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了解中医学中对生殖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内容】

生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中医学对生殖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 12 -

第二节 男性生殖器

【目的要求】

掌握睾丸、附睾的位置及形态结构,输精管的行程、位置,精索的位置及其组成,前列腺的位置。 熟悉精囊和尿道球腺的位置以及射精管的组成和开口。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弯曲以及阴茎的分部和结构。 了解阴囊壁的一般结构。 【教学内容】

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阴囊、阴茎和男尿道。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目的要求】

掌握子宫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卵巢的位置和形态,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 了解子宫的固定装置。 熟悉尿道口和阴道口的位置。 了解女性外阴的一般形态。 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掌握会阴概念、坐骨肛门窝的位置。

了解会阴的位置和分部及会阴的层次结构,了解坐骨肛门窝的形态和内容物。 【教学内容】

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 13 -

女性外生殖器,女乳房,会阴。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了解中医学中对循环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内容】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中医学对循环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径。 熟悉血管吻合以及侧支循环。

掌握心脏位置、外形、各腔结构、传导系统、血管分布及体表投影。 了解心壁和心包的形态结构。 掌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位置。 了解动脉导管索的位置。 掌握主动脉的分段和其重要分支。

掌握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及其分布范围,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上颅动

- 14 -

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熟悉颈动脉窦及颈动脉球的位置和一般功能,舌动脉分布范围。

掌握锁骨下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甲状腺下动脉、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掌握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及分布范围。 了解掌浅弓和掌探弓的组成及其分布。 了解胸主动脉的分支及分布范围。

掌握腹腔干三大分支的名称及分布范围;掌握肠系膜上、下动脉和肾动脉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了解腹腔干三大分支后的各级分支,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的名称,肾上腺中动脉和睾丸动脉的名称及分布范围。

掌握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走行位置,髂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了解子宫动脉、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和臀上、下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掌握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分布范围。 了解股深动脉的分布范围。

附 全身主要动脉体表投影、摸脉点、止血部位

掌握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和胫前动脉的体去投影,面动脉、颞浅动脉、肱动脉.挠动脉,股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摸脉点,颈总动脉、颞浅动脉、面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指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的止血部位。

掌握肺静脉起止。

掌握上腔静脉、无名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收纳范围和汇入,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和汇入;熟悉颈外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和汇入。

了解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肋间后静脉和奇静脉的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

掌握下腔静脉收纳范围和汇入,门静脉组成、位置、收纳范围及侧支循环,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肝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汇入。

了解腹前壁静脉的组成和回流;了解腰静脉、肾上腺静脉的回流。

- 15 -

【教学内容】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的径路,血管的吻合和侧支循环。

心的位置和外形,心的各腔,心壁的构造,心的传导系统,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体表投影。 左、右肺动脉。

主动脉、头颈部动脉、锁骨下动脉、上肢动脉、胸部动脉、腹盆部动脉、下肢动脉、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投影、摸脉点和止血部位。

肺静脉。

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节 淋巴系

【目的要求】

掌握淋巴系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掌握胸导管的组成、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 熟悉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

掌握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脏淋巴结和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收纳范围和其回流。

了解肺门淋巴结、食管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和髂外淋巴结的位置、收纳范围及回流。

掌握脾的位置、形态;熟悉脾的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淋巴系的组成和其主要功能。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于和淋巴导管。

- 16 -

头颈部的淋巴结,上肢的淋巴结,胸部的淋巴结.下肢的淋巴结,盆部的淋巴结,腹部的淋巴结,人体一些器官的淋巴引流。

脾的位置、形态和主要功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的基本慨念。 【教学内容】

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基本概念,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内分泌器官

【目的要求】

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胸腺、松果体和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了解上述各腺的一般功能。 【教学内容】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和胸腺。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 17 -

第八章 感觉器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感觉器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了解中医学中对感觉器的有关记载。 【教学内容】

感觉器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中医学对感觉器的有关记载。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视 器

【目的要求】

掌握眼球壁各层的位置、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及形态结构。熟悉眼底的形态结构。

掌握上、下睑、结膜和泪器的名称、位置及分部。 了解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眼的血管。 【教学内容】

