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屯田制是中国传统社会运用军事手段将劳动者束缚于国有土地上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管理制度最严格、最见成效的就是曹魏实行的屯田制,曹魏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了这项特殊的历史制度,其军事编制的特殊形式,自成体系的管理系统体现了效益与效率的结合,对曹魏政权的军事政治格局以及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屯田制实行的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其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的影响对屯田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屯田制 曹魏政权 三国
引 言
建安元年,曹操采用枣、韩浩等人的建议,“始兴屯田”,至晋武帝泰始二年废农官,曹伟屯田制即宣告结束,期前后历时70余年,却对曹魏政权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因承两汉的边疆屯田而创行并大规模推广的曹魏屯田,使得曹魏集团的实力大增并且很好的解决了那个动荡时代所产生的流民问题和军事上所需要的粮草基础,这项制度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制度而更可以说是一项军事经济政策,那么,如此特殊的政策其实行的背景以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都是值得探讨分析的。
一 屯田制实行的社会背景
(一)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和严重的流民问题
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彻底瓦解了封建政权的统治,乘隙而起的军阀战争使得整个社会处于难以挽救的危机中,“九州云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不可胜数”,耕田抛荒,名不聊生结构试着战争纷乱年代里的显赫图景。人民直接死于战争的情况不计其数,劳动力被招募入军队中大都战死。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绍士兵七万余人。陶谦和曹操作战时,“谦兵败走,死者数万”。董卓西迁长安时,“尽徙洛阳人数十万于长安,步疾驱蹙,更相蹈籍,饥饿寇掠,积尸盈路”。此外,还有大规模疾疫也使得人民深受天灾人祸之苦。据统计,经过汉末三国到西晋,全国人口减少了,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百分之33,可见人民过的什么日子,死的死,剩下的,也是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大部分农民家破人亡,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和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农民的流徙造成了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即流民问题,能否是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也是统治阶级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萧条的社会经济和匮乏的粮食供应
黄巾大起义镇压下去之后,继而就是董卓之乱和封建军阀割据的格局,洛阳、长安和中原各地损失非常严重,满目疮痍,洛阳在董卓西迁时,被烧掠一空,长安在董卓死后其部下为争权混战,死者无数。这样的条件下,何来经济可言,何
来农业生产而言,由于当时缺乏粮食,各军事集团往往寇略以自保,多有因饥饿而瓦解流离和未经战斗而无故自行败散者,袁绍军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军在江淮,甚至需要食野草昆虫来填饱肚子,可见其粮食匮乏程度,军队尚且如此,何况芸芸百姓。作为军阀之一的曹操,欲争霸天下,经略四方,但也苦于军食不足,如初平四年,曹操东征陶谦,后因军粮尽退兵,次年再次东征,又因粮食尽而撤军,可见当时解决粮食问题的迫切性。 (三)曹操屯田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曹操也具备了屯田的条件,就是掌握了较多的土地、耕牛与劳动力等,史载:“今者土广人稀,中地未垦”、“民人分散,土无业主,皆为公田。”初平三年,曹操镇压了青州黄巾军,有俘虏30余万,男女百余万口,这样曹操有了大量的人口、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是屯田制得以推行的一个基础。另外,曹操挟天子于许昌,很大程度上他颁布的诏令得以推行有赖于天子之手,可以说他是在“代汉屯田”。
二 屯田制的推行
屯田始于建安元年,此后规模不断扩大,依其管理体系、剥削方式,生产者身份不同可分为民屯、军屯和士家屯田三种。 (一)民屯
民屯就是征发或招募农民进行屯田生产,始于建安元年的许下屯田。当时西起凉州,东至淮河南北,北至冀州,都有民屯。各州刺史郡守都在管辖地召集流民,广开屯田。从管理体系上来看,民屯不属于地方郡县管理体系,它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在中央,大司农为最高长官,之下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中尉,中郎将和校尉相当于郡守,秩二千石,都尉相当于县令,秩四百石,都尉之下有屯司马,屯司马管理一屯,屯是民屯的最基层单位,每屯50人,从屯民负担上来看,主要负担是地租,当时实行定额地租制,即“计牛数谷,佃科以定”,屯田客的地租按其僦官牛的多少而定,但是后来由于其弊端的显现而被“执分田之术所取代”,以田亩的收获量为准的定率地租,它是以是否使用官牛为区别“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这种分成定率田租也就成为曹魏民屯的定制田租。
