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苏仕兵 班 级 体教2班 学 号 201205034047
学校体育论文
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学科专业: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沿革与趋势 —— 以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沿革为引
苏 仕 兵 吴 宋 姣 体 育 教 育
文 理 体 育 2014 年 3 月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1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2.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3.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沿革 .................................................................................................... 1
1.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的目标
2.改革开放到2001年学校体育目标
四、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分析 .................................................................................................................. 2
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 10
2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沿革与趋势
—— 以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沿革为引
体育教育 苏仕兵 20120534047 指导老师 吴宋姣
摘要: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学科。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沿革进行
了介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学校体育的变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原本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旨在使我过学校体育以后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沿革;趋势;目标
第 3 页 共 7 页
引言:学校体育的改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在原有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了总结
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讲,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现状把握着整个学校体育思想的源泉,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发展做好铺垫,同时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实际的革新。本文试图从学校体育发展的沿革、目标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对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一个健康的态度。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由于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特别是对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学校体育也渐渐的趋于成熟,也逐步的完善着自身,成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后期现代体育已经初显端倪,在11—15世纪骑士教育中的骑马、击剑等内容和形势便和现代体育很相似;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注意为自己的气质和纲领;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1.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展现。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随着发展的继续,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捏的全面教育;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德绍解决了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和问题,随着先驱们不断的发展学校体育也主见趋于科学化。
1.3二十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在20世纪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以奥地利高尔霍夫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对20世纪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制,突出表现为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强调对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中国近代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对外交流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是由于西方的变革而变得强,为了拓宽西方在资本市场,于是对中国发动了侵略,同时也将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传播到中国。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有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学校有了较大的发展,开设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同时在中国自行兴起的洋务运动中也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到时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严复等人提出了维新变法,其中严复提出通过发展体、智、德三育来达到自强的目的。接着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起的形成。
4
2.2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凯洛夫在《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是永恒的,也是历史的,在阶级的社会中,这种历史性是与阶级性密切相关的;在社会注意社会中,教育的任务包裹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和美育。我国在1951年开始学习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随后的发展中我国学着又引进学习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同时,对自然体育思想等西方体育思想和理论采取了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片面的态度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同样学生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只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特点等,才能更好的设计与实施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体育,使学生真正的从学校体育中受益,由于收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只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办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等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1.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本钱是身体,因此在发展学校体育的过程要注重学生身体的特点,充分了解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特征。首先要充分对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的特点做了解,例如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特征。再次要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做了解,比如学生的身体形态有两次高峰,分别是第一次高峰由胎儿到生后的第一年内,第二次高峰出现在青春期,随后增长的速度 捉奸减慢直至成熟为止。最后要了解学生体能的发育特点,学生的体能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2.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考虑和衡量学校体育的效果,因此要从学生感知、注意、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去认识孩子,而学校体育既能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的适应能力越来越收到教育的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堂、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体育课堂不只是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能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较高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和协作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沿革
学校体育目标旨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学校体育的首要问题。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体系。它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每个时期的学校体育都它的特征。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更强调社会的需要,突出学校教育、教学的价值,前后共颁布了6套体育教学大纲,具体的6套大纲所阐述学校的目标如下。
1.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的目标
1956年,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
第 5 页 共 7 页
1960年大纲经修订,学校体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的学习,参加劳动和保卫祖国。” 2.改革开放到2001年学校体育目标
1978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同时学校体育大纲也进行了修订,但是1978年和1987年颁布的目标基本相似,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将来能够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上述目标可以看出建国后的40年中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关的。
1992年和1995年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体现了育人的指导思想,吸纳了研究的新成果,结构上和以前大致相同,目标能容包括“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术、发展基本能力,以及想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000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这套大纲将体育课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其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2001年7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一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其目标为: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健康的锻炼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纵观不同时期的学校与目标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体育尽力从增强体质为社会主义服务到增强体质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的一个过度和发展历程。因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具有它独特的特征和历史适应能力的。
四、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分析
20世纪中期以来科技革命的星期和生产生活的进步,大幅度减少的体力活动与急剧增大的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对学校教育和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今人信息社会,更使学校体育经历了历史的变革。随着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了。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会更加健康和完善。 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要跟家注重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同时具备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在不停的变革,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改革,因为社会的进步需要教育的推动,同时教育的改革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在人的身上的财富,需要教育去挖掘,这也意味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要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教育必须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也不再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手段,而是将教育作为社会的催化剂,教育和社会相互相成。
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教育革命浪潮,大大加强了课程理论的科学主义倾向。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体育观念,曾经法国对我国闲暇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引起了公众对闲暇时间的广泛关注,此后各国对闲暇生活及体育活动在闲暇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20世纪60年代以后体育休闲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热议话题,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终身体育”的倡议,提出教育是终身的是;1978年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
6
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紧接着世界各国也制定了相关的体育发展计划,而“终生体育”和“休闲体育”成为了广泛的指导思想。
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
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国外的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探索教学法等,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由于多数论述和实验集中在课堂教学改革,对学校体育的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理论少数涉及,因而“三基”和“三中心”为特色的主智主义体育教育特色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标准》,次年在海南、广东等地进行实验。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名称、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段划分、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评价方法等许多方面、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体育课程也呈现了以下新的特征:
3.1:力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生体育打基础;
3.2:强调学生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过程;
3.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要求;
3.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
3.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潘绍伟 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第二版)
[ 2 ] 朱海珠 体育成人教育周刊(第四期) 2008年8月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