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周敦颐思想历代传播结构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22年第1期(总第190期)

      

􀅰历史学研究􀅰

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

黑龙江社会科学

  

        General.No.190

       No.1ꎬ2022

周敦颐思想历代传播结构

王 晚 霞

(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ꎬ天津300457)

摘 要:北宋理学家周敦颐ꎬ生前声名并不显著ꎮ但到南宋ꎬ官方赐其谥号、追封汝南伯ꎬ并得以从祀孔庙ꎬ之后历代累有褒扬加封ꎮ周敦颐的思想及学说ꎬ既通过遍布今湖南、江西、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北京等地的濂溪祠堂、濂溪书院及与其有关的遗迹等实物得以传播ꎬ又通过诸多名称各异、内容相似的“周敦颐集”“濂溪志”以及历代诸儒著作和方志等文献得以传播ꎬ且通过科举考试、世系遗芳、文人歌咏等多种途径实现了社会传播ꎮ分析周敦颐思想的传播网络ꎬ可以看出由官方倡导、儒林依归与民间祭拜组成三层传播群体ꎬ口碑传播与视觉传播结合ꎬ主体性传播和伴生性传播并行等特点ꎮ在理学发展史上ꎬ周敦颐由于系开山鼻祖ꎬ故而其思想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传播生态位ꎬ并具有很高的时间上的势能和理论解释力上的动能ꎻ周敦颐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ꎬ形成了一个拟生态化的传播场域、一个圆锥体结构的传播系统ꎮ这个个案分析ꎬ也为观察宋代以后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传播结构提供了启发ꎮ

关键词:周敦颐ꎻ传播学ꎻ濂溪学ꎻ濂溪志ꎻ濂溪祠堂ꎻ濂溪书院

中图分类号:B2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22)01-0112-07

  周敦颐(1017—1073)ꎬ字茂叔ꎬ号濂溪ꎬ今湖南永州道县人ꎬ北宋理学家ꎬ生平著述主要有«太极图说»«通书»及若干诗文ꎮ其生前及逝后的几十年内声名不著ꎬ到南宋才逐渐引起学林注意ꎬ并在朱熹所确定的道统序列中占据孔孟之后的至高点ꎮ再加上官方、民间的各种褒扬肯定ꎬ在宋以后的思想史中ꎬ他的思想学说遂占据了传播生态位的顶端ꎬ具有极高的传播势能与动能ꎬ其传播途径也极为丰富ꎮ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此方面的问题ꎬ如周建刚的系列研究ꎬ以«周敦颐与宋明理学»[1]为代表ꎬ从思想谱系上对周敦颐思想在历代的接受与影响进行了论证ꎻ又如粟品孝考辨与周敦颐有关的文献的几篇论文ꎬ也涉及这个问题的某些侧面ꎮ不过ꎬ已有的研究对于考察传播时间线久长、传播渠道多样的周敦颐思想来说ꎬ还很不够ꎮ故本文试从官方崇祀、实物传播、文献传播、社会传播四个方面ꎬ结合传播学、图像学、生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亚濂溪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7BZX070)

作者简介:王晚霞ꎬ1977年生ꎬ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ꎬ文学博士ꎮ

学等知识ꎬ系统梳理周敦颐思想在宋元明清四朝的传播网络ꎬ并探究其传播特点ꎮ  一、官方崇祀

周敦颐思想经过胡宏、朱熹、张栻等人的大力弘扬后ꎬ渐渐引起儒者关注ꎬ南宋时遂陆续有人提出应奉周敦颐从祀孔庙ꎮ宋宁宗庆元(1195—1200)中ꎬ著作郎李道传提请未行ꎮ宁宗嘉定七年(1214)ꎬ担任潼川(今四川三台县)转运判官的魏了翁反复上奏ꎬ请求为周敦颐议谥号ꎮ首次上疏«为濂溪先生请谥奏»ꎬ下到礼官讨论ꎬ结果不了了之ꎮ于是再次上疏«再为濂溪先生请谥奏»ꎬ历数史上一些妄担谥号的人ꎬ举世视为当然ꎬ未尝以为错ꎬ对于周敦颐就更应该赐以谥号ꎮ对于周敦颐谥号ꎬ他提出了一些备选项:文、宣、成ꎬ甚至退一步提出:“既不可得而易ꎬ则师承之间亦不嫌于同谥也ꎮ”[2](按: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ꎬ均出自«濂溪志新编»)之后吏部复议ꎬ臧格、楼观等均表赞同ꎬ遂在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ꎮ元ꎬ即开始ꎬ具有创造的含义ꎬ该谥号表明官方默认了周敦颐在孔孟以来1500余年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地

