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行车公路比赛的解说探析体育比赛解说的氛围营造
李世东
摘要:
2001到2011年十年时间是我国公路自行车赛事大发展的十年,也是电视转播自行车比赛学习和成长的十年,而解说自行车赛事也成了我国很多专业体育解说员和传媒机构十分重视的事情,鉴于公路自行车赛事的特点和转播特性,在解说中氛围的营造显得更为重要,当然这种解说的氛围营造还可以运用到很多体育赛事的解说中去。
关键词:
公路自行车赛 解说 氛围营造
正文:
其实在2001年前,中国观众对公路自行车比赛,尤其是多日赛是很不熟悉的。电视台体育频道从2001年开始转播环法自行车比赛,才让中国观众知道了在欧洲有一项已经举办近百年的自行车赛事,也让中国观众了解到了自行车比赛的魅力。
2002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青海高原开赛,2006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海岛鸣,2010年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西安拉开战幕,2011年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江苏无锡举办,此外还有一些如环北京、环黄山、环崇明岛、环赛里木湖、环湘江等规模不等的公路自行车赛事在中国大地精彩绽放。可以说从2001年到2011年
1 / 8
的十年多的时间是中国公路自行车赛大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电视界直播、转播、报道自行车赛事逐渐走向成熟的十年。
而直播和解说自行车赛事也逐渐受到中国体育传媒机构的重视,尤其是2001年cctv体育频道第一次开始直播环法赛后,对自行车赛事的直播和解说也是中国电视界一直在研究、探讨和实践的一个体育赛事。
在中国解说三大球以及很多体育项目的解说,中国都不缺乏优秀的解说人才,也积累和总结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但是公路自行车多日赛的解说在中国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局面:解说人才较少,解说经验欠缺,这个和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自行车公路赛的局面很不协调,也制约了自行车赛事以及转播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行车赛事的解说水平呢,如何才能让广大观众认可和喜欢解说呢?笔者认为在自行车比赛的解说中氛围的营造最为重要,因为自行车赛事本身有不同于其他体育赛事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自行车赛事的解说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
公路自行车多日赛有以下几个特点:
比赛场地的流动性:
自行车比赛不像足球、网球等其他赛事有固定的、相对封闭的赛场,自行车比赛的赛场是在公路上,场地是开放的,比赛是流动的。比赛中每时每刻发生的状况和环境是随机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解说员在解说,那么他的压力就是很大的,他不可能照顾到更多比赛以外的东西,而很多比赛以外的东西也是观众想知道的,同时也是比赛举办者想要展示和表达的。
2 / 8
参赛队员的复杂性:
自行车比赛的参加队伍和对员相比其他比赛来说是庞大的,因为每次比赛是全伍和全体队员参加,像环法赛、环湖赛等每场比赛都有20几支队伍,100多名队员参加,在比赛中像足球比赛一样,想要准确地说出每个队伍、每个队员的情况对于一个解说员来说是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士参与到解说中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比赛日期的漫长性:
像环法赛有21个比赛日,国内的环湖赛也有10个比赛日。这么多天,每天的比赛环境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此外,就每天的比赛来说,一般也有长达4个多小时的比赛时间,这么长的比赛日程和比赛时间,如果是一个人在解说,无论体力、智力以及应变能力都会显得有些不足。如果还要如数家珍地说出沿途的各种人文风情就更显得不现实。
比赛看点的不确定性:
自行车比赛在开始阶段的可视性是比较少的,只有到途中冲刺点、爬坡冲刺点、最后几公里的冲刺,以及途中的一些队伍的战术变换中才会有看点,而这些看点的发生又常常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解说员要高度关注,还要进行预判和铺垫来抓住观众,这样的工作一个人很难完成。
电视转播的局限性:
自行车赛事的解说只能依靠电视画面,因为自行车比赛是流动的,解说员只有在电视
3 / 8
机前看着画面解说。不像足球解说员那样可以到现场,一边看着电视画面,一边注视着比赛现场来解说。而自行车比赛的电视画面的展现是有局限性的,这就要求解说员要能通过画面讲述出更多画面以外的一些东西,尽可能地传递更多的信息。虽然说这对解说员的要求有些苛刻,但是对于挑剔的观众来说,我们必须做到。
以上所说的就是自行车比赛和转播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解说自行车赛事时一定要结合比赛特点来营造解说氛围,那么如何才能营造解说氛围呢?