眼球壁、眼球内容物。

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和眼的血管。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节 前庭蜗(位听)器

【目的要求】

- 18 -

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耳郭的形态,鼓膜的位置、形态及分部,中耳的位置及三块听小骨的名称及连结,内耳迷路的组成、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了解声音传导径路,外耳道的组成及弯曲。

熟悉咽鼓管的位置和通向,鼓室各壁、乳突窦及乳突小房的位置。 【教学内容】

外耳、中耳、内耳和声音传导径路。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组成及基本功能,神经系统中的常用术语(白质、灰质、髓质、皮质、纤维束、神经核、神经节和神经的概念)。

了解神经元的构造、分类和神经元间的联系,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中医学中对神经系统的有关记载。 【教学内容】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区分,中医学对神经系统的有关记载,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和常用术语。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目的要求】

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脊髓节段概念及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白质的重要传导束(薄束、楔束、脊髓丘

- 19 -

脑前束及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及侧束)。

熟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

了解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脊髓的一般功能。

掌握脊神经的数目、组成及纤维成分,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膈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肋间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胫神经和阴部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正中神经、尺神经、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

了解颈丛皮支、脊神经后支(枕大神经、臀上皮神经)、胸背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闭孔神经和隐神经的分布,脊髓对肌和皮肤的节段性分布。 【教学内容】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和脊髓的功能。 脊神经的后支和前支,脊髓的节段性支配。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目的要求】

掌握脑干的位置、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主要脑神经核的名称、部位及性质,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置及性质,脑干内的重要传导束。

熟悉红核和黑质的位置。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一般概念及脑干的功能。

掌握小脑的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了解小脑的内部结构及一般功能。

掌握间脑的位置和主要分部,背侧丘脑的位置和主要结构,下丘脑位置、形态及其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

熟悉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及一般功能。

- 20 -

掌握大脑半球的位置、形态、分叶及其主要的沟、回、裂,重要的皮质中枢(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以及运动性语言中枢),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传导束。

熟悉纹状体的组成。

了解边缘系统的概念,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的概念。

掌握脑神经的数目、名称、总的纤维成分及出入颅的部位,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主要分布及其一般功能。

了解角膜反射的途径,嗅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和副神经的主要分布及一般功能。 【教学内容】

脑干外形,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各部的横切面和脑干功能。 小脑的位置和外形结构,小脑的构造和小脑的功能。 背侧丘脑、后丘脑、下丘脑。 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十二对脑神经。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四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路

【目的要求】

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掌握躯干、四肢及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掌握视觉传导通路。掌握锥体系。

熟悉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

了解瞳孔对光反射的,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内容】

- 21 -

感觉传导路,运动传导路。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及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交感干的组成和位置。 熟悉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的位置及主要副交感神经节的位置。 了解交感神经的分布,内脏感觉冲动的传人径路,内脏感觉的特点,内脏与皮肤的关联及牵涉痛。 【教学内容】

内脏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脑和脊髓的血管

【目的要求】

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以及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和蛛网膜粒的位置,硬脑膜窦的概念。 熟悉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海绵窦、上矢状窦、横窦、直窦和乙状窦的位置及汇入。 掌握脑室的名称、位置及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了解脉络丛的位置、组成和功能。

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和组成,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了解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和分布范围,大脑的静脉及脊髓血管的一般概念。 【教学内容】

脑和脊髓的被膜。

- 22 -

脑室和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的血管和脊髓的血管。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第十章 常用重要穴位和危险穴位的断面解剖

【目的要求】

了解以下穴位的断面解剖结构:肩锅、曲池、内关、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及睛明、风池、风府、哑门、上脘、心俞、肩井、天突、人迎、缺盆。 【教学内容】

常用重要穴位肩髑、曲池、内关、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及常用危险穴位睛明、风池、风府、哑门、上脘、心俞、肩井、天突、人迎、缺盆的断面解剖。 【教学方法和时数】

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时见课时分配表。

- 2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