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研究 进展 茹先古丽。艾坦木 农学院 种子科学与工程 种子科学与工程092 093137220 张新 职称: 讲师 2012 年 12 月 10 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与研究进展

作者:茹先古丽。艾坦木 指导老师:张新

摘要:害虫的为害是制约苜蓿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苜蓿主要病虫害包括蚜虫(苜蓿斑蚜、豆蚜)、蓟马、草地螟、象甲、盲蝽,其中危害较严重的虫害有蚜虫、蓟马、象甲类。在多年生人工苜蓿草地,从建植到最终耕翻改种其他作物,田间连续生长利用6~8年。1年内可收割3~4茬,生长期间基本不翻耕,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为昆虫、害虫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根据苜蓿害虫的发生及为害特点, 在苜蓿生产中化学防治技术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占了主导地位. 苜蓿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与杀虫剂、杀菌剂的发展息息相关。

关键词:苜蓿病虫害; 化学防治; 研究进展

苜蓿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优质豆科牧草,苜蓿由于其多年生、枝叶茂盛、营养价值高等生物学特性,为昆虫、害虫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适宜的生存环境[2]。近年来, 随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 种植苜蓿的主要病虫害也不断发生演变, 化学防治所用农药和使用方法随之不断更新。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的特点, 是其他防治措施无法代替的.

1 我国苜蓿害虫研究历史 1.1初期研究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初,这是我国苜蓿害虫研究的最早时期。在西北,特别是新疆研究工作进行得较多。1957 年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著的《西北紫花苜蓿的调查与研究》一书,介绍了西北地区紫花苜蓿的6 种病害及4 种害虫,这也是陕西省的首次记载。王敬儒、王子齐、王廷铨、张学祖[3-4] 等对新疆苜蓿籽蜂bruchop hag us gibbus ,苜蓿盲蝽.Adel phocoris lineol at us 苜蓿籽象Tychi us medicagi nis 等害虫进行了生活史和生物学观察,研究了苜蓿害虫的化学防治、草田轮作等防治措施,鉴定出新疆苜蓿害虫36 种。

1.2种类全面调查阶段

冯光翰等[5-11] 对甘肃中部地区的豆科牧草(包括苜蓿) 害虫及天敌的种类、数量动态及消长规律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表明豆科牧草害虫215 种、天敌132 种。特别是对作为害虫天敌的蜘蛛种群动态和种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包括苜蓿) 害虫的综合防治也作了专门的论述和报道。1984 年鲁挺[12-14] 对栽培牧草(包括苜蓿) 昆虫群落进行研究,列出了栽培牧草害虫91 种、天敌昆虫34 种,认为栽培牧草昆虫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并随时间和作物布局发生变化。1988 年鲁挺等[15] 报道了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 nermis 等牧草混播时,害虫类群数量的变化,指出混播可有效地减少有害昆虫的种群数量。1990 年吴永敷等报道[16-17] 了苜蓿重要害虫蓟马的种类、分布、危害症状、生活史、活动规律、减产情况及防治方法等,并对苜蓿抗蓟马育种进行试验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对我国北方主要栽培牧草的害虫

进行多年研究,报道了苜蓿害虫110 余种,并指出苜蓿籽蜂,苜蓿叶象甲Hy pera v ari abi l is 是最主要的为害种类 。严林等报道了青海省紫花苜蓿害虫16 种及天敌昆虫13 种[18] 。1990 年康乐等报道了内蒙古草地(包括苜蓿) 的主要害虫种类及草地害虫的控制与对策[19] 。1992 和1998 年龙丘陵等报道了江西栽培牧草(包括苜蓿) 的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试验等,指出南昌郊区苜蓿优势种害虫有7 种[20-22]

。张志勇等于1990 和1993 年分别调查了河南省栽培牧草(包括苜蓿) 的害虫种类有124 种,认为部分牧草害虫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地理特征,讨论了当时牧草害虫的防治策略,列出了河南牧草新记录害虫17 种 。1996 年罗都强等报道了利用最优分割法探讨了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揭示了各阶段害虫、天敌发生特点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应用主分量分析探讨了节肢动物群落随时间的演替规律[23]。 2 苜蓿害虫发生现状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广泛,已成为发展草地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美国种植的苜蓿至少有1000种节肢动物,其中,造成为害的有100~150种,而常发性重要害虫只有几种。每年造成的牧草产量损失是10%~15%,价值达数亿美元,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对牧草品质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24]。据白文辉等[25]报道,1978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苜蓿地发生白条芫菁,减产30%以上;20世纪80年代,呼盟地区发生苜蓿象甲,50%~60%的苜蓿受害枯死造成严重减产。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苜蓿害虫主要有蚜虫(苜蓿斑蚜、豆蚜)、蓟马、草地螟、象甲、盲蝽,其中危害较严重的虫害有蚜虫、蓟马、象甲类。为了减少苜蓿害虫造成的损失, 化学防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措施。近年在我国较多发生的苜蓿根瘤象和苜蓿叶象甲生物学特性概括:

