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4・ 光明中医2011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CJGMCM December 2011.Vol 26.12 泌尿系结石中医分型论治 李茂玲 关键词:关键词:泌尿系结石;辩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 I.012.08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 I)一012_2534-02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多年,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 泌尿系结石,疗效满意,现总结经验介绍如下。 1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泌尿系结石又称尿路结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 及尿道结石,是泌尿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归 属“淋证”、“石淋”范畴。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 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症。淋 证的病因,在其《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认为 是:“热在下焦”,《诸病源候论》提出:“诸淋者,由肾虚 而膀胱热故也”。石淋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①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 成湿热,下注膀胱,发而为淋,若湿热蕴积,膀胱气化不 利,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 之石淋。②气滞血瘀。若石淋日久,郁而伤肝,气滞不 宣,气郁化火,或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③脾 肾亏虚。石淋日久未愈,以致湿热耗伤正气,或久病体 弱,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素问 ・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 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来自肾脏,因肾与膀胱相 表里,肾有司全身气化水液功能,肾的“气化”作用有 助于脾的运化,脾的通调,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藏 泄,故肾脏维持人体水液代谢。若湿热内结,病程日久 而致命门火衰,虚寒内生,寒则凝,水性属寒,与尿内停 留的杂质结合,导致结石,因腰扭伤或轻度肾挫伤,或 气滞血瘀,血行不畅,瘀阻水道而形成结石,结石梗阻 日久导致血淋。 2分型论治 2.1湿热型因湿热下注,煎熬成石,见于结石并尿 路感染。临床表现:突然发作,小便短少或解血尿,或 灼热刺痛,或发热,腰痛,牵引少腹疼痛,或小腹绞痛, 或有寒热、口苦、呕恶,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或滑 数。处方用八正散合石韦散加减,其药物:金钱草 30g,篇蓄15g,瞿麦15g,滑石15g,车前子15g,石韦 15g,海金沙20g,鸡内金15g,延胡索15g,甘草6g。若 见尿中带血,可加小蓟、生地黄、藕节、白茅根;发热者,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文山663000) 加黄芩、蒲公英、柴胡;呕恶者,加砂仁、白蔻仁。 2.2瘀滞型气滞可导致血瘀。见于肾绞痛反复发 作或肾盂积水时间较长。由于结石日久,气血不畅,砂 石阻塞,水液停聚。临床表现:腰腹胀痛,小便热涩刺 痛或尿痛涩滞,甚解血尿,口干、口苦、心烦,舌紫暗或 瘀点,脉涩或弦。治宜行气化瘀软坚,通淋排石,自拟 方排石汤,其药物:炒枳壳10g,延胡索15g,鸡内金 15g,甲珠15g,丹参10g,红花5g,金钱草30g,石韦 15g,木通15g,茯苓15g,猪苓1g,海金沙15g,瞿麦 15g,篇蓄15g,白芍15g,薏苡仁15g,甘草6g。若尿中 带血量多者,加重小蓟量20~30g,栀子15g;口干口苦 甚者,加玄参、黄芩、蒲公英、连翘、金银花、石斛。 2.3脾阳不振型 结石日久,脾胃虚弱,症见腰酸隐 痛有重坠感,脘腹胀,纳呆或伴有眩晕,神疲乏力,舌淡 苔白,脉虚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根据体质加石 苇、金钱草、海金沙。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黄 芪15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泽泻10g,炒柴 胡10g,砂仁10g,当归10g,甘草6g。 2.4气阴两虚型 结石日久,出现肾阴不足,脾阳失 运证候。症见腰酸,有时剧痛,大便溏,咽干,舌红,苔 少,有齿痕,脉濡数。治宜补肾滋阴,健脾排石,自拟方 其药物:生地黄10g,山萸肉8g,山药15g,茯苓15g,川 牛膝15g,郁金10g,炒白术10g,金钱草30g,海金沙 15g,石韦15g,鸡内金10g,甘草6g。 2.5肾阴虚型症见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口干 咽燥,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酸背痛,尿路灼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通淋排石,用知 柏地黄汤加减,其药物:生地黄15g,山萸肉10g,牡丹 皮10g,茯苓15g,泽泻10g,川牛膝10g,旱莲草15g,女 贞子15g,海金沙15g,金钱草30g,知母10g,甘草6g。 2.6肾阳虚型见于久病或长时间服用通淋之剂,或 结石大无手术指征者。中医认为,阳虚则生寒。症见 腰酸膝软或腰部酸痛,畏寒,面色咣白,小便清长或余 沥不尽,早泄阳痿,舌胖润有齿痕,脉沉迟。治宜温阳 化湿,佐以排石,用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5g,枸杞子 10g,当归10g,山药10g,牛膝10g,杜仲10g,泽泻10g, 黄芪15g,车前子15g,金钱草30g,甘草6g。