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友兰论孔子看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木 高秀昌 (西南大学哲学系,重庆400715) 摘要:冯友兰曾撰写大量的评孔、论孔文章,以真心尊孔、扬孔为主而兼有违心批孔、反孔的言论。在 涉及孔子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时.尽管冯友兰一度也采取“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方 法,但从总体上说,他既主张“同情理解”与“修辞立诚”的态度与方法,又持守“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 式的思想”,这些方法正是研究中国哲学史最基本的方法。在孔子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应当以追求 真理的精神,摒弃“唯我独尊”、“唯我独真”的独断主义态度与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如 此,才能够真正构建符合中国哲学特质的研究方法论,推进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孔子;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同情理解;修辞立诚;抽象继承法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3—0114—007 在20世纪的孔子研究中.冯友兰可谓独树 一动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所作的最严 厉批判。冯氏清楚地认识到,自清末以来,孔子的 帜。一是冯友兰一开始走进中国哲学史研究 领域就对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孔子的历史地位 作了充分肯定,成为孑L子儒家文化的拥护者;上 世纪50年代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中“唯书”、 “唯上”式地批孔、反孔;上世纪80年代后又理 性地重新尊孔、扬孑L。二是冯友兰所创立的融 贯中西的新理学不仅是接着宋明理学讲,而且 是接着孔子儒家讲。三是冯友兰一生撰写的大 量论孔、评孔文章中。既有真心尊孔的学术评价 又有违心反孔的政治评判。四是冯友兰在孔子 研究中还十分注意讨论孔子研究以及中国哲学 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这里,主要就冯友兰一 生论孑L、评孔所涉及的孔子研究以及中国哲学 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一评述,以揭示冯友兰 的孔子研究所蕴含的方法论思想及其意义。 一、“同情理解”之态度与方法 早在“五四”时期.冯友兰亲眼目睹新文化运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地位一天天低落:以前人们心目中的“至圣先 师”、“教主素王”,成了“教授老儒”、“碌碌无所建 树”者。“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竟然提出 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如此看来,孔子是否就 完全丧失了他的价值?究竟该如何评价孔子在中 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为此,冯氏写成了《孔子 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在冯氏看来,孔子虽 然未曾著书,也未曾删正六经(六艺),但孔子的历 史价值自在。对于那种贬孔子为“教授老儒”、“碌 碌无所建树”之见,冯氏却不以为然。冯氏引据古 籍、比较中西,通过客观的、历史的分析,从三个方 面确立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即:“孔 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 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 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阶级。 (--) ̄t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 ̄t子 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与苏格拉底的 行为及其在西洋史上的影响相仿佛。”[1]m在这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1BZX03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 (13JJD720014);西南大学引进人才计划项目(104370—20700907) 作者简介:高秀昌(1962一),河南邓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道家哲学、20世纪中 国哲学。 114 里,冯氏实际上已经确立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 三个第一:第一个私人讲学的人。第一个私人立 说的人,第一个创立学派的人。这就使冯友兰后 来所写的《中国哲学史》(上册)(1931年)不同于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也成 为1949年前冯氏研究和评价孔子所持守的基本 态度和立场。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首先出现的人 物是老子,而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首 先出现的人物则是孔子。这其实反映的是他们所 持的文化观之不同。胡适主张全盘西化、重新估 定孔教的价值。冯氏则主张东西方文化的互相融 合、互相贯通。