(二)军屯
军屯就是组织士兵进行屯田生产。从管理体系上讲,它是在各地驻军长官的领导下,保持原有建制,以营为单位,由死浓度值校尉和度支都尉管理。推行时间主要是明帝及其以后时期,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如与吴对峙的淮南、淮北,与蜀对峙的关中,与鲜卑对峙的北边雁门。从剥削方式上来看,军屯的生产者是现役军人,其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全部由国家供给,所以其屯田收入不实行分成制,全部归国家所有,作为军资使用,如邓艾在淮水屯田“机其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三)士家屯田
士家屯田就是组织士兵家属进行屯田生产。因曹魏时期为保持一部分固定的兵源,建立了一种士家制度,规定士家单立户籍,可以说是一种特种户籍,入籍后男子终身为兵,婚姻不得掺杂平民,不许改业,士家屯田的组织与民屯相同,主要分布在河北洛阳等地,它的剥削方式也与民屯相同即“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兵”、“士”是指士兵的父子兄弟,他们世代为兵。所以现役军人的父子兄弟就实行士家屯田制。
三 屯田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一)促进了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并为曹操统一北方准备了物质条件
在分析屯田制推行的社会背景时我们已经知道,当时的社会生产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百姓尚不能果腹何况行军打仗的曹操,但是在屯田制推行第一年的成绩就很好,史料记载“得谷百万斛”,可见屯田制在当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也是因为第一年的成效显著,这一制度才被逐渐推行到各地。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屯田政策的广泛推行使得受战乱破坏的北方经济逐渐恢复,曹魏政府和人民都有了积蓄,如凉州刺史徐邈,在武威酒泉兴建屯田,使“家家丰足,仓库盈余”;扬州刺史刘馥,在合肥一带广屯田,使“官民有畜”。
洛阳在董卓西迁时被烧掠一空,直到曹丕在这里建都时,还是一片荒凉,但是,由于曹魏政府在这里设置典农,大规模的开拓荒地,实行屯田,因此促进人口激增,经济逐渐恢复到曹芳时期,洛阳又成为“豪门大族,商贾胡貌,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还有皖南和豫南,本来也是牧守混战的中心地带,城市田园化为
一片废墟,但是曹魏在这里设置屯田之后,“自寿春到京师,农官田兵,鸡犬之声,不绝于耳”,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北方经济的恢复无疑增强了曹魏的国力,曹魏能够在三国中成为力量最强的那一个,与其实行屯田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后来司马氏灭掉蜀汉和东吴政权,这其中屯田制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屯田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西汉以来的流民问题,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的政策导致一些高利贷者以及官僚贵族大量兼并土地,形成豪门大族,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广大的小生产者,由于天灾、战争还有面对豪门大族的剥削,失去了土地,离开自己的家乡出去讨生活,成为了流民,西汉中叶以后,社会上的流民就很多,东汉末年,流民问题空前严重,黄巾起义后流民四处逃窜,为了活命只能寻求寻求世家大族的庇护,成为他们的佃客和曲部,这样也壮大了世家大族的力量。
但是曹魏实行屯田制首先需要的就是人口,所以曹魏通过强制、引诱、招徕、搜括等方式把社会上的流民束缚在土地上,相当大程度上解决了两汉以来的流民问题,流民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减少使得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秩序安定,十分有利于社会发展。通过流民问题的解决,世家大族的力量也被削弱,可以说屯田制的实行所取得的成果还是十分可观的。
(三)屯田制度保证了曹魏政权能够从屯田客身上榨取大量剩余产品以满足军事需要和行政开支,因此它会对一般百姓实行一些让步措施
屯田制实行以后,曹魏的军事和行政开支主要来源于屯田客的赋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决定着曹魏政权的强弱与否或者说存在的时间长短,因此曹魏统治者们知道,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向人民做出让步,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安抚百姓,这些措施多少改善了一些北方人民的生活状况,促使人口增多,生产积极性高涨,缓和了阶级矛盾,所以说曹魏之世没有发生过大的农民起义。
参考文献
[1]王光照.曹魏屯田刍议.安徽史学.1993年第三期 [2]赵盛印.曹魏屯田浅析.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三期
[3]李军.曹魏屯田制度与曹操军事思想刍议.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一期
[4]萧云岭.曹魏屯田制略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六期 [5]高敏.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1年第一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