2.1 苜蓿根瘤象

苜蓿根瘤象,拉丁学名(Sitona cirmitus Herbst)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分为驴豆根瘤象Sitona callosus Gy11和条纹根瘤象Sitonalineatus。以成虫在多年豆科植物下或土表枯枝落叶下过冬。越冬成虫在4月上旬苜蓿萌发时出土活动,取食2-3天后开始交配产卵,产卵盛期在5月份。卵散生多产于靠近苜蓿根劲处土表或落叶上,有时产在植株的叶片上,卵粒变黑后落到地面上。幼虫期约40天,老熟幼虫6约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至7月初化蛹盛期。成虫最早羽化在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上旬,9-10月间,成虫逐渐潜伏越冬。成虫具假死性,一遇惊动就落地。虽然白天也活动,但取食主要在夜间,4月上旬对苜蓿的被害率极高,成虫危害幼苗,咬食叶子和生长点,抑制植物生长或引起植株死亡,幼虫危害根和根瘤,减少氮在根和土壤中的含量。 2.2 苜蓿叶象甲

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别名苜蓿叶象、紫苜蓿叶象,英文名alfalfa weevil ,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苜蓿叶象甲是重要的苜蓿害虫之一,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但以幼虫为害第一茬苜蓿最严重;也取食红三叶草等豆科、十字花科、菊科和藜科等植物,还可危害玉米、马铃薯、草莓等茄科、禾本科、蔷薇科的植物,也是重要的牧草害虫之一[26]。苜蓿叶象甲一般1年发生2~3代,苜蓿叶象甲的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

分别为8.8、10.5、11.9和9.5℃,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480.96日度。成虫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发生滞育,并在苜蓿地残株落叶下或裂缝中越冬[27-28]。次年4月苜蓿开始萌发时,成虫进行取食为害。第1代幼虫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第一茬苜蓿危害较严重。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羽化的第1代成虫有10%进入滞育。第2代卵于7月上旬产出,7月下旬幼虫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29]。在美国北方气候较寒冷的地区,苜蓿叶象甲1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在田间杂草下越冬[27],卵、幼虫、蛹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1、8.7和12.5℃,有效积温分别为106.8、212.5和54.8日度[30]。 2.3 地理分布

苜蓿根瘤象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各国种植豆科牧草及作物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苜蓿叶象甲原发生于欧洲南部地区,后传入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等地,迄今已扩展到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埃西亚、捷克、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英国、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黎巴嫩、沙乌地阿拉伯、土耳其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地,已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非等世界大部分地区[31-32]

。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在新疆此虫主要分布于伊梨,阿勒泰,呼图壁,乌鲁木齐及奇台等地[29]。 3 苜蓿害虫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瓢甲敌、氯氰菊醋以及阿维甲氰等均属于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 具有触杀兼胃毒作用, 杀虫谱广,且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 药效迅速, 对光、热稳定。 甲维盐是一种高效杀虫剂,杀蜡剂, 具有广谱、低残留、高选择的特性。印棣素是植物源杀虫剂, 这类农药专一性强, 对人畜毒性低, 在土壤和水中易降解, 无残留,是一类无公害的杀虫剂。因此在大田里应提倡使用这类农药。阿维菌素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类广谱性高效杀虫杀螨剂, 是一种神经性毒剂, 具有独特作用机制,有广谱、高效、低残留和使用安全等特点[34], 但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其触杀效果不明显, 因此其田间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农药混配是有效防治害虫、延缓害虫抗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混配不仅要考虑对害虫是否增效, 还应考虑对天敌是否增毒。 4 结论

4.1 目前苜蓿草地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

一是病虫害监测预报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苜蓿草地病虫害情并发布预报和及时防治;二是技术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严重,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很难推广;三是对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一直未把牧草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与种草利用同等重要的位置,致使此项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四是苜蓿种子生产、流通的管理及检疫工作不到位,检疫严重失控;五是苜蓿饲草刈割手段和利用方式落后,许多地方尚处于边用边割的状态,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也成为苜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

4.2 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的展望

积极开展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研究。施用农药在虫量较大情况下是必须的。苜蓿田有饲草田和种子田之分,饲草田有时作放牧之用,不同类型的苜蓿田,其应用农药的战略应有所不同。饲草田只能应用残效期短的农药,种子田则可以使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苜蓿为家畜提供饲料,而家畜又为人类提供肉奶产品。与一般粮食作物相比,化学农药防治涉及人、畜的安全问题更多。开展农药在苜蓿草、肉奶产品中的残留分析研究十分迫切。我国现阶段防治苜蓿病虫害的农药没有进行专门登记,绝大多数市售农药的标签上没有标明在苜蓿草田施用的安全剂量及对人、畜的安全间隔期。这需要与国内外有关农药生产试验单位及农药登记部门合作研究解决。要避免仅凭防治效果来决定该药剂是否可用于防治苜蓿害虫的作法。另外,要积极开展化学农药防治指标的研究,指导我国苜蓿害虫的综合防治,提高防治的技术水平。现阶段,我国应参照欧美等国的经验,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及剂型,以免影响产品品质和苜蓿产品的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 王国利,刘长仲,王秀芳等.甘肃省苜蓿害虫种类调查.草原与草坪,2011年第31卷第6期

[2] 张新瑞,刘长仲,严林,等.苜蓿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研究[J].草地学报,2007,15(6):556-560.

