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姓名:崔晓光 学号:11070142003 专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 年级:2011级 成绩:
2013年10月23日
6、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谈一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 (1)当今世界的一体化,绝对离不开科学的法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突出出来: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牵动人心,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等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率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取向,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有学者对历史上的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明确区分了以国民经济的增长为目标的单纯“增长”与“发展”之间的界限。认为经济增长仅对经济而言,而发展的含义较广,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社会状况的改善和的进步;而“综合发展观”则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综合。有学者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总之,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是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和发展。还有学者把科学发展观看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生产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尺度)的丰富和发展,认为它构成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在发展的同时,“和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如果说“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的话,那么,“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则更加具体地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价值取向。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理想,而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类型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当前,如何克服个人主义带来的现代性局限和弊端成为建构和谐政治社会观的阻碍和困境,以民主、法治和正义的方式作为实现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现实途径,无疑为解决这一难题并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之道。有学者对社会的不和谐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实践与生产理论、社会交换与社会结构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冲突表面上是人们在社会交换中一种对抗性行为和关系,但其根源在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不平等。还有学者则把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目标与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机器都承担着社会公共职能,而社会公共职能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利益”。国家虽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在生存和发展中构成的以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既可以靠国家和暴力机器的维护,也可以依靠大众意识的认同和承认,而“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无疑代表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7、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1) 要有爱国精神,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注重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论分析
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加强形势与的教育,对国际国内大事尤其对热点、难点问题,如中东冲突、反恐斗争、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中国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反斗争中的若干问题,等等,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使我们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我们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善于把丰富的实际生活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善于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现实问题,能够对种种
实际问题尤其是重大问题给予科学的阐释和理论的说明,进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本领。我们不仅要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更应让其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追踪科技的发展,要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现代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和本质,它要求人我们坚持理性原则、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批判的精神,它对我们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理论思维习惯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政治理论课正好利用自己的优势,从世界观和方的高度,结合不断发展的科技成果,教导学生坚持思想、实事求是,既求实又求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当前尤其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大学生对科学与谬误的鉴别能力,深刻认识形形色色邪教组织反科学、的本质。同时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干,理出好思路,走出好出路。 (3)加强我们实际能力培养,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但我们社会阅历浅,对理论问题往往理解肤浅或片面。他们大多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前那个年代的生活,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变化没有深刻的感触。他们观察问题的参照系往往是西方发达的国家。他们拥护改革,但对改革又缺乏全面的、清楚的认识。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地灌输,则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更谈不上信仰。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深化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生们深入思考,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观察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交往与沟通能力。这种理论与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口头理论而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总之,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管用”,可以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或背条条框框,增强其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政治理论课才有吸引力,理论才能掌握人,引导学生实现思想的自觉转化。理论只有应用于实际才“实用”,理论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智慧并转化为思想方法,在实践中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理论只有结合实际才能“与时俱进”,解决新矛盾、回答新问题。同样,实际只有加强理论的指导,我们的行动才有方向性、计划性和预见性,才有高效率。一句话,只有真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政治理论课才能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政治理论课成为最受欢迎的课,而不是最讨厌的课
二、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学习的潜力、学会创造与创新、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3、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何区别与联系?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科社”)与空想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空社”)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空想的”。然而,若以严肃、科学、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答案就绝非那样简单了。 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社”与“空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主义的,加之历史所限,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缺陷。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专著都这样是表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 “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 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来实现美好社会)。” 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晓得,上述分析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论。显然,这些也正是“科社”与“空社”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推翻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的原则性区别。因而恩格斯才明确地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的秘密,“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