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第八单元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4、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9个生字,绿线内7 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能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故事,明白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能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寓言

读准字音。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一种文体,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有时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2、今天,老师带来二篇“寓言故事”(补充课题),你们想学吗?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 揠苗助长 宋国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巴望 一大截 3、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纳闷”是什么意思?(因为心里疑惑而发闷) 5、课文中是谁纳闷呢?再读课文,交流(儿子)

6、宋国农夫的儿子为什么“纳闷”?(因为儿子对父亲讲的话产生了疑惑,所以“纳闷”起来。

7、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想:父亲回到家里究竟讲了一些什么话?是怎么讲的?这些话为什么会引起儿子的“纳闷”?

8、小小组讨论,交流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

▲父亲为什么这么高兴?从哪看出他高兴?结合成语“兴致勃勃”(禾苗都长了一大截,父亲自然高兴)

▲父亲说:“真把我累坏!”究竟是干什么的?

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怎么不累坏了?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结合理解成语“筋疲力尽”

▲ 父亲还说:“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半天里就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可能吗?

9、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舍得花力气。 (1)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理解“巴望”)扣住“天天” (2)他为禾苗不见长高而焦急。扣住“一点儿也没有” 10、儿子既然“纳闷”,为什么不立即下田探望,而要等到“第二天”?(天已经黑了,来不及,只好等到第二天)。

11、怎么知道天已黑了?(前面已有交待,这位父亲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

12、儿子下田探看,结果怎样?(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3、怎么会?禾苗不是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14、这一结果是怎么造成的?

(1)回到课题“揠苗助长”,这一做法本身是错误的,可笑的。(“揠”,拔的意思)

(2)这一做法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自食恶果。 15、我们从这一结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

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筋疲力尽”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并能从中明白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一)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故事《鹬蚌相争》。

(二)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1.(板书:鹬)看了这个字,大家一定知道“鹬”是一种鸟类。来看看这鹬究竟长着啥样?(出示图片)发现鹬有什么特点了吗?(嘴特别长)就是这张长嘴,特别贪吃,小鱼、小虾、一些贝类,它都爱吃。

2.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那就是“蚌”(板书:蚌)见过蚌吗?它有什么特点?(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图片出示)是啊,当蚌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就会把它的壳紧紧地合上。

3.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三)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故事,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想想

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啄肉 夹住 威胁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1)指名学生读。(词语读正确了,但我有个建议,想着这些词语的意思读,你会读的更好。小朋友们,自己再练一练)

(2)师生配合读词。

要不,我们一起来读,第一组词:啄肉,这是鹬的动作。夹住,这是蚌的动作。老师的手臂就是鹬的长嘴,那蚌的壳呢?(动作演示)(边演示边读:啄肉)鹬的动作可快了,那是“猛地啄肉”而河蚌呢?那是“牢牢地夹住”(出示两个词组)朗读。(边做动作边读)

继续朗读下面的词语。

(3)你看,这样读词语多好,咱们不仅读正确了词语的读音,还读出了词语的意思呢。赶紧同桌两个同学配合着把这些词再读一读吧。(同桌读词)

(4)读好了这些词,老师相信,你能把课文读得更棒。 2.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小朋友们,读到现在,你知道故事讲了些什么呢?(评价:故事你已经读懂了,如果你说的时候语言再简洁些,大家会听的更明白。再试试)

鹬 ,蚌 ,他们两 ,最后 。 3.故事的主要内容,咱们还可以再简单一些,用一个词语来说,那就是(鹬蚌相争),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争)

4、小朋友,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鹬和蚌是怎样争的,把描写鹬和蚌相争的句子划下来。(静静地读书是一种思考。)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交流:小朋友们,你们划下了哪些句子?(出示两段文字) 1.(出示图片)你看,鹬的嘴被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有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 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点击:威胁)什么叫“威胁”?(吓唬)你来吓唬吓唬河蚌?(朗读)(评价:鹬说这话是想让河蚌害怕,所以想想鹬说这话时的神态、动作,再练一练)再指名读。

4.鹬的话,让河蚌害怕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点击:毫不示弱)河蚌不但毫不示弱,而且居然还“得意洋洋”。赶紧读读河蚌说的话吧。

河蚌在说这话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朗读)

