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教数学几年,笔者常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什么是最大的成功?什么是最惨的失败?思索的结论是:最大的成功在于有更多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走进数学、爱上数学;最惨的失败在于学生因为教师的因素而从小远离数学、厌恶数学。据调查,当前小学生喜欢数学的比例不到10%。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数学的学习往往是枯燥而机械的,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厌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快乐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让学生爱上数学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出色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新教学大纲把“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除少数人因先天因素而对数学“一见钟情”外,绝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产生兴趣,反复体验个中滋味,才会爱上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1 教态自然、亲切。衣着整齐,仪表端庄;语言生动,举止温文;满面春风,微笑教学。这是教师高素质的表现,是教师心灵的反映。教师应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对学生的爱融于教学中,通过课堂用亲切生动的语言,娴熟的动作,欢乐的表情,庄重的姿态把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愉快、幸福、期望的感情,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情绪,并产生爱师亲师的行动。这就是教育工作中“亲其师,信其道”、“爱屋及乌”的积极效应。
教师以自己的心呼唤学生的心,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必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愉快的享受、美的享受。老师和蔼可亲,就必然成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通过数学游戏来培养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时我为商店里的东西标明价格,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这样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简单的元、角、分换算。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利用表扬评价来培养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握住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作用。
2.1 在导入时,设置悬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设制疑问导入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导入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制造悬念,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铺垫。例如,在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一道24×9让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再紧接给出24×12,老师问:“这道题能用前一题的方法解出来吗?”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议论纷纷,有的说把12分成9和3,有的说应分成10和2,还有的说分成8和4,老师一一列出后,问:那一种方法好呢?学生比较后答案得到统一,认为分成10和2好。然后,顺理成章地给出竖式的正确写法,加以强调。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笔算乘法的完整知识,兴趣也就浓厚了。
2.2 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在数学教学中,要把生活实际和数学充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老师可以通过生活小常识、讲故事、做游戏等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演示这样的一个情境,甲同学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耕地,乙同学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耕地,由于某种原因两家想交换一下耕地,问如果把耕地直接换了,甲同学家会有亏损吗?这时,学生肯定会说算出两块耕地的面积来就可以知道有没有亏损了,然后就会去量两块地的边长,因为前面刚学过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是边长乘边长吗?显然不行,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来求?同学们快来想办法。这样,同学们找到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意义了,自然就会产生对它的兴趣。
2.3 课结束时,延伸课堂内容。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热情。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结束本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大家对此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呢?”同学们可以放学回家查找一些课外书籍,明天上课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准确。如此结束,再次激发学生积极
主动学习的情绪,保持了学习兴趣。因而,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唤起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3.1 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教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象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思想,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应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3.2 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3.3 减少过多的统一的规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往往向学生作出统一的规定,如让学生齐唱“一二三,静静静”,“要发言,先举手”。诸如此类的规定确实让学生上了规矩,但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我对学生不做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虽然插嘴有时会扰乱课堂秩序,有时还会让你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与其为扰乱课堂纪律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回老师,说不定他会有更新颖的想法,让他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4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如果教师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那么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厉的内趋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学生发表了一个有创新的见解,教师可以竖竖大拇指,或者让全班鼓鼓掌。学生的回答不成熟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能再想一想吗?能否说得更完美些?”“你真爱动脑筋,继续努力!”“谁愿意帮助他?”教师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评价,也要避免同学间的嘲笑。总之,要调动学生更积极主动思维,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问题时无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改革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要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我们不妨大胆尝试和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