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基础理论

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

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特别是“品行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初发品行障碍患者,若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或干预,行为问题就逐渐被固定,形成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品行障碍。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可导致学习困难,难于成才,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造成家庭不幸,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正是由于其不良后果,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下一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