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作者:刘晓芳
来源:《现代园艺》2011年第10期
摘要:中国的古代园林在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础上,把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山、水、植物交融在一起,把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在一起,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自然;人文;意境
以江南的苏州园林为例,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是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同时在园林设计当中又如何追求着“意”的优雅和“镜”的深邃,把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 1天人合一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产物,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虽然苏州园林因功能区分有“衙署园林”、“寺庙园林”、“山庄园林”、“第宅园林”等,但它的设计建造总是有较为固定的原则,总是以水、石、植物、建筑作为建造要素,它不仅有起居休憩的功能,其宗旨是给城市居民提供具有自然要素的生活空间,即使身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到自然美景,即不出城市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达到享受“天堂”之乐的境界。假如把自然理想理解为“天”,把城市生活理解为“人”,城市中具有自然要素的理想环境就是“天人合一”;苏州园林所展现的是具有自然物质的环境,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升华理想,生活的现实和理想相结合。仅此一点,苏州园林跨越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实现了现实和精神的结合,对人类居住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2诗情画意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从苏州园林来看,经过近千年的演化,寄情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普遍的雅好,山水诗、山水画也成了文人诗、画永恒的主题,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山水诗画的创作运用在造园中,成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州的绘画、书法和其他艺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名家荟萃,高手辈出。园林兼容文学、绘画、书法、工艺等多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苏州园林艺术特征的一门新的艺术形态——在模拟的自然环境中,以山水为源,以诗画为本,展现写意的山、水,展现立体的诗、画,但这山水,诗画已经是文人的再创作,带有鲜明的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艺术审美倾向。而在精神上,它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质量的执著追求,在这种愿望和追求的趋导下,园林逐渐建造得美轮美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人居环境。
园林存在于苏州古城内,历史上不仅在街坊林立的市井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自然风光,而且还保存了能自行进行循环的生态环境,如宋代沧浪亭(世界遗产)建造时保持了“草树郁然、崇阜广水”的景象;明代前期的东庄,实际上是一座庄园式园林;明代中后期所建的拙政园(世界遗产),依然保持了唐代的“不出郛郭、旷若郊野”景观现象;清代的环秀山庄(世界遗产)假山,模拟城西大阳山堆叠而成。 3意与镜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意境。拙政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见山楼,可见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舜水的“沧浪亭”,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可见司马迁 《史记》中 《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从以上这些诗词句藻中,更不难体会出古代造园者把意与境完美的结合。
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园林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园林从诞生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对它的需求,在它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物质建构和文化内涵始终是融为一体,也就是自然与人文地完美结合,而中国古代园林更能突出地表现这一点。
(责任编辑舒丹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