􀅰112􀅰

位ꎮ至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ꎬ诏周敦颐“从祀庙庭”ꎬ寻追封“汝南伯”ꎬ则可理解为官方正面表明了对周敦颐的肯定和褒扬“ꎮ周敦颐的推崇愈加隆盛道州濂溪书院”“道源书院ꎮ

”匾额宋理宗还御书有ꎮ此后官方对元代ꎬ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ꎬ加封周敦颐为“道国公”ꎮ明代ꎬ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ꎬ官方出资修葺周敦颐祠墓(1595)ꎬ康熙帝御书有钦赐周敦颐父周谏议从祀启圣祠ꎻ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学达性天”匾额ꎻ乾隆帝则写有ꎮ清代«题ꎬ濂溪祠诗»«御制古风诗»ꎬ其中称周敦颐“开程朱道学ꎬ继孔孟心传”ꎬ又云:“伟哉无极翁ꎬ粹然秉道气ꎮ学不由师传ꎬ理已臻极致ꎮ”从周敦颐去世到清末的800余年中ꎬ历代官方的一再褒扬为周敦颐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提供了稳固政治依靠ꎮ  二、实物传播

(周敦颐一生在湖南一)周敦颐遗迹

、江西、广东、四川任职ꎬ如其所言“到官处处须寻胜”“闻有山岩即去寻”ꎬ故留下颇多遗迹ꎬ大致有五类:一是在出生地湖南道州ꎬ有濂溪故居以及相传悟太极之处的月岩、濂溪圣脉泉等ꎻ在湖南郴州、桂阳、桂东等地ꎬ则有其任职时修建的书院旧址ꎮ二是在各省留下的石刻题名ꎬ有十几处[3]居、墓地等ꎬ墓地历代都是官为修葺ꎮ三是在终老地江西九江ꎬ并置专人看ꎬ有故护ꎬ有祭田以供资费ꎻ在江西南昌、南康、大余等地任职时ꎬ则留有摩崖石刻、爱莲池等遗迹ꎮ四是周敦颐在四川的零散遗迹ꎬ主要有濂溪书院、亭池等ꎮ五是周敦颐后裔在苏州、杭州所建的濂溪祠堂ꎮ这些遗迹原貌多半无存ꎬ但历代修葺不辍ꎬ成为无声的源头(ꎬ见证周敦颐生平ꎬ从宋代始二)濂溪祠堂

吸引后人瞻仰ꎮ

ꎬ多个地方陆续建有多种名称、多种形式的濂溪祠“ꎮ这些濂溪祠代建代毁ꎬ由相关的文论及濂溪祠记[4]”约略可见其概况ꎮ对此ꎬ笔者曾有专编»出版ꎬ该书整合了从宋到清的ꎮ2019年ꎬ笔者所编著26的种濂溪学史«濂溪志新料ꎬ录有各种“濂溪祠记”70篇ꎮ此外ꎬ笔者从湖南、江西、广东、四川、重庆、江苏等地数十种历代方志以及道藏、历代个人文集共计200种左右史

料中ꎬ又搜寻到另外67篇“濂溪祠记”ꎬ收录在笔者所编著的官员如明代湖南巡抚李桢“濂溪祠记«濂溪志补遗”作者多为各级官员与一时名贤»[5]中ꎮ

ꎬ永州知府丁懋儒、鲁承:

恩ꎬ道州知州韩子祁、吴大镕、李发等ꎻ名贤如朱熹、张栻、魏了翁、真德秀、江万里等ꎮ“濂溪祠记”内容多为阐释周敦颐思想、强调周敦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建祠始末等ꎮ从地点来看ꎬ大致在今湖南道县、江永、宁远、零陵、东安、祁阳、桂