由此形成了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 孔子儒家的不同态度:胡适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 重新估价,去掉孔子儒家独尊而使诸子百家平 等,而冯氏主张对传统文化应作“同情之了解”, 重建孔子儒家之正统地位。 从表面上看.冯友兰跟胡适的争论属考据学 性质,但从实质上看,冯胡之争,是以孔子儒家还 是老子道家为传统文化的主干问题。胡适置老子 于孔子之前,暗示了老子道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干:而冯友兰则明确承认孔子儒家文化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干.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 统”,即儒家道统。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氏在 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因为在经历了 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等倡 “新孑L家”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 中国历史中之地位,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前期.冯友兰 创建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新理学力图 从哲学的高度理解中西文化的冲突。寻求解决中 西文化矛盾的方法和途径.确立中国文化发展的 方向和道路。冯氏自称新理学是“接着”程朱讲 的,实际上他是“接着”整个传统文化讲的。冯氏 以继承孔子儒家道统自居,但实质上他不是“照 着”孔子儒家讲的,而是“接着”孔子儒家讲的。 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中国哲 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专列一章,题目是“孑L子: 第一位教师”。冯氏继续申述自己以往所持的观 点:“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 大量学生的人……他是个很有影响的教师.而更 为重要和独一无二的是.他是中国第一位私学教 师。”[2]弛因为孔子时代,只有官方著作。所以他是 从冯友兰论孔子看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 人著作家。然而,孔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儒”,而 是以“以述为作”的精神重新解释了古代经典并 创立了新学派的教育家。冯氏指出了孔子的历史地 位在各个时代有着很不相同的评价:他本来是一位 普通教师.汉代被奉为“至圣先师”。甚至比王的地 位还要高,并加以神化;2O世纪以来,他的地位逐 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本 来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授”E ]一。这 是冯友兰对孔子所作的很平实的描述和刻画。也 是冯氏对于孔子的比较成熟的真知灼见。 由此可以看出。1949年前,冯友兰在对待以 孑L子儒家为主体的传统哲学时,所采取的是一种 科学的、理性分析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扬弃 的即“批判继承”的态度:既指出孔子思想的价 值,又说明其不足:既肯定孔子的历史地位,又不 美化孔子。所以,冯氏能够较客观地评价“五四” 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打倒吃人礼教”的见 解。冯氏认为,这种见解,是“中国社会转变在某 一阶段内。所应有的现象。但若当成一种思想看, 民初人的见解是极错误的”E ]249。这就是说,从批 判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偶像来看,这种见解有其 合理性;但从思想文化角度看,我们不能割断历 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冯氏的这一对待孔子和儒 家的立场和态度.实质上是主张,研究中国哲学史 上的哲学家.就是要把哲学家的思想“用同情的态 度重想一遍,然后不增减地加以叙述”[4]946。这就是 陈寅恪对冯氏《中国哲学史》所作出的能够持守 “同情之理解”E ]61 的评价,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 应当坚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二、“唯书”、“唯上”与“抽象继承法” 1949年以后的冯友兰开始学习作为“意识形 态”的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阶级观点以及区分唯 物论与唯心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两个对子” 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和评价孑L子的思想。(z)冯 氏试图通过批判自己的旧哲学——新理学来表 明自己追求进步。但是由于他是具有深厚哲学素 养的哲学家.并且在解放前已形成了对孔子的基 本看法,因此,他在这个时期评论孔子,仍表现出 自身的特点。 1950年,冯友兰写成《中国哲学底发展》这样 l15 弘淮端蝗2015.3 一篇简明的“中国哲学史”论文。从孔子写至毛泽 东。在该文中。冯氏以“古代哲学的开始——孔 子”写哲学家孔子,认为身处社会大转变的时代, 孔子是希望做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既维护旧制 度、旧文化,又依据新兴社会势力而提出新的要 求。冯氏指出:“注重‘礼’与‘孝’是孔子思想的保 守方面。注重‘直’与‘仁’是孔子思想的进步方 面。前者是使个人束缚于传统之内,后者是使个 人自传统中解放出来。前者可以引申至于有反动 性;后者可以引申至于有革命性。”“孔子思想的 保守方面,是当时的社会的旧势力力图挣扎的反 映。