(二)让我们一起来模仿沙滩上争斗的场面,分好鹬鸟组、河蚌组。

1.到底谁能斗得过谁?连斗三次,(站起来,带着动作斗——坐下来斗——第三次,趴在桌子上斗)(提示:声音越来越低)(学生分角色朗读)

2.还有力气斗吗?这时候的感觉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点击:筋疲力尽)

3.鹬和蚌你来我往,一争一吵,谁也不让谁,这就叫(点击:相持)引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鹬和蚌相持着,———)太阳下山了,别的河蚌都钻到水里去了,鸟儿也忙着归巢,可(鹬和蚌相持着,———)呀,不好,老渔翁来了,鹬啊、蚌啊,快罢手吧,别再斗了,可(鹬和蚌相持着,———)。

(三)鹬和蚌,争个你死我活,到最后呢?(白白便宜了老渔翁)这正应了那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

1.老渔翁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这真是(拓展词语:手到擒来、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这怎能不让老渔翁“喜笑颜开”呢?做一回这幸运的老渔翁吧,读一读。

3.小练笔: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蚌呢,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 。

4.小练笔交流

(评点:(1)是呀,后悔了吧,你两落得如此下场,全是因为一

个字(争)。(2)如果不争,你们也早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回家了,哪会像现在这样即将成为人家的盘中餐呢。(3)这正应了一句话: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讲述故事的出处。

1. 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你们知道是哪个故事吗?(鹬蚌相争)

2.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朗读课文:大王,我到赵国来,路过易水河边,看到了这么一件事——)

3.“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我明白了 )

4.看样子,苏代的故事还真有道理,像这样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寓言)(板书)。

5.一个故事化解了纷争,平息了战争,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平时读读寓言也是一种很好地学习。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寓言故事书,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板书)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25、争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9个生字,绿线内3 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

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激烈的讨论)

2、今天,老师带来一篇“争论的故事”(补充课题),你们想看吗?

3、看了课题,最想知道什么呢?(谁和谁争论?他们在争论什么?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顺句子。

(2)、给课文标小节号,并给课文分段,说说每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思考刚才所提的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 2、检查:

(1)、出示

充饥 味道 烤鸭 评理 剖开

笨蛋 抓住 关键 赞许 煮熟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烟熏火燎 (2)、指读、齐读

(3)、指名分节读课文,把刚才分的段再想一想

(4)、交流分段(1—5)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争论的故事》。(6—11)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后感想。 三、精读课文。

过度:盛老师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1、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谁和谁为了什么在争论?(板书: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 大雁的吃法)齐读第二节。

2、他们是怎样争论的?(板书:争论不休) 相机理解:不以为然(1、对2、如此这样3、然而)

争论不休(1、休息2、表示禁止3、停止,罢休) 联系上下文,看谁能找到正确答案。

3、指导朗读第三节: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在读、评议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出示)

“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改陈述句“„„,没有什么味道。”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突出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改陈述句“„„大雁是行的。”(突出弟弟不服气的语气)

4、引读第四、五节。

从对话中,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生)

当他们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 5、齐读盛老师的故事。 四、指导写字。

1、识记字形。左右结构的7个生字中,“剖”左宽右窄,“饥”左右大致相等,其余均左窄右宽。“赞”上下大致相等,注意上半部分左边的“先”最后一笔是竖提。“键”右半部分、“赞”上面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些。

2、指导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中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2、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一、一分钟速记:

味道 充饥 浪费 满意 不以为然 时机 关键 评理 赞许 争论不休 1、速记,说说记得方法 2、选择1——2个说说话

二、学生表演回顾盛老师讲的故事(课前请学生准备好)

1、出示填空题:(指名口头填空)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 射下后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并跑到村里找人。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大雁飞了。

2、奇读这句话。 三、精读第二段: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吧!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互相讨论讨论。

2、现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师生交流

3、你们真聪明,有这么多好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你们的想法写道书上了。我请四位同学开火车读读这四句话,要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生读一句,师出示一句。谁能告诉大家,最后这儿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感想没有写出来。)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聚精会神”“赞许”

的意思。为什么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2、小结并再次出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时机,不能浪费时间,关键在于先做起来。 五、练习说写一个片断:

《饭桌上的对话》《电视机前的谈话》《课堂上的一次争论》 要求自选一题或类似题目,重点写对话,要根据人物动作神态适当使用提示语。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补充阅读《二猫争功》