首先在解说自行车比赛时至少要有3个不同身份的解说员。
3个人的分工不同。一个人是电视台派出的专业的电视解说员,他的工作是掌握和控制解说的节奏,熟悉全局,协调和调动其他2个解说员的说话时机和内容。另外一个人是熟悉自行车运动和比赛队伍和队员的专家,这个人的工作就是适时地讲解比赛的战术,参赛队伍以及队员的背景资料和比赛期间的成绩变化。以上2个人的搭配在很多其他的体育比赛的解说中是常用的,但是鉴于自行车比赛的特点,还需要增加一个解说嘉宾,这个解说嘉宾是熟悉整个比赛沿途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沿革的一个人。因为自行车比赛之所以会吸引人看就是因为它每时每刻比赛的地点是变化的,而这些地点也是举办者精心挑选的,比赛沿途肯定有很多观众想知道,举办者想展示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我们就要靠这个解说嘉宾来完成。这样3个人的搭配是营造自行车比赛解说氛围的一个基础。3个人在一起看比赛,说比赛,正好契合了很多观众一起在电视机前看比赛的氛围,因为很多观众也喜欢大家一起看,一起评说。这样的解说格局也会让观众看到亲切,有认同感。同样这样一个组合也可以解决上述自行车比赛特点时所说的一个解说员无法完成的很多事情。
其次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
4 / 8
现在互联网之所以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及时性和互动感。而作为电视媒体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进行比赛解说,尤其是直播时可以开通微博、短信的观众参与通道,解说员适时地插入这些观众的留言,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解说环节中,让更多的看法和观点融入到比赛中,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解说氛围,同时还可以避免很多解说员因为自身的偏好以及不足而导致的解说失误,也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观众认同。
再次是解说员要提升自身的各方面修养。
我国现在电视台派出的解说员在语言的基础表达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基本的解说规则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很多比赛的解说观众对解说还是很不满意,这是为什么呢?最大的问题就是解说员的综合素质不够,其中尤其是文化积淀还欠火候,说话的艺术还有待提高,这个的训练就不是提前做做功课就能解决的,需要解说员要有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积累和学习,尤其在自行车比赛中要和2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配合,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和积累,不要说控制整个解说的节奏,就连和专家对话也会有问题,更别说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张有弛的解说氛围了。
还有就是要培养一批专业的自行车比赛的解说员。
现在中国的自行车赛事那么多,可是自行车赛事的专项解说员却是很少,虽然说现在中国的自行车比赛很多还不可能全程直播或者录播,但是全程直播或录播肯定是个趋势,一旦有一天中国的自行车赛事都开始直播了,而我们的解说员却是寥寥无几,那样就很难适应形势,也很难促进自行车运动的发展。
最后一点就是所有的解说员都要有一种平和、对等的解说心理来面对观众,这是营造
5 / 8
解说氛围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种平等的心理会让解说员在说话、评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也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以一种高高在上、炫耀或者自我的心态来解说比赛,会让观众感到不舒服,最终会被观众所抛弃。
解说氛围的营造是为了更好地让观众参与到观看比赛中来,也是为了解决自行车比赛的解说中的很多问题。其实氛围的营造也可以用于很多体育比赛的解说中,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媒体传播者要时刻换位思考,要以观众的立场和心态来解说比赛和设置环节,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那样不但不利于比赛解说的进行,也会伤害到比赛本身。
环法赛的举办已经超过100年了,在中国举办时间最长的比赛环湖赛也已经度过了10个年头,而在中国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自行车赛事也是在不断增加。自行车比赛的魅力被很多的人认同,自行车赛事的转播也在进行着积极地实践。环法赛的长久是因为有电视直播,因为有很多优秀的解说员的辛苦工作。在中国,如果想让自行车赛事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电视广泛而全面的参与,必须要有一批专业、敬业、有思想的解说员,而这些解说员首先要有的一个观念就是要思考如何营造解说氛围,如何吸引和留住观众,因为只有留住了观众,也就留住了比赛,促进了比赛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广播电视台 影视综艺频道
(备注:该论文获得“第五届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会论文评选三等奖”,全国共有近百篇论文参评,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
6 / 8
参考文献:
1. 《谈话的艺术》 作者: (美)戴博拉·弗恩 译者: 曹毅然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1
2. 《谈话的力量》(美)艾伦.加纳 林华等译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4年
3. 蔡家宝 《关于体育解说员的素质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5年11月第25卷 第6期(总第84期)
4. 黄美琼 《体育解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析》,《体育科学研究》2002年6月第6卷第2期
5. 冉华:《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6. 刘海贵 张骏德:《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7. 于海军:《浅析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修养》,《新闻传播》2010年 总第192期,第30页
8. 田晓燕:《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新闻爱好者》2010年,总第355期 第88页
9.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
7 / 8
10. 《体育解说实践攻略》 参考自网页:
http://wenku.baidu.com/view/c24fb71910a6f524ccbf85a2.html
11. 《浅论体育新闻解说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姚经松 参考自网页:http://wenku.baidu.com/view/6fcb0add5022aaea998f0f79.html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