他的思想的进步方面,是当时的社会的新势 力得到解放的反映。”[ ]坨 这里.冯友兰还能够持守学术的观点来评价 孔子的保守与进步两个方面.还没有跟风进行 “上纲上线”的大批判。195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 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集体讨论后由冯友兰和黄 子通、马采执笔写成的《孔子思想研究》一文,尽 管开始了“唯书”、“唯上”的“贴标签”式的研究与 评价,但他也还能够继续一些学术层面的研究。 《孔子思想研究》首先从阶级观点出发,对孔 子进行了阶级鉴定。认为孔子是站在“从领主阶 级初步分化出来的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具体 到对孔子思想的分析.文章认为。“仁”与“礼”是 孔子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孔子关于“礼”与“正 名”的理论,表现了他对旧制度的拥护,关于“仁” 的理论表现了他进步的一面。关于孑L子“忠恕之 道”所具有的进步意义,就是承认人的独立人格, 仁人要有真情实感(“直”)。孔子重视有感情欲望 的具体的个人,并企图以具体的人的情感欲望为 基础建立起“仁”德。在冯友兰看来。孑L子这样的 思想有唯物论的成分,具有进步意义。在孔子对 待宗教的态度上。一方面孔子要维护原有宗教的 信仰与仪式。这表明他承认宇宙有一个最高主宰 者,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宇宙观是唯心主义的; 另一方面.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某些部分有新的了 解,这表明他把“天”了解为“自然之天”,又有唯 物论的成分。在教育思想方面,认为孔子是中国 以私人资格教育学生的第一人。孔子的教育思想 方法,代表一个新阶级,又熟悉当时科学的发展, 因此,他的思想方法,是很有唯物的成分,也有一 点辩证法的意味,这在当时也是进步的。[71从一定 意义上可以说,这篇文章基本反映了冯友兰在接 ll6 受了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后。对待孔子的基本 立场和态度。 由上述可以看出,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冯友 兰在对孔子的研究与评价上。特别是具体到阶级 性的问题,他往往采取当时流行的观点和概念; 但一涉及孔子思想本身。冯氏的论述都有独到之 处。虽然冯氏也对孔子的保守思想作了批判,但 更重要的是.对孔子思想的进步方面尚能够作深 入的阐发.并加以积极的高扬.表现出他对孔子 思想积极肯定的一面。 1957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 针前后,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研究热潮。一时间,学者各抒己见,学术空气十分 活跃,孔子与儒学问题也成为讨论的热点。在这 种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中,冯友兰主动把 自己的看法作为“百家”之一,拿出来进行争鸣。 冯氏不仅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进行了大胆 的探索( .而且针对当时学术界对孔子评价的意 见分歧。率先提出了孔子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在 冯氏看来.“孑L子的名字.已经成为两千年来整个 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主义思想家的象征。但是攻击 封建主义不等于对孔子的研究”[8_。毛泽东也曾倡 导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作出结论。为了给孔子 作结论.就应该对孔子和孔子思想作正确的评 价。为此,冯氏指出,要正确分析和估价孔子思 想.首先必须把孔子本人的思想和以后发展的儒 家思想(孑L子主义)、把孔子的思想在孔子时代所 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与后来特别是汉以后儒家思 想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分别开来。其次,哲学史家 必须以历史主义的精神,对孔子时代的具体情况 作具体的研究.对孔子本人的思想作出具体的分 析。 关于第一点,实际上是区别真假孔子的问 题,梁启超、顾颉刚等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 提出来讨论过。冯友兰在此重提这一问题,主要 是针对当时学术界用攻击封建主义来代替孔子 研究的情况而发的。因为只有区别了真假孔子, 才能正确分析和估价孑L子的思想。这两点是冯氏 一贯坚持的“同情之理解”即客观分析的态度,不 同意用“贴标签”式的教条主义方法来研究孔子。 因此可以说.在当时的孔子研究中。冯氏所强调 的区分真假孔子的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导向价 值,又具有某种纠偏作用。 从冯友兰论孔子看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冯友兰还针对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否定 过多的倾向,提出了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方法, 后来被人称为“抽象继承法”。其主要内容是,哲 学史上的哲学命题可分为“抽象意义”(或“一般 意义”)与“具体意义”(或“特殊意义”),“抽象意 义”是可以继承的。“具体意义”则不能继承,并提 出了哲学思想中有为一切阶级服务的成分的超 阶级观点。冯氏始终坚持认为,古代哲学和文化 中存在着一个优秀传统,这是我们能够也应该继 对奴隶主贵族思想上的武器。在当时说是进步的 思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欺骗。 冯友兰这些看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当时所谓 的“马列主义权威”们的批判。