一、大声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画出来。 二、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两只猫捉到一只老鼠,大家为了得到主人的奖赏,争论功劳该属于谁,结果让老鼠趁机跑掉了。)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赏罚分明 趁机

四、想一想,是什么使捉到的老鼠逃跑了?到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受到的启迪。

26 剪枝的学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必须留心周围事物,向生活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四段

4、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来概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这些栽种的人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了美观,为了营养,为了花开得大,为了果子结得大等。)

3.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是(齐读)理解剪枝:为保证正常开花,结果和保持树形,对花木的枝条定期进行修剪。一般在秋冬或冬春按时进行。学问:知识,从中的道理。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12个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

疯长 咔嚓 挥舞 剪枝 仿佛 胖娃娃 那番话 、减少 靠 养分

(2)指点读准音,特别是最后“分”是多音字。 (3)掌握词义

疯长:花卉枝叶长得很旺,不开花,不结果。 远近闻名:远处和近处都非常有名。形容很有名气。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带读第一小节) (4)齐读生字词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说每节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第二段(2-3)“我”和王大伯在桃园里的对话,王大伯讲述了剪枝的原因。

第三段(4)描写春天桃园美景和“我”与小伙伴的嬉戏、盼望。第四段(5)稻子丰收了,“我”悟出了王大伯话中的道理。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导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那王大伯是怎样种桃树的呢?肯定有什么秘诀,是吧?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是满怀好奇,那就让我们走进桃园去看看。(板书:满怀好奇)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交流。

(2)剪枝剪得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咔嚓 挥舞 一根根)

(3)作为“种桃能手”居然剪掉这么多枝条,我非常不理解,他是怎样问王大伯的?你觉得在这两个问句中,哪些词能表达“我”不解的心情?(怎么 干吗)“干吗”换词(为什么)(练读问句)。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枝条,还能结桃子吗?作者一脸疑惑。(板书:一脸疑惑),还是让王大伯来为我们解答吧!

3.导读第三小节 (1)指读。

(2)出示王大伯说的话。王大伯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他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对留下的纸条有什么样的表现和心理活动?

(3)王大伯对不能结条子的枝条“咔嚓咔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摸着”“充满自信地说”,这是为了什么?(为了来年长出更大更多的桃子)。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将信将疑)(板书:将信将疑)(他怀疑剪去的枝条反而能长出更大更多的桃子,这是不是可靠。)

(5)指导朗读第三节。

4.那王大伯桃园里的桃树长得到底怎样,能不能结出更大的桃子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感受“我”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 2、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

“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王大伯是种桃能手,可是他却把好好的桃枝剪了,还说是为了长出更大的桃子,春天来了,那些桃树长得怎样了呢?

2.导读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开得茂盛,开得很美。)从哪儿看出来?

(3)练读有关句子。

(4)“我”盼望着什么?(花开得多,果儿就结得多) (5)齐读第四小节。 3.导读第五小节。

(1)夏天来了,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又大又多)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挂满,一个个,仿佛胖娃娃的脸蛋。)练读句子。

(2)“我”看到又大又多的桃子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喜的是桃子大丰收,惊的是想不到剪去枝条的桃熟,反而真的长出了更大的桃子。)

(3)那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4)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剪枝”表面是指枝条减少了,实际上它还指生活中许多不利,无效的事物和因素都应该舍去。这样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进步。这才是作者由剪枝而体会到的学问。

(4)你们知道的事情中哪些隐含着这样的道理?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放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兵不在多,而在精。 (5)齐读第五小节。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学完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怎样判断无用枝?怎样剪才合

适?等等)

那就让我们到课外再去搜集一些资料,交流交流。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四、布置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五、补充阅读《养水仙》

1.你养过水仙花吗?能简单介绍一下怎样种植的吗?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水仙花在种植的过程中,是怎样一天天变化的。

3.读课文,了解日记的一般写法。 日期 星期几 天气

4.水仙花是怎样一天天变化的呢?请你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仔细读读爸爸的话,你懂得了什么?

练习8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三个小和尚该怎样做?

