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O期 (总第7O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删RE Nn 10.20o9 Genera1.Nn 70 【史学园地】 战国四公子与养士文化 霍明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要:养士文化是出现于春秋而兴盛于战国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以养士闻 名的人物。四公子与养士之风渊源有关,养士之风具有深层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四公子;养士文化;养士主体解构及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K 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09)10-0103--02 养士文化是出现于春秋而兴盛于战国时代的一 不足以供养门客。那我们会问为什么四公子要尽其 种社会现象。诸侯公卿、大夫强族广泛吸纳有特殊 家产供养如此多的门客呢?当然有其历史必然的 技艺的自由游士为己所用。所用之于春秋,以适应 原因。 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于战国,其养士已经上 1.养士之风得以兴盛的原因 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无论春秋还是战 养士者可以通过养士得到很大的利益。孟尝君 国时代,我们所说的士人都是自由的游士,与国 正是幸得士人相助方能从秦国逃回齐国,保住性 君、权臣不再是统属与被统属的固定关系,而是主 命;而赵国的平原君也同样是因门下士人“毛遂 客间的相互选择关系。战国的养士,形成了以四公 自荐”得与楚国订立盟约而闻名;信陵君因养士 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名冠诸侯,各个诸侯以魏公子信陵君贤,多客,不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人 敢加兵谋魏十余载,有保国之功;而楚国的春申君 才中心,他们广招宾客,门下士人超过三千人,以 更是因不听朱英之言而被李园所害,丢了性命。同 养士而闻名诸侯。可以说自觉不自觉地,战国四公 时《孔丛子・居卫》中也提到,战国时代,“天下 子已经成为养士之风大行的舵手。 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 一昌,失士则亡之秋也”,深刻地说出了战国时代养 、战国四公子养士大阅兵 士之风经久不衰的真谛。 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 2.“礼贤下士,不拘一格”——四公子招贤 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 纳士依据之原则 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四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概括孟尝君养士: 公子就是典型的代表。 “其舍业厚遇之,无分贵贱一与文等”,所以后文 出身地位 养士 养士 ,人数 之利 太史公评价 品格指数 才会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冯谖出场,为 其筑三窟,得保相位。 孟尝君 薛邑主人之 数千人 保命 好客自喜 ★★ 子,齐相 《史记・平原君列传》中“平原君杀美妾以求 留士”的行为更是做到了礼贤下士的极致。能做 平原君 赵国公子, 数千人 保相位 徒豪举耳, ★★★ 赵相 无求士心 到“爱贤士不爱美人”的平原君才能三得相位。 《史记・信陵君列传》“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 信陵君 魏公子, 三千人 保国 仁而下士, ★★★★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 王族 不耻下交 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为了结 春申君 楚相 三千人 得相位 当断不断, ★★ 交身为看门者的隐士侯赢,信陵君在闹市中和颜悦 反受其乱, 色地牵着缰绳,站在一旁,等待侯赢和别人谈话完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战国时代四公子的养士 毕,才请他上车迎到家中。 规模已经蔚为可观,无论在养士人数还是影响方面 《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记载:“春申君既相 都是春秋时期无法比及的。据载孟尝君的封地是拥 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 有万户以上人口的薛邑,但他在薛邑一年的收人还 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说 收稿日期:2009-03—13 作者简介:霍明悦(1983一),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BIA JIANGJING YUWENHUA圈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l0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10,2OO9 明了四公子养士之伯仲、之风采。 二、养士主体解构及历史进步意义 1.养士主体解构 (1)养士者——权贵(身份要求)。