被戴上“否定阶级 分析”、“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动的学术权威” 的帽子。在这种情势下,冯氏又开始进行自我批 评,在《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 中.冯氏就否定自己关于孔子的“仁”和“爱人” 是一种超阶级的爱的观点。并且检讨自己是离开 承的。[93冯氏的这一方法,实质上是对任何文化现 象(或精神现象)所具有的历史具体性、经验性与 社会一般性、超验性的双重性质的肯定,与当时 学界主流所奉行的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简单 化方法明显不同。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冯友兰不仅坚 持运用“抽象继承法”,而且还从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寻找理论根据,通过阐发 “普遍性形式的思想”。来肯定历史上哲学家的思 想具有超阶级性.从而曲折地肯定孔子思想的历 史价值和进步性。这可从冯氏所发表的系列论孔 文章( )以及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 一册)“孔子和初期儒家”(第四章)看出他对这些 方法的自觉运用。 冯友兰在分析孔子思想之前,首先对孔子作 阶级鉴定,认为“孔子和他所创始的儒家,是代表 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孔子 的思想有新的一面,这是主要的;维护旧制度的 一面不是主要的。所以,孑L子基本上是当时的一 个进步人物。 在分析孔子思想时,虽然冯友兰的基本看法 没有变,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与发挥。例如,在对 孔子“仁”的思想的分析中,认为孔子“仁”的学说 的基本内容是“爱人”、“忠恕之道”与“克己复礼”。 在冯氏看来,孔子讲“爱人”和“忠恕之道”,就是承 认人与人(指具体的个人)之间有一定的平等关 系。孔子所说的“仁”和“爱人”,是一种具有“普遍 性形式的思想”.因为孔子所说的“爱人”这个 “人”,包括各阶级的人,即一般人。虽然孔子也主 张“爱有差等”,但就其普遍性的形式说,他所说的 “爱人”是一种超阶级的爱。冯氏也注意到,在阶级 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超阶级的爱是没有的,但是超 阶级的爱的言论和主张是有的。冯氏进一步说明, 孔子“仁”的思想是当时新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反 阶级分析而专讲“人”,这样的“人”就是抽象的 人。[m]这当然是“依傍”之辞。而不是冯友兰自己 的学术主见。 虽然冯友兰在对孑L子思想阶级性的分析上 主动放弃自己的观点,“依傍”、“抄袭”了他人之 见,但是在对孔子的总体评价上以及在对孑L子思 想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的评价上。依然能够坚 持自己的主见。冯氏说:“孔子虽然受了他的阶级 的局限,但还是提出了不少新东西。在历史的发 展中,新的东西总是可贵的。即使仅只有一萌芽, 它的前途是远大的。” 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 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创立了古代中国最早 的学术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 统的理论体系。他的哲学观点,标志着古代思想 开始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还能够把人和 现实生活提到重要的地位,从人的实际生活的需 要,观察和了解问题,并且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 修养。”因此,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 家”。D1] 由此可见,在当时是非颠倒的严峻形势 下。作为中国文化守护人的冯友兰对于学术良知 的坚守,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非常伟大的 “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孔子就成了被 彻底批判和否定的人物。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 一开始冯友兰很紧张。唯恐再成为批判的对象, 可又一想,“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 有问题了吗?”_l2 于是违心地写了批判文章。在 上下的鼓动下,他对孔子作了全面否定。当时,冯 氏所写的文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判自己 以前的尊孔思想,一是“依傍”当时的“权威”对孔 子进行彻底的、全面的批判。冯氏这个时期的思 想以《论孔丘》为代表,对孔子的基本看法可以概 括如下:1孑L子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代表 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的思想在当时所起的 117 弘淮端蝗2015.3 作用是反动的。2.“克己复礼”是孔子的反动政治 纲领。只承认孔子对“周礼”的“因”,不承认对“周 礼”的“革”。3孑L子的“仁”和“忠恕之道”是伪善的 道德原则。4.认为孑L子是传统宗教的拥护者和宣 扬者,在对待鬼神上,孔子宣扬的是一种“实用主 义”的鬼神论。 显然,此时的冯友兰运用当时大批判的话语 “反动”、“伪善”等词语评价孔子,表明他已经完 全否定了以往的“主见”。而代之以“依傍”之辞。 这是冯氏在其一生的孔子研究中所走过的一段 曲折之路。而这一“曲折”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 因:一是冯氏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原因.即政 治上的高压。只容许对孔子的否定.而压制和打 击学术上对孔子有所肯定的观点和主张:二是冯 氏主观上的原因.