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是指以⼉童为对象的,符合⼉童的⼼理和审美特点,使⽤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的语⾔来表情达意的⼀种艺术形式,也包括⼉童为抒怀⽽创作的诗。
⼉童诗是诗的⼀个分⽀,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活内容、所进⾏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的⽂学语⾔等等,都必须符合⼉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思维能⼒等⽅⾯,尤其在培养⼉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上,发挥⾃⼰独特的作⽤。
⼆、⼉童诗的特征
(⼀)饱满的⼉童情感
抒情,是诗歌反映⽣活的根本⽅式。⼉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童⼼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圣野的《夏弟弟》就是⼀⾸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诗⼈把夏天⽐喻成爱爬竿⼦的绿孩⼦,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表⾯上诗⼈在赞美⼤⾃然那绿的⽣命⼒,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勤奋看书的学⽣,……”这些学⽣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这样不仅可以让⼉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童对知识的渴望,对⽣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童诗所抒发的⼉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童情趣,不仅能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读者带回那童⼼萌动的情景中,重温⼉时的梦。如获“陈伯吹⼉童⽂学奖”的作品《⼗四岁,蓝⾊的港湾》(膝毓旭)写出岁这⼀特殊年龄段⼉童对爱的理解、⼼事与天真、性格差别、⼼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冒险精神等等,情感抒发得⾃然、贴切、⽣动、有趣。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孩胆⼩真够胆⼩,看见⾖⾍⼀蹦⽼远。希望多有⼏个叹号,叫⼤⼈们都刮⽬相看,可脑⼦⾥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师为难。……”诗⼈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童独有的内⼼世界和情绪活动渲泄出来,使⼈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童所具有的,盎然的⼉童情趣溢于⾔表。
应当注意的是,⼉童诗中盎然的⼉童情趣是⼉童⽣活中本来固有的因素,只不过是由⼉童诗⼈采撷发现并进⾏了形象化的描摹⽽已,⽽不是⽣硬的外加的成分。(⼆)⼉童式的丰富想象
⼉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诗化的世界⾥,花⼉会笑、鸟⼉会唱、草⼉会舞、鱼⼉会说……。因此,⼉童诗必须以符合⼉童⼼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童的童真童趣,让⼉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灵和⼉童对话。如邵燕祥的⼉童诗《⼩童话》:“在云彩的南⾯,/那遥远的地⽅,/有⼀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样开放。/有⼀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样飞翔。/有⼀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样成长。……”诗歌起语就把⼩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并在想象中完成“叶⼦花”、“⼩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诗⼈的⽤意也不仅在于此,⽽是继续和孩⼦⼀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这现实中傣家⼩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读者进⼀步地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诗歌,这是⼉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活积累和⼉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程度上决定了⼉童诗的艺术⽔平。如任溶溶的《爸爸的⽼师》,在同类题材的情感挖掘上并⽆太⼤的创意,但却依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作者创造了⼀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达成了别具⼀格的表达效果。⼜如舒兰的《⾍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只⼀只夹在绳⼦上,/绳⼦就变成了⼀只多⾜⾍,/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帕,/⼀条⼀条夹在绳⼦上,/绳⼦就变成⼀群⽩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在⽣活基础上的⼤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活现象变成⼀种⼉童式的神奇和余味⽆穷的美丽。(四)天真⽽精粹的语⾔
