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发展性研究及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发展性研究及教育对策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理论前沿2013年第12期 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发展性研究及教育对策 李[摘晨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要】 随着现今离婚率的提高,离异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经不容我们忽视。父母的离婚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其严重的 消极影响。面对日益突出的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 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关键词】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离异家庭子女是指父母之间婚姻破裂、因家庭解体而出 现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外来思潮 的涌入,国民在经济上、思想上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打破了 中国长期以来家庭“高稳定、低质量”的状态,离婚率呈逐年上 升趋势。离异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 会问题,也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由于家庭关系破裂.离异家庭子女对生活容易产生悲观 情绪。成就动机也明显降低。很多来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漠视外 界.往往会出现认知障碍。而且这些孩子通常还伴有情绪失 调.往往最初是出现烦躁,渐渐地会转变为冷漠、悲观,从而陷 入抑郁状态。在人际交往方面则表现为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或暴躁,态度蛮横,一般这些孩子的自信心差,自卑感强,不愿 意参加集体活动。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主要心理缺陷 (一)认知发展迟缓。离异家庭子女在认知发展方面显著 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首先表现在智力发展上,其次表现在学 习成绩上,而且这种落后状况充斥在各个年龄阶段。 (二)情绪情感消极。离异家庭子女往往表现出否定的、消 极的.甚至是紧张的情绪体验,而且这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很强 烈。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地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 呆、焦虑、冷漠、或过分胆小等。 (三)行为问题较多。离异家庭子女在行为上与完整家庭 的子女相比,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这些孩子在家里一般表 现为睡眠质量差、多梦、夜惊、精神萎靡、心情不愉快、情绪烦 躁。同时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而在学校里,很多离异 家庭子女往往不集中听讲、扰乱教学秩序、畏缩、懒散、甚至旷 课逃学,而且作业马虎、抄袭、或者干脆不做。这些异常的行为 主要源于与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发展不相适应。 (四)性格缺陷。孩子的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性格的形成。 夫妻双方从感情破裂走到离婚的这段时间,不仅给孩子造成 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而且给孩子带来了各种不良影响,使他们 26 【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2—026—2 形成了不良的性格特征。如遇事不计后果、行事冲动,经常爆 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又或者造成孩子性格太过内向,表现出退 缩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沉默寡言、回避社交、对外界反应迟 钝、感情冷漠.从不肯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良的性格还会 导致心情起伏大,自卑与自负心理交替出现,使得这些孩子缺 少创新精神和勇挑重担的内在气质。 (五)难以适应社会。根据有关研究显示,不管父母离异时 孩子年龄的大小,离异家庭子女在同伴关系、好朋友数量、交 往难易等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例如幼儿 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胆怯退缩,小学生则表现为情绪 低落或较多的问题行为.而初中生往往会产生严重焦虑等等。 由于父母离异,很多孩子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不愿 参加社交活动,或者由于父母离异产生不满和愤怒情绪,进而 迁怒到同龄伙伴,演变为攻击行为等,这些都是他们不适应父 母的离异而做出的具体反应。 三、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一)从家庭层面上说.离异父母应为子女教育共同尽责。 首先父母要充分的给予孩子爱抚。离异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 么恼怒或无助,都不能忽视孩子。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 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消极的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表达对另 一方的不满、愤怒和怨恨。以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而不与 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一方也不能忽视与孩子在生活上和心理上 的联系.应该适时的给子女一定的精神支持,使孩子得到身心 的安慰与满足。 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会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 与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有潜在联系。离异父母双方不管哪一方 跟孩子生活在一起,都要注意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主要要防 止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对孩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抱着无 所谓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二是无节制的溺爱孩子,认为离 婚使孩子失去了父爱或母爱,自己理应补偿孩子双倍的爱,从 而对子女百依百顺。盲目宠爱,这样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要 知道只有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才不会有被抛弃的恐惧 感,因为这种恐惧感越强烈,就越阻碍离异家庭子女的适应。 所以,父母应该亲自抚养并教育孩子,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亲密 离异家庭子女进行专业的辅导与咨询。从社会层面来说.要正 感和一体感。夫妻离异后,应该采用共同抚养的方式.减少孩 确对待离异现象,重视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 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 另外,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增加社交,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全社会都应该按照《未成年人保》的要求,依法保障 离异家庭子女的基本权益,用社会的力量关心他们.帮助他 们,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利以及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司法部门应加强对离异 者的教育和监督,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抚养问题、教育问题作严 格的监督和检查;事处、民政部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 要积极开办离异父母讲习班及有关的教育咨询活动.帮助他 集体活动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交际能力,促 使孩子形成礼让、支持、帮助、合作、共享等亲社会行为。而父 母离异的孩子往往由于心情压抑而导致性格内向或自卑.不 喜欢社交,总是把自己关在家里,这样会造成性格越来越孤 僻、自闭。因此,离异的父母应多给予机会,让孩子与朋友一起 游玩,鼓励孩子走出去社交。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忧伤的情 绪,又可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所以父母应该多创造条件. 让孩子去参加有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因为孩子一旦 有了兴趣爱好,确立了追求的目标,精神生活就会变得充实. 这样就转移了他们对父母离异的专注度,这样孩子才能从消 极、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二)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积极关心离异家庭的孩子,弥补 他们爱的缺失。学校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温暖的集体 生活会增加离异家庭子女的归属感,所以学校应建立和谐、宽 松、人文、民主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同时.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离异家庭 子女多加关心,尽可能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给学生的健康成 长提供有利的班级环境。另外,学校和老师应加倍关心这些学 生,帮助他们度过生活上或心理上的困难。并爱护他们的自 尊,平时多跟这些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为了避免 离异家庭的孩子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卫,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 的挫折教育。使他们明白父母离异虽是人生中的一次不小的 挫折,但这次挫折也是对自己的磨砺,而且挫折是每个人都无 法避免的,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既包括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普及性教育.又 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个别形式。对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 们提高认识6只有社会各部门形通力合作.才能通过的力 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离异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总之,父母的离异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身心创伤。这些孩 子是无辜的。他们应该享受跟别的孩子一样的幸福.能够与完 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地成长。为此,家庭、学校、社会要携起手 来,大家一起来关心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在未来 能够更好的接受生活的挑战而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史莉芳_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1993:13—15. 【2】张锋,李舜.家庭教育结构对少年儿童性格发展影响的测验 研究U].当代青年研究,1996,(4). 【3】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11o ̄.1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卫生及 适应状况的对照研究Ⅱ].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4):358- 360. 【4】董奇.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研究L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7). 作者简介:李晨(1987-),女,汉族,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 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