对结石坚 光明中医2011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CJGMCM December 2011.Vol 26.12 ・2535・ 硬者,可酌加甲珠、丹参。 3病案举例 瞿麦15g,藉蓄15g,土茯苓15g,炒黄芩15g,石韦20g, 甲珠10g,滑石15g,鸡内金10g,猪苓15g,生地黄15g, 黄柏10g,甘草6g。 2005年9月27日患者服上方6剂后,腰痛有所 减轻,小腹胀痛缓解。继上方减去炒黄芩15g,黄柏 10g,加茯苓15g,山药15g,连续服药4个月后,经复查 结石排除。 (本文校对:魏敏收稿日期:2011—04—12) 柏某某,女,39岁,于2005年9月20日就诊。反 复腰痛,牵引少腹胀痛3个月,近1周解小便短数有灼 热感,时尿中带血,口干苦喜饮,大便于,舌质红,苔薄 黄,脉数,经B超检查,提示:输尿管结石(0.3cm),症 属湿热蕴积,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处方:八正散合 石韦散加减。药物:金钱草30g,海金沙15g,木通15g, 小议痰瘀与胸痹 邢小燕 摘要:痰与瘀同源异质,二者互为因果而并存,痰瘀互结是胸痹发病的重要因素,探讨痰瘀与胸痹的关系,依据其关系,临床上 应用痰瘀同治法治疗胸痹会收效甚速。 关键词:痰浊;血瘀;胸痹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2.090 文章编号:1003—8914(2011)一012—2535-02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其详细论述见于《金 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胸痹是以胸膺 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即相当于现代医 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 2痰瘀与胸痹的发生 痰和瘀虽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和致病因素,但都是 人体津血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自张仲景把胸痹心痛 的病因病机归纳为“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创立了栝 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等化痰通阳宣痹的方 剂,就为后世从痰瘀论治胸痹奠定了基础。《素问・ 食结构改变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21世纪的疾病谱排 在首位的仍然是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发病率有 逐年上升趋势,故对胸痹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胸 痹论》谓“心痹者,脉不通”。明代秦景明《证因脉治》 痹治疗方法的报道甚多,究其根源,与痰瘀关系密切, 现就痰瘀与胸痹关系作一探讨。 1痰瘀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谓:“心痹之因……痰凝血滞。”清代龚信《古今医鉴》 云:“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曹仁伯在《继志堂 医案》中提出:“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 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 病脉证治》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之 言,对此尤在泾注解云:“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 唐容Jil在《血证论》中指出“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既 久,亦能化为痰水”,可见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易 生,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血运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胸 痹。 “痰”是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失调而产生的病理 产物,与脏腑气血关联,如肺之宣肃,脾之运化,肾之气 化,肝之疏泄,热邪煎灼等,而且痰随气升降,无处不 到,故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即致病有多样性及 复杂性。“瘀”是血不循经,溢阻脉外或脉道的病理产 物,其产生与气机、脏腑之气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二者同源(津液)异 质,并可互相转化而促进,痰可生瘀,瘀可生痰,最终痰 瘀同病。《医宗粹言》已有“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 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日瘀血挟痰”之论述。另外, 气化失司则生痰,痰浊内生又易阻碍气机致气滞,气滞 则血瘀,终致痰瘀交阻。所以,痰与瘀开始可能以哪个 为主而致病,但到一定阶段或一定条件,二者可互为因 果而并存。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咸阳712000) 3痰瘀与胸痹的治疗 胸痹病因颇多,痰浊瘀血阻滞心脉则是其病理基 础,根据《金匮要略》所述,胸痹的治疗应遵循“治病必 求于本”的原则,在治本同时不忘祛邪,在祛邪方面当 以祛瘀化痰并施,使痰瘀分消。在祛瘀化痰同时还要 抓住宣通气机的治则,因气行则血行,治气即是治血, 同治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故痰瘀同治,活血化瘀、 行气化痰是其主要治法。针对其病机,总结了下述几 种胸痹类型及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