阳、桂东、邵阳、长沙ꎬ江西九江、修水、德安、庐山、南昌、婺源、萍乡、吉安、赣县、大余ꎬ四川成都、简阳、宜宾ꎬ重庆合川、奉节ꎬ湖北武汉、鄂州ꎬ江苏苏州、常熟ꎬ浙江杭州ꎬ广东韶关、南雄ꎬ广西桂林及北京等地ꎬ历史上都曾建有多种形式的濂溪祠堂ꎮ此外ꎬ在多个地方所建的濂溪书院中ꎬ也供奉有周敦颐像ꎮ

濂溪祠堂作为实体建筑ꎬ在历代修缮、重建及祭祀活动中ꎬ普通民众会有真切的参与ꎬ周敦颐的思想也就得到了反复述说ꎮ由此产生的上述百余篇“濂溪祠记”ꎬ则从多个角度论证、辨析、深化了周敦颐的哲学(三)濂溪书院

ꎬ并使其流传于儒林及各级官员中ꎮ

“所得孔颜乐处周敦颐一生颇为重视教育ꎬ他教导二程体会

ꎻ他启发在二程处未开悟的侯师圣”ꎻ李初平聆听周敦颐讲授二年ꎬ令程颐惊ꎬ果有讶不已ꎻ他任职邵阳时迁修学校等事迹ꎬ一时传为佳话ꎻ他在著述中倡导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教育ꎬ也成为宝贵的教育理论ꎮ周敦颐所到之处ꎬ建有多所濂溪书院ꎬ其中位于湖南的ꎬ笔者曾有专文论及[6]篇多种形式的ꎮ在笔者编著的“濂溪书院记«濂溪志新编”ꎬ在历代方志和个人»中收录有26

文集中笔者又搜寻到“濂溪书院记”77篇ꎮ濂溪书院的分布地点与濂溪祠堂类似ꎬ此不赘述ꎮ与濂溪祠堂和“濂溪祠记”类似ꎬ濂溪书院与“濂溪书院记”在教育领域经久不衰地传承着周敦颐的学说ꎮ  三、文献传播

(周敦颐本人著述并不多一)“周敦颐集”和“濂溪志ꎬ从宋代开始”

ꎬ对有关周敦颐文献的整理基本有三种方式ꎬ一种是编纂个人文集———“周敦颐集”ꎬ如:宋刊«元公周先生

􀅰113􀅰

濂溪集«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周张全书»、周木编»、周诰编«濂溪周元公全集»、«吕柟编濂溪遗芳集«宋四子抄释»、周与爵编»、徐必达编􀅰周子«宋抄释»、邓显鹤编«周子全书»、张伯行编«周濂溪集»、黄敏才编«濂溪集»、王俸与崔惟植编«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刘汝章编«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顾造编«周子全书»、黄克俭编«宋元公周濂溪先生集»、周有士编«周氏遗芳集»、董榕编«周子全书»、贺瑞麟编«周子全书»等ꎮ

另一种是编纂带有方志特点的“濂溪志”ꎬ如:胥从化编«濂溪志»、李桢编«濂溪志»、李嵊慈编«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吴大镕编«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周诰编«濂溪志»、彭玉麟编«希贤录»、林学闵编«濂溪志»等ꎮ其中李嵊慈编«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ꎬ虽名为集ꎬ但其实际内容却与志体更接近ꎬ加之书稿在版心位置题名“濂溪志”ꎬ故应归入此类ꎮ

还有一种是没有周敦颐个人作品ꎬ所收均为周敦颐后裔作品及图像ꎬ如周与爵编«周元公世系遗芳集»ꎮ

以上有关周敦颐文献ꎬ在内容构成上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包含周敦颐个人作品、周敦颐图像、各地与周敦颐相关的遗迹图像、各类奏疏公移、历代文人歌咏ꎬ这种最为常见ꎻ第二种是没有周敦颐个人作品ꎬ均为历代文人歌咏ꎬ如周诰编«濂溪遗芳集»ꎻ第三种是没有周敦颐个人作品ꎬ均为与周敦颐相关的遗迹图像、奏议及祠记ꎬ如彭玉麟编«希贤录»ꎮ上述文献一般包括图、年表、年谱、行实、宸纶、奏疏和诗文等ꎬ所收文章体裁上约计有世家、传、赞、叙、序、文、说、辩、札、记、跋、赋、诗、铭、辞、颂、奏疏、谥议、公檄、诏书等ꎮ文献是思想的载体ꎬ随着文献的流布ꎬ思想自然随之传播ꎮ从宋到清ꎬ有关周敦颐的文献历代都有人整理刊刻ꎬ并集中在永州和九江两地ꎮ尽管从版本上说ꎬ似乎并不很多ꎬ但这只是有关周敦颐的文献传播的一种形式ꎬ另一种更为普遍的形式则如下所述(ꎮ

