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分解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30卷第2期

󰀁

Vol󰀁30No󰀁2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2009年6月

Jun󰀁2009

文章编号:1673-5072(2009)02-0155-05

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分解

王󰀁英,单德朋,翟有龙

1

2

1

(1.西华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2;2.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摘󰀁要:南充市正从农业大市逐步向工业大市迈进,产业结构随之发生着变化,不同的县域,其产业结构也有所不

同,产业结构的不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差异.本文从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变化和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研究了南充市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着重从各产业部门入手,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威廉逊系数;产业分解;南充市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以及历史人文条件各异,所以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当区域经济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会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已经形

[1]

成的区域分工与合作,而且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南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居高不下的市情,本文以人均GDP作为衡量南充市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对威廉逊系数按三次产业进行分解,对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这对协调南充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特点

1.1󰀁衡量指标

为了测量南充市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水平,本文以南充市九个县市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以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选用威廉逊系数(即加权变异系数)和极值差率来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南充市1996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和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1󰀁󰀁󰀁󰀁󰀁󰀁CVW=x󰀁󰀁󰀁󰀁󰀁󰀁Ir=

xmaxxmin

󰀁(xi-x)󰀁i=1

n

2

pi

p

其中,CVW为威廉逊系数,Ir为极值差率,xi为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n为区域个数,x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均值,pi为第i个区域的人口数,p为南充市总人口数,xmax为人均GDP最大值,xmin为人均GDP最小值.

根据1996-2005年󰀁南充市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数据(1997年的数据缺失),运用上述衡量指标和方法,计算出相关的结果(详见表1).

为了更为直观的分析问题,根据表1得出了威廉逊系数和极值比率的变化图,如图1所示:

[2]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通讯作者:2008-09-10

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6R16-025)

王󰀁英(1983-),女,四川资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翟有龙(1964-),男,四川南部人,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56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表1󰀁1996-2005年南充市人均GDP差异的变化

Tab.1󰀁ThedifferenceofGDPpercapitainNanchongcityfrom1996to2005

项󰀁目

19960.42023.22

19980.45873.76

19990.52313.82

20000.54104.42

20010.52734.27

20020.53274.34

20030.54594.53

20040.44994.24

2009年

20050.30102.82

威廉逊系数󰀁󰀁极值比率(倍数)

1.2󰀁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变化特点

由于收集数据有限,研究的时间段只有十年,不足以从其变化规律方面进行阐述,因此主要着重于短期内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威廉逊系数的变化有增有减,其中1999-2003年均在0.52以上水平,2004-2005年有所下降,整个研究时间段的平均威廉逊系数为0.4778,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极值比率从1996-2005年有升有降,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最高达到4.53.由此可见,不管是威廉逊系数还是极值比率都映射出同一个结论:从1996-2005年,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变化还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的不稳定的波动状态,这与该市的低水平工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3󰀁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特点

从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来看,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顺庆区等相对较发达地区和西充、仪陇等不发达区县的差距处于一个较高水平.1996-2004年顺庆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5.92%,同期西充县和仪陇县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71%和2.69%,明显低于顺庆区.再加上经济总量的基数不同,区间发展差异日趋明显.

1996年以来,南充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处于上升、下降的交替变换过程中,整体差异水平较高,说明一些欠发达县市区正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与发达县市区相比,由于基数上的差距,这种差异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从南充市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特点来看,伴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区间的发展差异日趋明显.顺庆区、高坪区、南部县凭借其各自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人才及交通区位的优势,为整个南充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他县市区,尤其是仪陇县在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则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3]

.

2󰀁各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分析

2.1󰀁分析方法

为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一些主要因素[4]

,目前,学术界采用󰀁第30卷第2期󰀁󰀁󰀁󰀁󰀁󰀁󰀁󰀁王󰀁英,等: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分解󰀁157

的方法主要有基尼系数、锡尔系数和威廉逊系数方法,其中基尼系数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农村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异,锡尔系数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差异,威廉逊系数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的差异.本文选用威廉逊系数方法来分解探究三个产业部门对南充市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威廉逊系数的优点在于能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各个部门和各个部门内部的差异,从而,便于探讨总体差异的构成和来源,其分解方法如下:

CV=j󰀁zjCWwj+j󰀁zjzkCOVw(j,k)=1󰀁k1CVwj=xj

󰀁(xji-xj)󰀁i=1

n

2

2

W

m

2

2

pip

pi11n

COVw(j,k)=xj󰀁xki󰀁(xji-xj)(xki-xk)=1p

其中,zj为部门j在全市GDP中所占的份额;CVwj为部门j的威廉逊系数;COVw(j,k)为部门j和部门k之间的加权协方差系数xj、xk分别为全国部门j和部门k的人均GDP;xji、xki分别为第i个地区部门j和部门k的人均GDP;n为产业部门数.