从上表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作为养士者的四公子有着“三 相一公子”的甚高地位,说明养士者在身份上的 限制与要求。只有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者是身居 卿相之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拥有成千士人的养士 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供养数目不小的门客 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以那时的历 史环境与形势来看,也唯有上层阶级的贵族有心情 去比富争强。此外,养士者——品格高尚(道德 修养要求)。战国时代的游士对于养士的权贵期望 值甚高,不但要求他们能给予自己很高的物质待 遇,而且要求权贵们能懂得人才,善于使用人才。 信陵君在魏国偷盗兵符领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后, 便留在了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 为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 之内。信陵君几次想见他们,两人都躲了起来,不 肯相见。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存身之处,就悄悄地 走到 ̄IIUI.,与两人交游,相互间处得十分融洽。平原 君听说后对妻子说:“我听说你弟弟信陵君天下无 双。现在看来只是个糊涂虫,只知道和赌徒、卖酒 的混在一起”。信陵君从姐姐那儿知道了平原君的 议论,感叹道:“平原君的养士原来只是贵公子的 豪举,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人才。”平原君连忙道 歉。即使如此,不但天下之士,就是平原君的门 客,也都投奔信陵君门下。这告诉我们即如“四 公子”这样的权贵,在道德修养方面都必须格外 小心谨慎,才能招徕人才。 (2)士人——有特殊技艺与才能的自由游士。 作为被供养的士人,同样是要有过人的技艺和才能 才可以受到养士者厚待,被拜为上客的。冯谖食于 孟尝君,毛遂食于平原君都是凭借其过人的本领和 功劳。冯谖为孟尝君筑三窟,焚券买义,保住相 位,故得重用;毛遂自荐成就楚国与赵国结盟,才 被平原君拜为上客。 (3)养士者与士人关系——“合则留,不合 则去”的双向选择。战国的游士绝无忠于一国一姓 的狭隘观念,他们有很大的选择权,可以流动到适 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形成“士无常君”的风 貌。社会对有特殊技艺的“士”的大量需要,改 变了“士”与各级统治者的原有关系。平原君的 个美人在楼上见有个跛者取水,不禁哈哈大笑。 那个跛者找到平原君要得美人之头。平原君不肯以 笑之故杀美人,门客离去者过半。手下有人告诉 大惑不解的平原君,不要因“爱色贱士”而失去 人心。于是,平原君只得砍下那个美人的头颅,亲 自到跛者家中道歉。如此,游士才渐渐返回。 2.养士的历史进步意义 (1)士阶层个人意识的自觉,形成人与人相 对平等的文化圈。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人 格上独立的要求得到鼓励和尊重。孟尝君之于冯 谖,信陵君之于侯赢都体现这一点的论述。士阶层 的力量和地位有所提高。 (2)养士者的道德修养及品格隐性提高。养 士者们在个人修养上都很谨慎小心,即使有了错误 也会自己改正过来。自觉不自觉地,养士者的品格 有了提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平 原君曾仗势不肯交税,后经赵奢以大义说之后才交 税。还有《平原君列传》中平原君以与赌徒毛公 和酒徒薛公相交为耻辱时,被信陵君以语言与行动 训诫,后能知错,也是品格的提高。 (3)形成“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 动及竞争风气。养士之风使得天下人才集中,同时 士人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养士有着浓厚 的政治的功利的目的,是权贵们争强比富的手段, 但我们不可否认其确实有进步的方面。正是诸侯们 间的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真正地显示出 人的伯仲高低。 一一三、现代历史背景下的“养士” 战国四公子养士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我们说通 过养士来竞争人才,集中人才来为己所用的方式并 没有随战国时代消失,而是随社会发展一路走来。 可以说三国中刘备,如果没有许多有才能的贤士相 助,恐怕凭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和曹操、孙权形成三 分天下的局面吧。只是刘备与所拥有的贤士不仅仅 是主客间的关系,更有着兄弟同甘共苦的大义 所在。 同样的,现代环境下的社会,是充满竞争与机 遇的时代,唯有拥有与吸纳人才才能让自己在激烈 的竞争中获胜,在发展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就有了 许多企业与部门,甚至于学校,争相招才纳士的举 动,更出现了“高薪养才”的招致贤人的现象。 归结到底,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吴兆基.古文观止[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 [4] 段书伟,赵宗乙.苏东坡全集:第四卷[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郭蕴深] 回B…喇G洲G删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