作为周敦颐代表作的二)诸儒论著与方志

«太极图»并说和«通书»篇幅不长ꎬ朱熹等许多后人为其作注ꎬ遂成多种“太极图解”“通书解”ꎻ此外ꎬ历代诸儒还对周􀅰114􀅰

敦颐哲学思想发表了各种论断ꎮ对于著述丰富的人来说ꎬ单篇作品的传播也许不能代表其思想的传播ꎬ但周敦颐不同ꎬ他的思想绝大部分就体现在这两篇文章中ꎬ所以上述“太极图解”“通书解”和相关论断的传播ꎬ极大地推动了周敦颐思想的传播ꎮ

此外ꎬ或是诸儒为有关周敦颐文献的重修、刊刻所作ꎬ或是为各自注解本所作ꎬ或是为理学相关书籍所作ꎬ产生了各类序跋文ꎮ在南宋以后ꎬ学者们或是深入佐证之ꎬ或是不赞同而反驳之ꎬ周敦颐的思想都是无法回避的ꎮ据笔者统计ꎬ在有关周敦颐的文献、各类方志和个人文集中ꎬ相关序跋至少有80多篇ꎬ作者如:宋代胡宏、朱熹、张栻、度正ꎬ明代叶重开、王梦龙、谢贶、陈鉴、方琼、黄佐、祁宽、王会、胡直、郭惟贤、刘曰宁、程爵、徐可行、周京、丁懋儒、吕藿、蒋春生、黄廷聘、林山、王汝宾、宋圭、朱士杰ꎬ清代姚淳焘、石国纶、常在、汤金钊、白延禧、杨上容、胡宝瑔、汤斌、张沐、孙奇逢、曹端ꎬ等等ꎻ其中朱熹写过至少7篇ꎬ张栻3篇、贺瑞麟5篇ꎮ

再者ꎬ在方志中ꎬ特别是湖南、江西等地的历代通志、府志、县志中ꎬ大都收录、记载有周敦颐著述、遗迹ꎬ以及历代文人的题咏ꎻ其中有的已被专题文献收录ꎬ还有大量并未被收录ꎮ方志代代纂修ꎬ周敦颐的思想学说也得以代代相传ꎮ  四、社会传播

(在朱熹去世后不久一)科举考试

ꎬ他精心撰写的«四书集注»就被定为“国学”ꎬ元代又被指定为科举考试教材ꎬ这对于其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ꎮ而如前所述ꎬ朱熹曾大力弘扬周敦颐的思想ꎬ故周敦颐的思想随之得以传播便可以想见ꎮ科举考试在宋代以后社会中的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ꎬ所有想通过仕进之路博取功名者均需对指定教材认真研读、仔细思考ꎬ故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周敦颐的思想全面传播到了社会中层的知识阶级(ꎮ

周敦颐次子周焘后裔居永州二)世系遗芳

ꎬ长子周寿则居九江ꎬ而后又有后裔之支脉因任职苏州而居吴地ꎬ故其后裔主要分布在这三处ꎮ居永州者自有其家谱ꎬ居苏州者中之优异者为四世孙武功大夫周兴

裔ꎬ他曾上疏请求在苏州为周敦颐建立祠堂ꎮ其后裔周与爵则编修了居吴地的周敦颐后裔志ꎬ称作«周元公世系遗芳集»ꎬ到清代周沈珂、周之翰父子曾对其略加修改[7]书中并无周敦颐本人著述ꎬ之后周有士又有修订ꎬ而是记载了周敦颐ꎮ像7—17ꎮ周敦颐后裔事迹世孙的主要事迹、著述的传播ꎬ并收录有相关诗文ꎬ无疑也提高了、图