因恐惧被批判而迎合政治潮 流.说了一些违一tl,话、极端话,没有做到“修辞立 其诚”。 总体说来,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70年代 的近3O年问,冯友兰为了自保而试图放弃自己 原有的哲学立场而接受了当时流行的“意识形 态”的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冯氏在 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上.由于受整个政治形势和 学术气氛的影响,其观点和态度在不同阶段也呈 现各不相同的特点:研究、评价孔子,有时候迫不 得已而“依傍”“学术权威”乃至“抄袭…‘党内权 威”的说法对付对付,而大多时候则出于自己的 学术良心并且还能够提出在当时很不合时宜但 确是坚持了学术之见的所谓的“非常可怪之论” ( 。由此也可以看出,冯友兰在非常时期左右摇摆 的表现及其所采用的折衷调和的态度与方法。当 然.这也是冯氏不得已而为之的处世之道。 三、“修辞立诚”之态度与方法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肃 清“左”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1978年以后,社会 舆论提倡思想解放,对孔子需要“再评价”、“重新 评价”、“正确评价”等等的文章和呼声也随之而 起,研究孔子的正常气氛渐渐形成了。这时的冯 友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旧邦新命”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又使他焕发了学术青春,他立志要为 “古而又新的国家尽其力之所及做一点事,即把 118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来. 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B ;同时要克服 “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哗众取宠”的错误,抛弃 “依傍”之辞,运用自己真正的学术之见从事中国 哲学史研究。于是他“重理旧业”.决心再写一部 中国哲学通史。重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 “绪论”中,冯氏特别强调了“哲学的内容是人类 精神的反思”,哲学的作用“是锻炼、发展人的理 论思维,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这些基本的 看法。在涉及具体历史人物(包括哲学家)的评价 时。不仅坚持自己的“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 式的思想”.而且自觉地在“阶级观点”之上加一 个“民族观点”。因此.这时的冯友兰在对孔子的 研究和评价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首先,冯友兰从阶级观点与民族观点相统一 的角度来评价孑L子。在冯氏看来,一方面,中国哲 学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哲学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在思 想上的反映。所以,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是二而 一的关系。而作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的孔子,当 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 了能够充分肯定孑L子和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 到的团结中华民族的作用,冯氏在“阶级分析方 法”之外,明确提出了“民族分析方法”。在冯友兰 看来,若从阶级观点看,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的 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 具,其目的是麻痹被统治者.削弱他们的反抗意 志,消灭他们的反抗行动。但是,若从民族观点来 看.这种思想也可以巩固本民族的组织,统一本 民族的思想.本民族的成员也只能以这种思想统 一他们的世界观。由此出发.冯氏认为,从孔子对 春秋时期大变革的态度是“为东周”,可以看出孔 子是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因此,孔子在当时 基本上是个反对社会前进、阻碍历史发展的思想 家。为此,冯氏只好说:“从阶级观点看,不能不作 这样结论。”[14]45若从民族观点看,孔子后来又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代表、 “至圣先师”。孔子的形象和言论,在中华民族形成 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孑L子和儒家在 中国历史上所起的团结中华民族的作用,是不能 否定。也不应否定的。”_l4]45由此看出,冯氏为了肯 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崇高地位,在不否定阶级 分析方法( 的同时,明确阐述“民族分析法”,即通 过民族观点曲折地肯定孔子。从此我们也可以看 出.冯氏在评价孔子的方法上的良苦用心,同时 也可以看出,学术界普遍采用的阶级分析方法仍 然至深地影响着他,以致于使他不能摆脱《论孑L 丘》一书对他的消极影响。 其次,在对孔子思想的分析和评价上,贯穿 始终的是反思的观点。《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 册)fg四章及主要“节”都贯以“反思”二字。在冯 氏看来,从反思的角度来看孔子,孔子主要就不 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和历史家。关于冯氏对孔子思想的具体分 析,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在此需要指出的有两 点:一是对孑L子思想的总体评价。