按国际通行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三个部门,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那么公式就变为:2222222

CVw=z1CVw1+z2CVw2+z3CVw3+2z1z2COVW(1,2)+2z1z3COVw(1,3)+2z2z3COVw(2,3)以人均GDP为主要指标,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地区总体差异的贡献依次为z1CVw1/CVw、z2CVw2/CVw、z3CVw3/CVw,各产业的交互影响依次类推.显然,各产业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由两方面来决定:一是CVwj值的大小;二是zj值的大小.就是说,一个部门在GDP中所占的份额越高,地区间该部门发展差异越大,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也就越大

[2]

2

2

2

2

2

2

2

2

2

.

2.2󰀁各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根据威廉逊系数的分解方法,分别计算1996-2005年南充市区域人均GDP威廉逊系数、三次产业威廉逊系数、各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以及三个产业部门所占GDP的比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1996-2005年三次产业对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表Tab.2󰀁Thecontributionofthethreeindustriestodevelopmentdifferencesof

Nanchongregionaleconomicfrom1996to2005

项目1996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CVw0.42020.45870.52310.54100.52730.53270.54590.44990.3010

CVw10.17180.16590.15070.16360.17070.17140.18820.19890.1382

CVW20.81210.82810.78080.69840.67590.66350.64760.62390.6259

CVW31.08401.09371.06751.05310.98250.95540.99280.94700.7716

PCV12.311.681.171.331.321.211.261.580.98

PCV215.0415.6114.9114.7715.0315.3414.3316.0722.21

PCV359.9355.7453.1353.9053.1552.4153.0049.0037.06

R142.5940.2437.8736.0833.8132.2731.1931.4131.67

R223.0124.5826.1028.2028.8629.6630.5231.9033.36

R334.4035.1736.0335.7237.3338.0738.2936.6934.96

󰀁󰀁注:CVw为南充市人均GDP的威廉逊系数,CVw1、CVW2、CVW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均GDP威廉逊系数,PCV1、PCV2、PCV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总体差异贡献的百分比.R1、R2、R3分别为南充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百分比[5].

󰀁󰀁1996-2005年,南充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产业模式实现了从󰀁一三二󰀁向󰀁三二一󰀁模式的转变.但现阶段这种󰀁三二一󰀁模式是󰀁158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低水平的󰀁三二一󰀁模式,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从整个工业化过程来看,南充市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不扎实,经济基础薄弱,人才资源匮乏,自然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科学技术落后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目前,南充市正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各县市区都在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交通区位等条件大力发展经济,但由于各县市区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以及科学技术存在差异,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较高的区域经济差异水平将继续存在.

为了进一步阐述南充市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引入相关系数.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三次产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4、0.216和0.662.2.2.1󰀁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1996-2005年,南充市第一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动不一致,在指标上表现为第一产业的威廉逊系数和人均GDP的威廉逊系数的变动规律不一致.从相关系数来看,两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044,第一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几乎没有关系.从贡献率来看,在1996-2005年期间,第一产业对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贡献率为1.43%.从整个研究时间段来看,贡献率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这说明第一产业对整个产业层次不高的南充市经济发展几乎不起作用.2.2.2󰀁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与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整体变化一致,有所不同的是,第二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从相关系数来看,第二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系数为0.216,相关性不明显.从贡献率来看,1996-2005年,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呈波动增大趋势,从1996年的15.04%增长到2005年的22.21%,年均贡献率达到15.92%.可见,第二产业正逐步发展起来,其贡献也逐步上升,对南充市的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005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农业经济逐步步入工业化阶段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对南充市区域经济差异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南充市各县市区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来看,各县市区变化趋势完全一致,都呈增大趋势.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农业经济占主要优势、第二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嘉陵、南部、营山和仪陇的提高较为明显,分别提高了约17个、16个、13个和1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7%、2.22%、2.20%和1.99%,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顺庆和高坪分别提高了约8个和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5%和0.80%.嘉陵、南部、营山和仪陇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明显高于顺庆和高坪,但后者工业基础好,整个工业经济实力远大于前者,顺庆和高坪的工业发展加快了整个南充市的工业化进程.从整个南充市来看,虽然欠发达县市区的第二产业在近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县市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差异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2.2.3󰀁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

表2中显示,第三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趋势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2年,第三产业与南充市经济发展差异变动趋势相反,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威廉逊系数下降,市人均GDP的威廉逊系数上升;2002-2005年,第三产业与南充市经济发展差异变动趋势相同,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威廉逊系数下降,市人均GDP的威廉逊系数也下降.

从表2中一二三产业的威廉逊系数指标比较来看,第三产业的威廉逊系数虽整体在下降,但大于一二产业,且对南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贡献最大,1996-2005年平均贡献率高达51.92%.近几年来,第二产业对南充市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逐年增大,第三产业的贡献有所减小,但在2005年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率仍保持在37.06%的较高水平,比第一产业高出约3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约15个百分点.从相关系数来看,第三产业与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动密切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662.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第三产业对南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仍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各县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除了顺庆高达60%以外,均在30%左右.1996-2005年,顺庆、高坪、嘉陵和󰀁第30卷第2期󰀁󰀁󰀁󰀁󰀁󰀁󰀁󰀁王󰀁英,等: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分解󰀁159

南部的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平均下降约2.9个百分点,营山、蓬安、仪陇、西充和阆中略有上升,平均上升约4.5个百分点,整个南充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这与第三产业对南充市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呈下降趋势是一致的.由于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较大,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第三产业仍然是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3󰀁促进南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3.1󰀁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农业

第一产业对南充整体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充分利用本市在地理区位、土壤与光热资源、气候环境、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发展具有南充市特色的生态农业

[6]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南充市各县市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来看,1996-2005

年,除了顺庆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以外,其他县市区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都较大.各县市区应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农业,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入手,增加其附加价值,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证.如顺庆以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为先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西充、高坪利用其作为四川主要竹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竹业,同时做好相关产业链的配套工作;阆中以丝绸为主线,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为轻工业提供原料.