2、照样子,练写“轰、蒜、森”三个字。 3、背熟四条成语和《明日歌》。

4、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学用字词句

1、审题,明确训练要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看图,喜欢哪一组连环图。为什么? 注意点:各抒己见;要有条理;要有道理; 适时辅导(好词佳句即时板书) 注意引导:

(1)仔细观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几句话图意讲清楚。 (2)把故事发生的结果说清楚。 (3)围绕结果,说说喜欢哪幅图? (4)联系图画,谈谈自己的生活实际。

(5)讨论:三个小和尚该怎样做才能让庙里的水缸总是满满的?3、学生写话、交流展示、共同评议 二、写好钢笔字

1、我的发现:下半部分要写的左小右大才好看。 2、你还有什么发现?

3、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读读背背

(一)成语

1、你掌握了哪一类的成语?

2、读一读,你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交流 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郑人买履:指只知生搬条文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教条做法。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 3、寻找共性: (1)都来自寓言故事 (2)都告诫人们一个道理 4、指导朗读和背诵 5、多种形式练背 (二)明日歌

1、自由读这首诗,谈谈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 2、全班交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做事总是今天拖到明天,明天再拖到后天,时间白白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年纪大了,却一事无成。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间,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3、指导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有感情朗诵

5、拓展:课外寻找有关相同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四、想想做做

1、谈话:交流自己的爱好

2、明确学习任务:办一份手抄小报 3、怎样办小报? (1)选取主题 (2)小报命名 (3)分工合作 * 收集资料 * 编排设计 * 整理呈现

4、完成后带来,组织评议,准备办小报展览。 (1)推选代表介绍小报:把小报的特色说清楚。 (2)学习优点、提出建议 (3)张贴展示

习作8(大作)

教学目标:

1、同过学习例文,激发编写童话的兴趣,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

2、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饭前不洗手有什么危害吗?如果有小朋友不讲卫生,饭前便后不洗手,你准备怎么教育他呢?你会对他说什么?

2、如果你只讲大道理,小朋友会觉得枯燥乏味,听不进去;我们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如果我们编一个因为不讲卫生而影响身体健康的童话故事,他们一定喜欢听,也就更能接受这个道理。(板书:编童话——讲道理)耿新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 二、学习例文

1、让我们来读读例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请同学分小节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从中明白的道理。

文章怎么把这个道理即不讲卫生的危害讲清楚的呢?再仔细读读每一小节,想想告诉了我们什么?

(1)小花猫不讲卫生,别人叫他“脏咪咪”。 (2)具体写小花猫不讲卫生用脏手抓起鱼就吃的事。

(3)小花猫肚子疼得厉害,医生告诉他这是不讲卫生造成的。 (4)小花猫注意将卫生了,身体健康了。

你觉得哪些地方是作者详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3、得出结论:整个故事中,能说明道理的地方一定要写详细、具体,把道理说充分。

三、仿写习作

1、看图明意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学耿新华同学,来编童话,讲道理。在生活中,还是有许多人在学习、饮食等方面有着一些不良的习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不良习惯的危害。你看,这几幅图中的小朋友就是这样的。

先请你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呢?

(交流)

(小猴写字姿势不正确,小猪偏爱吃糖,小兔不喜欢吃萝卜,小熊吃饭时要到外面去玩。)

2、引导构思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画来构思情节。即想一想你编写的童话故事的主角是谁,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不良爱好?发生了什么事使他明白了对身体有哪些不良的影响?后来又是这么做的呢?

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一下,听听别人的故事,再说说你的故事,互相提提意见。

请个别同学上台来讲。其中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好一个作为示例。

明确要求:编写的童话故事要能达到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叙事要详细,特别是能说明道理的地方。

3、学生自行习作,教师巡视。

小作

一、回忆内容,明确要求

同学们,还记得在上次作文课上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吗? 板书:写童话——讲道理

让我们来读读例文,再来回忆一下,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 齐读,讨论,得出结论:编写的童话故事要能达到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叙事要详细,特别是能说明道理的地方。 二、点评大作,总结得失

选读优秀例文,表扬同学们在本次大作中做的好的地方。 提提不足之处,希望在这次小作中得到改进,人人写出好文章。 三、提小作要求

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那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是不好的学习习惯吗?(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做作业三心二意,拖拉;学习用品丢三落四„„)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影响呢?

你们都是懂道理的好孩子。那能不能把这其中的道理蕴含在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来告诉更多的人呢?请开动你的小脑筋,好好想一想,也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请个别同学起来交流,其他同学给与点评、补充。) 四、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