诗是语⾔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凝练、形象、具有表现⼒的语⾔来表现,才能成为诗。⼉童诗应为⼉童学习驾驭语⾔提供优良的条件,让⼉童在优美的语⾔环境中学习语⾔、丰富语汇,提⾼他们驾驭语⾔、鉴赏语⾔的能⼒,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如刘饶民的《⼤海的歌》中《⼤海睡着了》:“风⼉不闹了,/浪⼉不笑了。/深夜⾥,/⼤海睡觉了。/她抱着明⽉,/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海展现在读者⾯前,⽽且⽤拟⼈的⼿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经常吟诵此类诗,⼉童不仅可以提⾼审美能⼒,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驾驭语⾔、鉴赏语⾔的能⼒。
⼉童诗优美的语⾔,除了词语的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诗的声⾳节奏更应具有⾳乐性,即诗的⾳韵要有美感效应。美学专家朱光潜先⽣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节奏,⽽⽂学意义反在其次。⽂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声⾳节奏表现出来。”(《朱光潜美学⽂学论⽂选集》)
⼉童诗的⾳乐性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既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童,同时⼜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乐感和节奏感,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美感。年龄愈⼩的⼉童,阅读的⼉童诗的韵脚应愈整齐。例如,以幼⼉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熊过桥》(蒋应武),⽤“ao”韵⼀韵到底;望安的《嘀哩,嘀哩》和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诗歌中那鲜明的节奏感,都给⼈以读诗如唱的明快感觉,使⼉童激动之余获得美感。(五)童稚⽽优美的意境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且应以营造童稚⽽优美的意境为⽬标。⼈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不是抽象地呼喊,这种⼉童诗才具有童稚⽽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童。如刘饶民的《⽉亮》:“天上⽉亮圆⼜圆,/照在海⾥像⽟盘。/⼀群鱼⼉游过来,/⽟盘碎成两三⽚。/鱼⼉吓得快逃开,/⼀直逃到岩⽯边。/回过头来看⼀看,/⽉亮还是圆⼜圆。”在⽉照⼤海的静
态美景中,通过鱼⼉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在精巧的构思中,创造出⼀群⼩鱼⼉戏⽔观⽉的优美意境,既有童话般的境界,⼜有盎然的童趣。三、⼉童诗的分类
在类别的划分上,⼉童诗与⼀般诗歌⼤体相似,可以从不同的⾓度进⾏分类。从表现⼿段的运⽤⽅⾯,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从押韵、分⾏的⾓度,可分为韵律体诗和散⽂体诗两⼤类。但由于⼉童诗的涵盖⾯⽐较⼴,常常以诗的外壳包容⼉童⽂学其他样式和内容。因此,可把⼉童诗分为童话诗、寓⾔诗、科学诗、故事诗、讽刺诗、题画诗等等。以下介绍的是⼉童诗不同分类中的⼏种主要形态:(⼀)抒情诗
抒情诗是作者以主⼈公的⼝吻,直接抒发内⼼的思想感情⽽形成意象的⽂学样式。这种诗⼀般不凭依⼈物⾏动或故事抒发胸臆,也没有完整的⼈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是抒情主⼈公⼼灵的直接坦露,⾃我⾊彩明显。少年期的⼉童更倾向于这种最富于抒情个性的⽂学样式。如乔⽻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柯岩的《我的爷爷》、唐奇的《⼩溪流》、杨唤的《家》、⾼帆的《我看见了风》等等,都是⼉童读者喜爱的抒情诗。(⼆)叙事诗
叙事诗是运⽤诗歌的语⾔、,通过某⼀特定的⽣活场景,表现⼈物或事件的相互联系,创造优美的意境,真实地表现情感的⽂学样式。
叙事诗⼤多依靠情节或⼈物串缀展开诗序,但不⼀定要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情节结构允许较⼤的跳动,是带着浓郁的诗情去抒写⼈和事的。诗⼈郭⼩川曾经说过,“奇、美、情”三个要素,“都是好的叙事诗所需要的”,因为⼉童喜欢读那些有⼈物和有情节的⼩叙事诗。“奇”是指叙事诗中要有巧妙的情节安排;“美”是指诗歌要⽤精粹的语⾔、⽣动的形象构成优美的意境;“情”是指诗歌抒发饱满的情感,具有盎然的情趣。李季的《三边⼀少年》、任溶溶的《爸爸的⽼师》、柯岩的《帽⼦的秘密》、⾦近的《天⽬⼭上好猎⼿》等等,可称是叙事诗中的代表作。(三)童话诗