冯氏指出,孔子 生在春秋时代即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变动的时代。 他对于古代的精神生活作了反思,对于当时传统 的社会制度、道德准则.以及文艺、学术作了“批 判”(这里所谓“批判”是用康德的意思),对于传统 文化作了“批判”。孔子对夏、商、周这三个时代的 历史、文化都有所理解,有所体会,有所引申,有所 发挥。他的理解、体会、引申、发挥,构成了他的 “道”。他的“道”就是他对于人类精神生活反思的 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内容。因此,他是中 国的第一个(从时间上说)哲学家。作为哲学家,他 的思想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国文 化的发展,无论积极或消极,都是深远的。二是冯 氏对孔子思想所作的分析及总体评价。是他60多 年来对孔子的研究的总结。他的这些结论,是经历 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之路而达到的,换句话说,他 的学思历程符合“正”、“反”、“合”之道:如果说上 世纪20__4O年代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 史》中的观点为“正”,50_ O年代的《中国哲学史 新编试稿》、《论孔丘》中的观点为“反”,那么8O 年代《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观点就是“合”。 最后,冯友兰从未来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创新 与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孔子儒家的现代价值 与世界意义。对于孔子儒家文化该如何继承、发 展与创新,冯氏认为,孔子儒家、新儒家(宋明道 学)曾经是当时的“社会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时代 精神的内容”,而作为现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一定会需要中国古典哲学作为它 的来源之一。[121 ㈣ 冯氏甚至认为.“在中国发生 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中国特色”[13]473.并且 强调“中国特色”不是“涂上去”的.而是“内在 从冯友兰论孔子看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 的”,因为“这个特色是由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内部 因素决定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必须把中国的古典哲学作为其来源之 一,这就是新的精神文明与这个传统文化的关 系.可以作为新精神文明来源之一的东西,就是有 价值的东西”。[131457孔子儒家文化是中国古典哲 学的正统与主体.它所包含的仁学智慧与和谐思 想.不仅是构建未来的新中国哲学所需要的,也是 未来世界哲学所需要的。果真能够建立起综合古 今、融贯中西的新哲学。这也可以说是冯氏一生所 坚守的“旧邦新命”学术理想的具体实现。 结语:真假孔子和政治与学术的区分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要对历史人物作出科 学的、公正的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否则,便不能进行真正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 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 如何研究孔子?如何评价孔子?我们从冯友 兰一生对于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中可以得到一些 方法论的启示。 首先就是要区分两个孔子,即孔子本人以及 后人眼中的孑L子形象。学术界多数学者都主张要 区分真假两个孔子。冯友兰一生都能够坚持此见 (“文革”时期除外)。冯氏曾反复强调区分两个孔 子的重要性。事实上,若是用孔子的形象来代替 孔子,把后人眼中的孔子当成是孔子本身。那必 定会在研究和评价中出现鱼目混珠、无的放矢、 张冠李戴甚至颠倒黑白的现象。不过我们也应当 看到,后人眼中的孔子形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 说是对孑L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认真系统 地研究孔子的形象.可以更完整地认识孔子其人 及其思想,更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 代意义。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对于孔 子本人还是孔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我们都应 当给予必要的尊重。否则,若是以谩骂、侮辱、贬 损的态度对待孔子及其形象,那就不是在从事真 正的学术研究,而是在做着违背起码的学术规范 的恶行了。 其次。必须区分两种立场:政治立场与学术 立场。学术研究当然会受到研究者所持守的政治 立场的影响。但是.应当尽量把政治之见“搁置” 起来,或者是自觉地加以限制,不至于使政治之 119 弘淮粥蝗2015.3 见影响甚至掩盖、歪曲了学术之见。我们看到,当 冯友兰以哲学家、哲学史家的身份从事中国哲学 史研究的时候。所持守的就是学术立场,对孔子 的研究与评价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当冯氏 为了自保而认同了官方的政治之见(而不是他自 己的政治之见)的时候。他所持守的就是官方的 政治立场,对孔子的评判往往就是贴标签。历史 继承问题》,《光明日报11957年1月8日等。 (4)参见冯友兰《论孔子/,《光明日报11960年7月 22、29日;《再论孔子》,《北京大学学报11962年第 4期;《我对孔子的基本看法》,《学术月刊11962年 第7期等。 (5)晚年冯友兰说,作为被改造的知识分子之一,50 年代及以后。