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分享行为的几点思考

幼儿分享行为的几点思考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幼儿分享行为的几点思考

南宁市邕宁区直属机关保育院吴芃叶

【内容提要】

教师在孩子游戏过程中,往往看到出现这样的行为:孩子独霸玩具,不愿意与同伴共用或分部分给同伴玩。虽然老师多次干涉教育但孩子行为改变不大。这一行为在3—4岁之间最为常见,由此引发我们在建立游戏常规、处理幼儿纠纷时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1. 什么是分享?

2. 什么时候应该分享?

3. 怎样分享才有效?

【关键词】幼儿游戏分享行为有效方法

一、理解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

分享这一词语的定义,在字面上理解为分而享之,即把所获分给大家享用。汉语词典注解为共同享受。反思:如果分享行为放在对我们成人,要求把自己的所获分给大家享用我们能做到吗?显而易见,我们成人不是任何东西任何时候都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大人同样存在不愿意分享的行为。理解孩子这一心情很重要,接纳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情绪,接着才能做好引导孩子思考分享的办法,体会分享的快乐,从根本上促进孩子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我们教师要求他们与别人分享还是孩子自己愿意与别人分享呢?引发后面的思考:什么时候分享才是合适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常常被老师要求分享。如:每个小朋友

1

只能拿8颗玩具;“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能自己一个人玩”;“有好吃的应该分给大家,来老师帮你分给大家吃”;“你不能拿这么多,这是独占霸道是不对的”等等。在大人眼里,玩具和食物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是应该分享和可以分享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玩具和食物就是他们最珍贵的礼物。当我们拥有一样自己喜欢的珍贵的东西,心情是很高兴的,此时要我们立即把它和别人分享,我们同样不会愿意,所以老师的这一要求存在着不合理性质,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因而分享的要求往往被孩子拒绝了。由此看出,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是正常的,我们老师不能把它当做洪水猛兽,断然评价孩子小气、霸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允许孩子适度不分享。当孩子愿意分享的时候才能进行分享。此时又引发了另一个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社会目标)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是不是与此相悖呢?怎样的分享才是有效的呢?

二、制定合理的规则,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有的孩子偏好一种玩具,每次都会玩同一种而且非此不可的情绪,要是别人拿了就会出现抢或捣乱的行为。所以规则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管理孩子的行为,而合理的规则下,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很快,有效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建立规则与怎样建立规则,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统一认识,大家参与,规则适度,坚持执行的原则。

统一认识即认识到玩具是老师和各位小朋友一起收集提供给大家玩游戏的,为了大家都能开心的玩耍,我们一起定游戏规则,老师负责监督执行。大家参与即要求

规则是老师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规则适度即是要求一定是孩子能做到的;坚持执行是对老师的要求,规则制定不能改变太多,不能随心所欲的执行,而应该一视同仁,坚持实施,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通过和孩子们的讨论,我们在活动中定下这样的规则:

1. 开放的游戏环境。孩子们说玩具太少会抢玩具。因此我们创设了小朋友可以自由取放的游戏环境,改变那种由老师分配的做法,孩子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这要求班级的游戏材料即开放又充足,特别是小班,孩子比较从众,更需要提供同种同类丰富的游戏材料,老师尽量不把个别的、少量的玩具拿出来给小班的孩子,以免因分配的不均引起争抢的行为起到负强化的作用。

2. 制定玩耍的规则。如:玩具掉地上要捡起;收玩具的时候要大家一起来,不能袖手旁观或借口离开;玩具要分类放好;不能争抢玩具,商量解决;单次活动中谁先到先拿,所有权和分配权归他,每个人只能玩一种玩具,不能同时拥有多种玩具;一篮子玩具比较多,至少要4人一起分享,不能独占玩,但是分给谁和谁玩可以由孩子商量来分配;当孩子分享的要求被拒绝后,只能选择其它的玩具等等。

3. 制定惩罚的规则。常规管理具有强制性,每个人都要服从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碰到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办?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讨论,最后形成:谁违反规则3次,就要被判罚坐在教室旁边看其他人玩,停玩1次;如果还不改,停玩2次。故意损坏的玩具要赔偿,跟爸爸妈妈

说,一定要赔。制定惩罚的规则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三、转变教师角色,从权威式的管理到做孩子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

在处理纠纷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只是游戏中的一员,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要求别人一定要分享,包括老师也不能强迫孩子分享。同时孩子也要学会在集体规则中使用玩具。如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手上玩具想要,就跟老师告状说:XXX玩具

很多,他不给我玩的。这时候老师要分清状况,如果不是违反规则的,老师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分享。我是这样对孩子说的:“对不起,老师不能帮你抢小朋友的玩具,是他先拿的由他来决定给谁玩,你可以试试跟他商量呀,或者你还想到什么好办法呢?”教师适时引导孩子通过请求、协商、交换、轮流等想办法参与游戏,从而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师在常规管理中的作用:老师是一个观察者,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记录孩子对规则的执行情况,及时点评和反馈;坚决执行规则要求;当规则建立起来后,老师还要定期检查,不能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和督促。

四、适时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帮助孩子体会分享的乐趣。

老师可以为孩子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如,“玩具分享日”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带来与别人分享。“学习分享日”、“食物分享日”还可以结合节日活动举办“旅游分享日”等等,幼儿在分享日这一天,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一些作业、相片等向同伴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过生日也是实施分享的好时机,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办成一个

“分享会”。家长和孩子把蛋糕、饮料、糖果等带来幼儿园,和小朋友共同分享。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一起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交换也是培养幼儿分享的好活动,如:交换玩具、食品、生活用品等等,只要孩子愿意都可以用来交换。孩子自己决定和谁换、换多久甚至可以带回家玩,规则是双方自愿,妥善保管玩具。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仅体会到分享的乐趣,更培养了孩子对交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能力。如某次活动中,晶晶用一个芭比娃娃和美美交换了一块橡皮擦,因为橡皮擦是会消耗的,晶晶回家后对橡皮擦很感兴趣,写写擦擦,用去了很多,换回来的时候已经剩下不多了,美美不承认是

原来的那块橡皮擦,两人有了争执。老师听了两个小朋友的陈述,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不急着调解,而是让孩子们思考,怎么办,大家一起想办法?以后交换应该注意什么呢?孩子们很活跃,想出很多办法,有的说要赔偿;有的说没关系,大方点,以后注意就行了;有的孩子更理性,提出以后交换的时候要问清楚可不可以用;后来老师征求当事人的想法,让她们自己协商处理后再告诉老师。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两孩子通过新的交换活动,解决了矛盾。

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孩子成长的环境,善解童真,让分享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悄悄发芽。同时让我们的管理更为轻松有效。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主编:潘海燕张仁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