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型”学习
新教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注重学习的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新教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学方式则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小组合作型”学习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正顺应了这种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型”学习,以供同仁探讨。
“小组合作型”学习的释义
“小组合作型”学习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学习小组的型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争辩,以形成共同、统一的结果,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取长补短以达到完成教学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格式与需求,也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在学习中进行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小组合作型”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是一种讨论式的教学,讨论就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在讨论与交流中学习知识的,教
师也就担当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因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与设计,概括成几个具有新颖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以符合讨论的需要,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小组合作型”学习必须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合
作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学会发表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与争论,学会取长补短与求同存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合作、善于合作,从而避免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只是装模作样的合作,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型”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型”学习是一种讨论式的教学,合作学习是否成功,是否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位教师关注的问题。因而在“小组合作型”学习进行实施前,教师要有意识地适应新教法,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1、问题的设计。“小组合作型”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讨论式的教学,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教学与讨论的需要成了合作学习成功开展的保障。教师必须对现行备课进行重大改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将教学内容变成几个适合学生讨论而又具有新颖性、探索生、开放性及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将问题逐一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问题的迁移。设计问题时,教师
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还要注意到问题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的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小组,因此小组的组建必须科学合理。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结构、讨论能力等因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农村双人桌的班级适宜以4人(个别小组3或5人)为单位,按男女、优中差情况调配座位。同时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学习小组长,讨论记录员和小组发言人实行轮换制,充分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小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的劳动与创造,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首先,要让每个学生学会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将自己的见解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其次,要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做到听清别人的观点,不插嘴。第三,要让每个学生学会交流与勾通,明确讨论是要心平气和地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是吵架。第四,要让每个学生学会在讨论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以达成共识,而不是各自为政。
4、讨论结果的记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小组讨论中求同存异取得共识,得出一个结果,因而记录下每次讨论的结果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益。小组讨论时记录下每次得出的结论的要点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集体劳动,同时利于小组发言时发言人发表小组的观点。记录员实行轮换值日制,既利于锻炼小组成员合作讨论的能力,又能
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发给每个小组专门的讨论记录本,并经常检查和指导学生的记录情况,教给学生一些记录的方法与技巧。
5、资料的收集整理。为了充分发挥讨论的时效性,小组讨论势必要涉及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而这个环节就只能延伸到课前的预习中。首先,教师在预习作业中要设计安排学生收集与讨论有关的各类资料;其次,要指导小组将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讨论时查找和应用。对于零乱而又小块的资料,要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合并;而对于不同类型而又大块的资料,可以进行分类粘贴。
6摆正教师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几乎就是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独立、合作、创造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伙伴。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并与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加以引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充当作“裁判”的角色。对于学生知识性的认识不统一时,教师有权作出评判;而对于学生漫无边际、放任自流的讨论,教师有权制止。
“小组合作型”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型”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将有许多问题值得教师们去摸索、去探讨,而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对点滴经验的总结、积累与交流,不断提高自我。下面这些问题,作为新开
展此方法的教师有一定借鉴价值。
1、认识课时的可变性。这里我们要涉及到对课时的重新定义问题:小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在讨论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虽然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时间的控制,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准确把握住每次讨论的时间。因为在讨论中存在着许多我们无法预知和把握的东西,问题的讨论中也许会产生新的问题,而我们又不能不加以解决。这样我们就不能像传统教法那样在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设计两课时的内容有时要三课时甚至四课时才能解决。反之,讨论进展顺利时,设计两课时的讨论问题也许只需一课时就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对课时进行重新定义,我们的备课应围绕问题的设计,问题的展开来进行,反对僵硬教条的课时制度。一篇课文课时的多少应该由问题讨论的进展情况来合理把握,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当然,必须申明:我们反对那种漫无边际放任自流的讨论。
2、把握讨论的时限性。虽然我们强调课时的可变性,但是小组讨论在课堂上进行,必然有时间的限制。教师既不能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讨论流于形式,草草收场,又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放任自流地进行。两者之间如何控制最为合适?我认为首先要做好问题的设计,注意问题的阶梯性,由浅入深,便于学生顺利完成,也就能很好地控制讨论的时间与节奏。其次要尽量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尤其是最初引入“小组合作型”学习的班级。我们在三年级听课时,这位老师就是因为刚刚引入“小组合作型”学习,担心学生讨论导致时间不够,一些问题就草草收场,结果影响了讨论的效果。
3、注意板书的适时性。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升华。因此在什么时候进行板书,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对在什么时候板书,板书什么内容,板书在什么位置要有准确的把握,将对讨论的推进,讨论结果的总结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板书的适时性。比如,三年级在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时,让学生讨论: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小组在讨论后发言,一些小组的结果有缺漏,而教师未注意适时板书。结果因学生记不下各小组的发言,半天统一不出结论。如果这位教师适时板书,其他小组就能一眼找出该小组的缺漏之处,顺利完成该问题的讨论,又为后面教学内容的推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4、允许结果的多元性。新课程强调注重答案的非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允许讨论结果的多元性。学生在讨论中,也许会因为各自的见解、出发点及认知的层次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时教师切忌以权威的身份横加干涉,而应进行合理引导,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比如学生在学习《将相和》一文之后讨论:学了本文以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最佩服蔺相如,佩服他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有的学生说:“我最佩服严颇,佩服他负荆请罪,勇于改过。”有的学生说:“我最佩服蔺相如,佩服他非常聪明,肯动脑筋。”甚至有学生说:“我最佩服严颇,佩服他英勇顽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像这样的回答都有其合理性,只不过学生的出发点不同,认知的层次不同罢了。教师要做的只是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取长补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已。
5、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我在刚刚实施“小组合作型”学习时,对“小组合作型”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知半解,因而对于讨论结果的记录就没有加以注重,认为只要进行了认真讨论就达到了目的。结果小组发言时,常常有学生记不住讨论的要点,发言不全面。只有一个小组自己采用了记录本,发言时要点清楚,语言简洁。于是我充分肯定了该小组的创造,把记录作为一种经验在全班推广应用,确定了记录员及轮流值日制度。
总之,“小组合作型”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理论的支持。而这些理论的产生则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加强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摸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