他所写的内容主要是对于40年代所 写的“贞元六书”的忏悔,并且在忏悔中开始研究、 地看,除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跟随政治领袖人物谈孔、论 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有时候还发表了不是忏 悔的见解和主张(参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 孔、评孔乃至批孔、否孔之言不由衷以外.多数情 况下冯友兰都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孔子.特别是 能够积极地肯定孔子、拥护孔子,确认孔子在中 国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以及肯定孔子儒学将来能 够为未来世界新哲学与文化的建设贡献智慧。 最后,学术研究必须有尊重真理、追求真理 的精神,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亦当如此。中国哲学 史研究理应坚持“同情理解”与“修辞立其诚”的 态度与方法,坚决反对“唯书”、“唯上”的态度与 方法。因为,一旦“唯书”、“唯上”、“依傍”、“抄 袭”,那就必然偏离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即使是 伟大的哲学家如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 德、黑格尔、马克思和中国的孔、孟、老、庄、程、 朱、陆、王等,他们都没有终结真理,而永远是走 在真理之途中。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一 定要摒弃“唯我独尊”、“唯我独真”的独断主义态 度与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唯 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构建符合中国哲学特质的研 究方法论。推进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创新与发展。 注释: (1)关于孔老先后之争的问题,实质上是争哪一派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问题。其实,不论将哪一家作 为传统文化的主体,都失之偏颇。因为,从中华文 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多元并存 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此问题上,应持整体观。 (2)早在1949年l0月5日,冯友兰就给毛泽东主席 写信说:“我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 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在五 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写一 部中国哲学史。”(参见《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 《三松堂全集》附录,第375页) (3)参见冯友兰《从中国哲学史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看 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人民Et报))1957年5月17 El;《中国哲学遗产底 120 松堂全集》第一卷,第237页)。 (6)1980年前后,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中国哲学史研 究中的重要方法。经过“文革”十年浩劫后的冯友兰 必须以此种方法来标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参考文献: [1]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三松堂全集 (第十一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全集(第六卷)[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冯友兰.新事论・原忠孝//-松堂全集(第四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冯友兰.过去哲学史工作底自我批判,/三松堂全集 (第十四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陈寅恪.审查报告一鹏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 [si].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冯友兰.中国哲学底发展//-松堂全集(第十二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冯友兰,黄子通,马采孑L子思想研究[J].新建设, 1954,(4). [8]冯友兰.关于孔子研究的几个问题[N].光明Et报, 1956一l1—14. [9]冯友兰.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N].光明日报, 1957—1-8. [10]冯友兰.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哲 学研究,1963,(6):45—53.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三松堂全集(第七 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松堂全集(第一卷)[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3]冯友兰.对中国文化前途的展望,/三松堂全集(第 十三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三松堂全集(第 八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