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教学案例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现今,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仍明显存在.教学时,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师生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交往匮乏,语言、情感、精神沟通缺失,这种状态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违背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态,代之以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

我们清晰认识到,真正互动的关键是师生间对话,实现以认知为载体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间、生生间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的交流,形成了积极互动,使教学的超常稳定性变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综合有关分析研究和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进行了策略的实施。

我们的实施原则是: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引发学生的情感来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建立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问题为研究重心展开教学活动;在适时适度提问上动脑筋、做文章;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以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区别对待,进而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上下功夫,维持互动的有效进行。使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螺旋式的互动路线,动态生成出众多的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使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有进步。

实践中我们下放“提问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以提问作为整治学生的手段,这样的提问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师生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乐观、活跃、自由的学习状态之中,在与教师对话中进行思维活动,沟通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感悟出新知识、新方法,建立自信和产生获得对话的欲望。另一方面让教师也同样体验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心心相应的生命激情,从内心深处削除师生间人为的界限,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的境界,从而产生互动。

为了使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过程切实展开,我们明确强调: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答,不明白的允许自由发问,有不同意见课内课外允许争议。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教材挑战,

向权威挑战。以此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自主创新的推动力。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师生积极互动。

例如,教学第十册P145例3时,教师提出: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有限小数呢?(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这些分数的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在体验(已进行了计算)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生甲:凡是分母是2和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有限小数。生乙:不对,就不能化有限小数。生丙:这个分数的分母里还含有质因数3。生丁:我发现了凡是分母能化成10、100、1000的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那么,这些分数的分母究竞有什么特点呢?它们为什么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引争议,在争议中激活思维,在思维中层层推进,使概念的本质属性越来越得到凸现,最后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生成互动的策略即反思再生性互动策略。

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只关注教案设计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就好的片面观念,尽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提倡适时适度进行二度设计,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有敏感性、能善于捕着信息,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过程不断呈现竞争和合作的两种形态,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创意,使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有新发展。

例如第十册教学完“分数大小比较”后,发现学生混合练习时错误较多,我设计了一堂整理练习课。①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常会有几种情况?请各举一个例子。生1: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如和;生2: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如和;生3: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如和。②这三类分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交流)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少的分数大;生6: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先通分,再比较大小。③这些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还有其它方法吗?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所含的分数单位就多,所以分子大的就大;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生9:把一小食品,如果平均分三个人吃或平均分给5个人吃,当然是

分给3个人吃时每人得到的多;生10:我还明白一个道理,总的财富不变,人数多来分,平均每人分得的就少;生生11: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还可以把分子或分母化成相同的进行比较……

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推进学生学习、交流、讨论,充分让学生去比较、选择合理和适应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自己去发展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调节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抓住教学中和各种“生成性因素”,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切莫把这种“生成性因素”当作是“搅乱课堂”,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