[3] 张学组.苜蓿籽蜂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61,(9):341-348. [4] 张学组.新疆苜蓿害虫及其综合防治[J].新疆农业科学,1962,(4):5-8. [5] 冯光翰.草原保护学[C](第2分册)——草地昆虫学[M].植物保护学报,1999.163-181.

[6] 冯光翰.栽培牧草地蜘蛛种群动态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9,16,(3):175-179.

[7] 冯光翰.曾义标.豆科草地生态系统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A].王素香,金巨和,余优森.甘肃中部种草养蓄农牧结合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04-210.

[8] 冯光翰,李吉昌.豆科草地蜘蛛种群动态的研究[A].王素香,金巨和,余优森.甘肃中部草养蓄农牧结合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15-221

[9] 冯光翰, 罗荣太. 星豹蛛生物学及种群动态研究[A].王素香,金巨和,余优森. 甘肃中部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研究[C].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26-228.

[10] 冯光翰,陈青,樊树喜,等. 豆科牧草害虫及其综合治理的研究[A]. 王素香,金巨和,余优森. 甘肃中部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研究[ C].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1.229-235.

[11] 冯光翰,陈青,胡发成,等. 甘肃中部及邻近地区豆科草地昆虫与天敌名录[A]. 王素香,金巨和,余优森.甘肃中部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研究[C].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36-249.

[12] 鲁挺. 牧草害虫名录[J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 ,(4) :18-25. [13] 鲁挺. 栽培牧草昆虫群落的研究[J ]. 中国草原与牧草,1984,1,(2):30-34. [14] 鲁挺. 豆科牧草昆虫群落的研究[J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8,22(1):50-56.

[15] 鲁挺,刘岩,龙瑞军,等. 混播牧草昆虫群落的研究[J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8 ,22(1) :95-100.

[16] 吴永敷,赵秀华,特木尔布和. 蓟马是我国苜蓿生产的主要害虫[J ]. 中国草地,1990 , (3) :65-66.

[17] 吴永敷,李秀娴. 危害苜蓿的蓟马生活史及活动规律的初步研究[J ]. 中国草地,1990 ,(4) :38-41.

[18] 严林,梅杰人. 青海省紫花苜蓿病虫种类及害虫天敌调查[J].植物保护, 1991 ,22(5) :24-25. [19] 康乐,李鸿昌,马耀,等.内蒙古草地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草地,1990,(5):49-57.

[20] 龙丘陵,叶正襄,彭志平,等. 苜蓿优势种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初步研究[J ].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2 ,(3) :16218.

[21] 龙丘陵,叶正襄,彭志平,等. 江西栽培牧草主要害虫种群动态与防治研究[J ]. 草业科学,1992 ,9(3) :23-28.

[22] 龙丘陵. 苜蓿害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J ]. 江西农业学报,1998 ,10(2) :24-25.

[23] 罗都强,刘芳政. 新疆苜蓿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研究[J ]. 西北农业学报,1996 ,5(1) :47-51.

[24] 贺春贵.苜蓿病虫草鼠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5] 白文辉,刘爱萍,宋银芳,等.我国北方主要栽培牧草害虫种类的调查[J].中国草地学报,1990(5):13-16

[26] 吴志刚,倪文龙,张泽华,赵莉,李志红等. 基于CLIMEX的苜蓿叶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16(6):99-103 [27] 张娜,赵莉,柴颜军.不同温度下苜蓿叶象甲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J].草地学报, 2010.18(5):726-730

[28] 赵莉,程帅莲,刘芳政.光周期和温度对苜蓿叶象甲发育及滞育的影响[J].八一农学院学报,1994,17(4):32-36

[29] 于江南,赵莉,王登元,等.新疆农业昆虫学[M].乌鲁木齐:新 疆科技出版社,2003

[30] Okumura M , Okamoto T , Ito , S.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development of the alfalfa weevil , Hypera postica (Gyll.)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J].Research Bulletin of the Plant Protection Service,1990,26:113-117

[31] Metcalf R L ,Metcalf R A. Destructive and Useful Insects [M].5 th ed New York : McGraw-Hill,1993

[32] CABI.Crop Protecton Compendium(CPC,20100)[DB/OL].作物保护大全检索系统//http://www.cabi.org/cpc/

[33] 于江南,赵莉,王登元,等.新疆农业昆虫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

技出版社,2003

[34] 侯毅,靳然, 王志超, 等.常用杀虫剂对赤拟谷盗成虫和幼虫的毒力测定7月.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27(2):190一19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