童话诗是以诗的形式叙说富于幻想夸张⾊彩的童话(或传说)故事的作品。它是童话和诗的结合物。通常认为童话诗是⼉童诗特有的⼀种样式。同时它⼜是颇受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童欢迎的⽂学样式。⼀位诗⼈说:“我常常想,让诗中充满童话的奇幻⾊彩,我也常常想,让奇幻的童话世界具有诗的意蕴。我爱诗的童话,我也爱童话的诗。”(张秋⽣语)
童话诗中,既有取材于民间童话和民间传说的童话诗,像阮章竞的《⾦⾊的海螺》、熊塞声的《马莲花》等;也有在现实⽣活基础上展开情节幻想的童话诗,像泰⼽尔的《在黄昏的时候》、圣野的《⽵林奇遇》和膝毓旭的《森林童话》等等。(四)寓⾔诗
寓⾔诗⼜称诗体寓⾔,它以蕴涵发⼈深思的鲜明寓意(哲理或教训)为主要特征,是以寓⾔的形式来叙事的诗。17世纪法国的拉封丹、19世纪俄国的克雷洛夫都写过⼤量深受少年⼉童欢迎的寓⾔诗我国当代作家⾼洪波的《列车上的苍蝇》张秋⽣的《会拉关系的蜗⽜》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佳作。(五)讽刺诗
讽刺诗是⽤⽐喻和夸张等⼿法对⼉童⽣活中某些不良现象进⾏提⽰和批评、引导⼉童对照⾃省的幽默诙谐的⼉童诗。这种诗,或直写⼉童的错误⾏为及后果,或巧指他们的⼀两种⽑病缺点,或有意夸张叙写他们某种不良习惯及可笑的结局,使⼉童在微笑中看到⾃⼰,受到启发,引起警觉。如任溶溶的讽刺诗《强强穿⾐服》,以极度的夸张,描绘强强穿⾐服动作之慢:早上起床穿⾐服,⼀直穿到晚上。它讽刺嘲笑了某些⼉童边做事边玩耍的习惯。
⼉童讽刺诗和⼀般讽刺诗有明显的区别。⼉童诗中讽刺对象是⼉童,所以⼤都是善意的、委婉温和的讽刺。它不同于⼀般讽刺诗⼤都针对社会⽣活中某种不正常现象、某种⼈的劣迹或者敌⼈的那种⾟辣尖刻、针砭⼊⽊三分,甚⾄没有回旋余地的讽刺。(六)散⽂诗
散⽂诗是⼀种介于诗歌和散⽂之间的⽂学样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的形式。它注重⾃然的节奏感和⾳乐美,篇幅短⼩,常常富有哲理,像散⽂⼀样不分⾏、不押韵。如郭风的《我们来唱⽩云、银河……》就是⼀组精美的散⽂诗。另外印度⼤诗⼈泰⼽尔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童散⽂诗,像《⾦⾊花》、《纸船》、《花的学校》、《当我送你彩⾊玩具的时候》等等。(七)科学诗
科学诗是指⽤诗歌样式所写的科学⽂艺作品。它以表现科学精神、科学现象、科学规律等为主要特征。如⾼⼠其的《⼤阳的⼯作》、李松波的《为黄⿏狼辩》、范建国的《太阳光的妹妹》等,都是其中的佳作。(⼋)朗诵诗
它以适合少年⼉童朗诵为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朗诵的需要,在词汇的使⽤和句式结构上都更注重⼝语化。如余光中的《乡愁》、⾼洪波的《遗憾的爸爸》、徐鲁的《热爱⽣活》、滕毓旭的朗诵诗集《少年英杰之歌》和《希望之歌》等。(九)题画诗
题画诗是⼀种为适合少年⼉童欣赏的图画(或连环画)⽽题配的⼉童诗。诗⼈柯岩的题画诗就是其中的典范。四、⼉童诗与⼉歌的区别
⼉童诗与⼉歌同属于⼉童诗歌类,它们虽然都具有诗歌的共性特征,但⼜各⾃具有⾃⼰的个性特征,⼆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读者对象的⾓度看,⼉歌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童为主要对象;⼉童诗则是以学龄中后期的⼉童为主要对象。(⼆)从主题思想的表现看,⼉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间接⽅式表现出来,⽐较深刻、含蓄;⼉歌则往往是⽐较单纯浅易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如⼉童诗《⼩弟和⼩猫》与⼉歌《洗⼿》都是以要讲究卫⽣为主题的作品,但表现⽅式却明显不同。《⼩弟和⼩猫》柯岩
我家有个⼩弟弟,/聪明⼜淘⽓,/每天爬⾼⼜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妈妈叫他来洗脸,/装没听见他就跑;/爸爸拿镜⼦把他照,/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姐姐抱来个⼩花猫,/拍拍⽖⼦舔舔⽑,/两眼⼀眯“妙,妙,妙,/谁跟我玩,谁把我抱?”/弟弟伸出⼩⿊⼿,/⼩猫连忙往后跳,/胡⼦⼀撅头⼀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姐姐听见哈哈笑,/爸爸妈妈皱眉⽑,/⼩弟听了真害臊:/“妈!妈!快给我洗个澡!”
这⾸诗通过对⼩弟弟不讲卫⽣,不仅⼤⼈不喜欢,甚⾄连⼩猫都不和他玩的情节的描述,形象⽣动地把主题表现出来了。
《洗⼿》:“哗哗流⽔清⼜清,洗洗⼩⼿讲卫⽣,⼤家伸⼿⽐⼀⽐,看看谁的最⼲净。”在这⾸⼉歌中,以“洗洗⼩⼿讲卫⽣”、“最⼲净”等词句,把所要表现的主题,说得清清楚楚,⼉童⼀听就会明⽩,不需做更多的思考。
(三)从语⾔表现形式上看,⼉童诗与⼉歌的语⾔均要求凝练、简洁、有概括性。由于表现深度的不同,⼉童诗的语⾔⽐⼉歌的语⾔更纯粹、更集中,更富有想象的张⼒。在韵律⽅⾯,⼉童诗不像⼉歌那样讲究⾳韵的和谐和节奏的整齐。
(四)从篇幅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较长;⽽⼉歌因为有⼝头创作、供幼⼉吟唱的特征,⼀般都较为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