3.2󰀁提高重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目前,南充市属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理论上应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就轻重工业比值(2005年为56.1󰀁43.9)以及󰀁霍夫曼比率及工业阶段划分󰀁的相关标准来看,南充市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南充市的工业化水平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层次的升级,一方面表明南充市的结构效益低下,另一方面表明南充市的发展面临工业化的升级压力.为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战略性调整措施,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着南充市的实际,要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首先要选择好主导产业.就目前南充市的现状,甚至整个四川省的主导产业而言,只能说是处于选择与培育阶段

[7]

.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新

型建材、食品医药、水电能源等骨干支柱产业,重点支持南充炼油化工总厂、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贤成嘉

纺、六合集团、天歌华塑等一批重点企业的发展,扶持发展一批中型骨干企业,尤其是要促进欠发达县市区的企业快速成长,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3󰀁抓住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在南充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2005年南充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率为1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8%.四川省政府将南充确定为川东北商贸中心,这为南充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南充旅游业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南充市发展第三产业的契机.各县市区应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打造阆中古城历史文化景点、嘉陵江第一江山、嘉陵江第一曲流、嘉陵江第一桑梓、朱德故里󰀁琳琅山、西山风景区及千年绸都第一坊等七大重点旅游区,以󰀁大凤垭山󰀁模式为核心开发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顺庆区应继续发展以五星花园󰀁黄金商圈󰀁为中心的大中型商场,更集中凸显出强势的品牌效应;高坪等地则应大力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倡导生态旅游.

3.4󰀁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从南充市区域外看,瞄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点区域,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对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快培育具有自身特色和较强竞争实力的支柱产业.从南充市区内看,加大对县市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支持力度,促进各县市区之间资源共享、产业联合,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下转第183页)

󰀁第30卷第2期󰀁󰀁󰀁󰀁󰀁󰀁󰀁󰀁󰀁󰀁罗光兵,等:GD法求解梁的弯曲问题

62-66.

[3]󰀁袁玉全,彭建设.复杂载荷下梁弯曲问题的微分求积法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5):84-87.[4]󰀁石东洋,张步英.非线性抛物积分微分方程的各向异性有限元高精度分析[J].应用数学,2008,21(3):436-442.[5]󰀁李卧东,王元汉,谭国焕.无网格法在弹塑性问题中的应用[J].固体力学报,2001,24(4):462-466.

󰀁183

ThePrincipleofAGeneralDifferentialMethodtotheDeflectionofBeams

LUOGuang-bing,PENGJian-she

(SchoolofPhysicsandElectronicInform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2,China)

Abstract:TheGDMandthepostulateiscarefullydescribedinthispaper.TheGDMdiscreteequationsofbeaminelasticityofstaticstateisderived.Then,weuseGDMontheformulaofdeflectionandgetaseriesofformulas.Ac-cordingtothoseformulas,wecangetthedeflectionofallthepoints.Comparisonbetweentheresultsandthoseob-tainedfromothermethodsshowsthattheGDMhassomemeritssuchashigherprecisionandbetterconvergence.Keywords:generaldifferentialmethod;beam;deflection(上接第159页)参考文献:

[1]󰀁张继良,刘雅杰等.甘肃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国策国情,2005,(11):22-25.[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448.

[3]󰀁于淑艳.辽宁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3,(5):88-92.[4]󰀁魏后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前沿[J].开发研究,1998,(1):34-38.[5]󰀁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分解[J].经济地理,2004,(3):334-337.[6]󰀁涂󰀁妍.南贵昆经济区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4):73.

[7]󰀁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2004:242-262.

TheIndustryDecompositionofRegionalEconomicInequalitiesinNanchong

WANGYing,SHANDe-peng,ZHAIYou-long

2.TourismCollege,HainanUniversitySanyaCollege,Sanya572000,China)

1

2

1

(1.InstitutionofRegionalEconomics,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637002,China;

Abstract:Developingfromagriculturalcitytoindustrialcity,theindustrialstructureofNanchongchargescorre-spondingly.Butdifferentcountieshavedifferentindustrialstructures.Theindustrialstructurewillaffect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formtheregionaleconomicinequalities.Inthispaper,weanalyztthereasonsfortheregionaleconomicinequalitiesfromtheindustrialsectorsandthedifferentfeaturesofthewholecityandtheur-bancountiesin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regionaleconomicinequalities;William󰀁scoefficien;tindustrydecomposition;Nanchon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