周敦颐的形象ꎮ

而宋代以后ꎬ官方也逐步提高了周敦颐后裔的待遇ꎮ首先ꎬ诏赐历代后裔挑选一人世袭博士ꎮ明景泰七年(1456)ꎬ诏周冕为翰林院五经博士ꎬ世袭ꎮ清顺治十年(1653)ꎬ周莲承袭ꎻ康熙二十四年(1685)ꎬ周嘉耀承袭ꎻ康熙五十八年ꎬ周枚承承袭ꎻ乾隆十七年(1752)ꎬ周景濬承袭ꎻ乾隆四十五年ꎬ周邦泰承袭ꎻ嘉庆十九年(1814)ꎬ周承宗承袭ꎻ光绪十四年(1888)ꎬ周监承袭ꎮ其次ꎬ官方负责周敦颐祠墓的修缮ꎮ有专门经费用来修葺、维护及置办祭田等ꎬ具体事情也由周敦颐后裔负责ꎬ自然有利可图ꎮ上述做法ꎬ客观上肯定了周敦颐的地位(ꎬ也推动了其思想的传播ꎮ

上述周敦颐遗迹三)文人歌咏

、濂溪祠堂、濂溪书院ꎬ代代都有不绝如缕的文人墨客前往拜谒ꎬ留下了大量摩崖题刻ꎮ同时ꎬ还有数量更大的歌咏文字ꎬ收录在历代与周敦颐有关的文献等中«濂溪志新编»收录有颂扬周敦颐的诗文ꎮ笔者编著的另据笔者查阅方志和个人文集ꎬ相关诗文至少还255篇ꎬ有230篇ꎮ可以想见ꎬ这么多诗文ꎬ穿越各个朝代ꎬ将周敦颐思想传播到了社会各阶层ꎮ笔者曾有专文探讨历代题咏濂溪理学的诗歌[8]到作者中有各级官员ꎬ如:湖南巡抚赵贤、ꎬ顾璘其中提、郭惟贤及永州知府唐珤、曹来旬ꎬ江西提学邵宝、李梦阳ꎬ浙江巡按黄廷聘等ꎻ有儒林巨擘ꎬ如:朱熹、张栻、魏了翁、真德秀、郝经、王守仁、陈献章等ꎻ有当地百姓ꎬ如:桑日升、蒋忠、何大晋等ꎮ诗文内容形式也多种多样ꎬ有的系颂扬周敦颐及其著述ꎬ有的为拜谒祭文ꎬ有的是游览相关遗迹所抒感怀ꎮ  五、传播网络

(从传播人群的纵向层次上讲一)官方倡导、儒林依归与民间祭拜ꎬ历代社会各个阶层皆参与了对周敦颐思想的传播ꎮ如前所述ꎬ宋代对周敦颐的尊崇ꎬ在使其“从祀庙庭”后达到顶峰ꎬ之后历代朝廷都对其一再赞颂褒扬ꎮ不管出自何种考虑ꎬ官方的肯定和积极倡导ꎬ向社会发出了明确信号ꎬ自然被作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儒者所接收并作出进一步解读ꎮ

由于没有政治上的顾虑ꎬ且是朝廷所望ꎬ儒者遂从多个理论维度对周敦颐思想进行了诠释ꎮ首先是对周敦颐思想的认同ꎬ特别是对其在道统中的地位的认同ꎮ宋代朱熹、张栻、魏了翁、真德秀ꎬ蒙元时代郝经、欧阳玄ꎬ明代胡直、罗洪先、申时行等在多篇“濂溪祠记”中ꎬ清代张伯行、贺瑞麟在序跋文中ꎬ都肯定了周敦颐继孔孟之传、衍程朱之绪的承上启下的思想键钥地位ꎮ

