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苑”文化长廊观后感
14交通运输1班 韩胤俊
参观了天华学院的修身苑以后,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早的积淀。《易经》是源于中华民族性情文化的。在《易经》之前,中华民族还停留在性情感悟的阶段,而有了《易经》,这些感悟通过汉子被记录下来。先有感悟,然后出阴阳刚柔,再有变化,然后有卦形,然后成八卦,成为最早的易经,然后再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上卦下卦,终成最后的《易经》。
张岱年先生说:“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这是很有道理的。易经使模糊的、想象的东西落定下来,使象、意、气、性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形式,可以进行推演的一种方法,其道理相当精微,而其正确性也是可以想见的。《易经》实际上讲得是性情之间、个性与文化之间、情性与场景之间、思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落实在一个基本的概念上,就是阴阳。阴阳(符号化为阴爻、阳爻)是易经解释事物的第一步;而第二步是对立统一,它归纳出事物矛盾的两方,譬如刚柔、美丑、强弱、大小;第三步推演转化,由外而内,使外在的、物质的、事物化的东西转而向内,由我们的感觉而知觉,由知觉而心觉,由心觉而性觉,层层加以转化;第四步又由形而势,再由势而气,使那些外在的、认知的东西转化成可以融成一气的东西进入内心,逐渐由形而象、由象而意、由意而气,然后是性,“性”就是见出了根本的东西。
从以上可以看出:阴阳分别、对立统一、由外而内、由形而势、气势变化,使整个思维系统得以形成,思维的符号、门径、通路、转化都一一得以实现,最后又可以由此产生无穷的变化,无以穷尽。这就是易经给中国人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一种形象思维方式,一种网络的、立体的、系统的、变化的思维方式。如果文化是象,是具体的展开,那么,易经就是意,是收,是抽象的表示。易经给出了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性情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毫无疑问的是,《易经》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易经》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易经》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符号形式),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历经数千年之沧桑,《易经》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经》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以易经为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后来所有的文化形式。而其中又以儒、道为其主要形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以儒道两家为主,当然,它们都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给它们定下了基本的精神,那就是性情化,意象化。“释”(佛教)虽传入中国,却一直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除了某个个别的朝代由个别的统治者所强行推行。因为“佛教”对精神的、完全脱离情感的追求,与中国的性情文化是背离的。恰恰相反,中国人的性情文化要求在情感方面达到极致。中国人即使“信佛”,那也一定有中国人自己的信法,大多数人是烧香拜佛,是求菩萨保佑,而这恰恰是为了世俗的目的,这本身与佛教的抛弃尘世的精神和教义是相悖的。本来观音菩萨在佛教体系中是靠后的,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观音菩萨在中国更为流行,甚至超过了佛祖。而在中国人眼里,观音更是被描绘成女性的形象,尽管本来并非如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