其次是对周敦颐思想进行阐释ꎬ最为知名的作品是朱熹«太极图解»«太极图说解»«通书解»ꎬ还有胡宏、张栻的多篇序跋ꎬ基本奠定了后来注释周敦颐著述的基调ꎮ明代王廷相、左辅、张介宾、来知德、蔡清、薛瑄、曹端、罗洪先、王守仁等ꎬ或是有专书注解ꎬ或是有专文论辩ꎮ清代黄宗炎、耿介、毛奇龄、朱彝尊、陆陇其、熊赐履、李光地、俞长城、刘元龙、张惠言、端木国瑚等知名儒者ꎬ更是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周敦颐的学说ꎮ儒者的理论诠释与上文所举的实物遗迹ꎬ恰似有声传播与无声传播的互相呼应ꎬ也印证了下层百姓在祭拜中的想象ꎮ

对与周敦颐有关遗迹的瞻仰与歌咏、对濂溪祠堂的祭祀«ꎬ自宋至清儒濂溪志新编、官员ꎬ也有普通文人»中收录的诗文ꎬ历代相沿ꎮ笔者编著的ꎬ歌咏的对象包括周敦颐ꎬ其作者有历代大本人、濂溪故居及月岩、濂溪祠墓、濂溪书院ꎬ及与周敦颐有关的爱莲池、爱莲亭、光霁亭、濯缨亭等遗迹ꎮ从各种“濂溪祠记”可见ꎬ濂溪祠的修建历代延续不断ꎬ相关祭祀活动偶或中断ꎬ不过一旦条件具备ꎬ终会续接ꎮ祭祀引领者为地方官员ꎬ参与者则多数为当地百姓ꎮ在周敦颐思想的传播中ꎬ这个层次的受众最多(、普及面最广ꎮ

口碑传播是非正式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二)口碑传播与视觉传播结合

ꎬ对周敦颐思想的口碑传播主要集中在祭祀活动中ꎬ祭祀地点则主要在濂溪祠堂ꎮ濂溪祠堂有多种形

􀅰115􀅰

式:一种是濂溪专祠ꎻ另一种是与他人的合祠ꎬ比如与韩愈合为二先生祠ꎬ与二程合为三先生祠ꎬ与二程、朱子合为四先生祠ꎬ与程太中、二程、张载、朱子合为六先生祠ꎬ与黄庭坚合为二贤祠等ꎻ此外ꎬ周敦颐像还被供奉于各地书院里ꎬ或专祀或不专祀ꎬ如永明宗濂书院、宁远崇正书院、桂阳濂溪书院、兴国安湖书院、九江道源书院、合川濂溪书院、燕都太极书院等ꎮ无论哪种形式ꎬ一般至少都会在春秋举行祭祀活动ꎮ官方组织的祭祀ꎬ一般在专祠举行ꎬ浩大的形式与肃穆的仪式ꎬ是围观百姓口碑传播的源头所在ꎮ而书院里的祭祀ꎬ师生既是参与者ꎬ又是口碑生产者、传播者ꎮ口碑传播具备“波纹效应与沟通的效率性”ꎬ“就像是一个增值反应堆ꎬ它会自我繁殖、自给自足ꎬ而且从不浪费”[9]成更大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传播ꎮ好的口碑的传播速度是翻倍的ꎮ

ꎬ并促口碑传播ꎬ与人五官中的口、耳密切相关ꎬ不过以祭祀活动为依托的周敦颐学说的传播还体现出视觉传播的特点ꎮ视觉传播以可视形象为媒介ꎬ平面传达信息ꎬ在叙事学中则称作图像叙事ꎮ图像历来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ꎬ古老的图腾就是最原始的范型ꎬ因之而产生的视觉文化亦古已有之ꎮ“图像是人生存的主要方式ꎬ世界便是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ꎻ世界是一种图像ꎬ它总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中ꎮ”[10]而在当下ꎬ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世界的视觉化趋势““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ꎬ感受到字视觉”[11]性已成为文化主导因素”“图”时代”[12]ꎬ海德格尔甚至说这是一个像压倒文图像ꎮ

ꎮ周敦颐学说的传播渠道之一“世界图像的ꎬ便也是在中国古代文集中ꎬ无论是总集(全集或选集)还是别集ꎬ多是以个人文字作品为主要内容ꎬ而周敦颐是一个例外ꎮ有关周敦颐的文献史料集中ꎬ绝大多数收录有周敦颐本人像、其后裔像及相关遗迹图像等ꎬ而其中的周敦颐像多有不同ꎬ遗迹图像则往往相似ꎮ笔者编著的«濂溪志新编»中ꎬ收录有不同的周敦颐像14幅、相关遗迹图像38幅ꎮ此外ꎬ笔者还在«嘉庆道州志志»[14]«隆庆永州府志»»[13][15]«康熙永州府志«光绪道州«道光永州府志»[17]«同治祁阳县志»[18]«»[16]􀅰116􀅰

光绪

南安府志补正»[19]中发现一些与«濂溪志新编»所收完全不同的图像“月岩图”“池莲霁月图ꎬ如”““濂溪祠图濂溪光风图”“濂溪阁图”“吟风弄

”月台图”等ꎮ

此外ꎬ周敦颐«太极图»在后代涌现出多个变体ꎬ如牧常晁«无极太极图»、陈致虚«太极顺逆图«图无极图»、王阶»«五行颠倒图»、«邓柟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雷霆互用图»、卫琪俞琰«太极图»«法行先天大道之»、张理«太极函三自然奇耦之图»«德事相因皆本奇耦之图»«易有太极图»«象数图»、李道纯«太极图»、佚名«太极先天之图»及王申子«大易辑说»中的多幅图等ꎮ有学者将“人类视觉文化的历史范型ꎬ概括为三种图式ꎬ这就是图腾、图像和仿像”[10]图像的流传无疑构成了周敦颐思想的视觉传播ꎬ上述“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

ꎮ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ꎮ”[20]符号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便是图像ꎬ图像叙事所表达的文化即可归入视觉文化ꎮ有学者将历史叙事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ꎬ其中后者“主要是指关于视觉文化甚至更加具体的特定视觉文化领域的历史叙事”[21]图像叙事ꎬ便是这种特定领域中的历史叙事ꎮ与周敦颐有关史料中的ꎮ语言叙事对接受者有一个潜在要求ꎬ就是必须识字ꎬ而图像作为一种符号展开叙事ꎬ则对受众没有任何要求ꎻ在文字普及率低下的古代社会ꎬ图像叙事的受众范围显然更广、更易接纳ꎬ其所生发出的视觉传播力也更大ꎮ相关图像与祭祀活动中的口碑ꎬ构成了周敦颐思想在百姓中传播的主要方式(ꎮ

以宋刊三)主体性传播与伴生性传播并行«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为代表的文集和明代出现的多种“濂溪志”ꎬ均致力于对与周敦颐有关资料的收集ꎮ这些文献的传播ꎬ不依靠外力ꎬ可称之为主体性传播ꎮ

此外ꎬ在周敦颐思想传播史上ꎬ还有一种更为广泛的传播方式ꎬ那就是伴生性传播ꎮ伴生ꎬ来自生物学上的“伴生种”概念ꎬ它是指“在群落中经常出现“小对群落作用和影响不大的非优势种ꎬ但不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22]54”[23]ꎮ这里提到的“优势种”ꎬ与伴生种相对ꎬ优势度较ꎬ或者是是指“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大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ꎬ

影响最小的物种”ꎬ同时也是“在群落中具有最大密度、盖度和生物量的物种”[22]54优势种优势度小、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ꎮ还有一种比ꎬ

但又比伴生种优势度高的“亚优势种”ꎬ它们“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24]关系ꎬ一般来讲比较稳定ꎮ伴生种、亚优势种ꎮ而伴生性传播具备两、优势种相伴生存的个特征:一是其“两种传播各自具有独立性ꎬ这种独立性表现为ꎬ在其中一种传播行为缺位的情况下ꎬ另外一种传播行为依然可以独立存在”ꎬ二是其“两种传播行为之间ꎬ往往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25]生性特点ꎮ:周敦颐思想的传播即便没有后人的阐释ꎬ便体现出鲜明的伴ꎬ周敦颐的学说依然可以独立传播ꎬ但后人的阐释与周敦颐学说之间又构成了显著的依存关系ꎮ

在相关后人文集中ꎬ周敦颐学说与文集作者学说(也即以朱熹为代表的历代诸儒的诠释及论断)构成了“种间关系”ꎬ文集作者学说类似于“优势种”ꎬ而周敦颐学说则类似于“伴生种”ꎬ从而体现出一种伴生性特点ꎮ比如朱熹的部分宇宙论思想吸收了周敦颐的学说ꎬ二人思想交叉部分的历时性传播体现出优势与亚优势的关系ꎻ而在朱熹个人文集中ꎬ其学说与周敦颐学说则体现为优势与伴生的关系ꎮ这种伴生性传播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周敦颐本人著述不多ꎬ他的思想又集中体现在篇幅不大的«太极图»并说和«通书»中ꎮ这种伴生性传播的特点ꎬ不只体现在中国ꎬ濂溪学在镰仓时代前期传入日本、在高丽末期传入朝鲜半岛ꎬ就是伴随着朱熹的著述而传入的ꎬ特别是«太极图解»«(太极图说解如同生物多样性一般四)圆锥体结构的传播系统

»ꎮ

ꎬ周敦颐思想存在与承继的样态也是多样的ꎻ多样的源头性样态彼此之间或有重叠ꎬ但却各有侧重不能取代ꎬ从而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张力ꎬ并表现为多样性的传播形式ꎮ在传播群体的层次上ꎬ呈现出立体效果:上有皇帝高官ꎬ中有儒林巨匠ꎬ下有普通百姓ꎮ在传播动力源上ꎬ主要有以下几类:阐释周敦颐思想产生的理论力量、科举和祭祀活动产生的舆论力量、编纂各种“周敦颐集”“濂溪志”及方志产生的媒介力量、历代官方一再褒扬产生的政治助推力量ꎮ

在传播结构上ꎬ周敦颐思想的传播呈现出多元与动态、多阶层与多群体参与的特点ꎮ

作为北宋中期人物的周敦颐ꎬ其思想从南宋开始影响渐隆ꎬ到了元明清三朝ꎬ则在政治、文化、理论等方面的影响持续扩大ꎬ并直达普通百姓ꎮ如果我们以参与传播者的数量为“底边”ꎬ以一个朝代的时间长度为“高”ꎬ从而画出一个“三角形”ꎻ再考虑到各个朝代对周敦颐思想传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ꎬ把每个三角形大致相连ꎬ再沿着中轴转一圈ꎬ就会得到一个“圆锥体”ꎮ这个圆锥体最上面的“点”ꎬ就是周敦颐ꎻ从此向下沿时间线生发出的“面”ꎬ则是各个朝代的传播者和受众ꎮ呈现出圆锥体结构的周敦颐思想传播系统ꎬ显然是立体的多面的ꎮ

结 语

周敦颐的学说ꎬ其实是伴随着理学ꎬ或者说道学在宋以后的发展而得到传播的ꎮ周敦颐在孔孟以来1500余年后ꎬ融合释道两家ꎬ将儒学理论推向更高层次ꎬ并试图阐释宇宙万物衍化的底层逻辑ꎬ故其在宋代以降的道统上具有“第一人”的位置ꎮ从宋代开始ꎬ他的地位获得了历代朝廷的肯定ꎬ得以从祀孔庙ꎬ其父则得以从祀启圣祠ꎻ周敦颐为二程的老师ꎬ因而在儒林学者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ꎮ因之ꎬ周敦颐思想在时间上具备很高的势能ꎬ在理论解释力上具备很高的动能ꎬ从而使其具备了极大的传播力ꎬ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拟生态化的传播场域ꎮ

生态学中有一个极有解释力的概念———生态位ꎬ其基本含义是“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ꎬ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22]52在生物环境中的地ꎬ“位一种生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26]正如一种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的位置ꎮ周敦颐思想在理学发展系统中的位置ꎮ周敦颐的思ꎬ

想立足儒家«认可太极图ꎬ并经过理学家们的反复阐释与强调后»«太极图说ꎬ并融汇了佛学及道家思想»并撰«通书»ꎻ在得到官方ꎬ他自创ꎬ他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ꎮ可以说ꎬ在宋代以后的道学传播体系中ꎬ周敦颐的思想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传播生态位ꎬ这是后来的思想家所不能比拟的ꎮ

􀅰117􀅰

周敦颐思想的传播从北宋开始ꎬ历经南宋、元、明、清ꎬ通过多种纵横交错的途径ꎬ生发成一个多维度的立体传播网络ꎮ通过对周敦颐思想传播大致样态的分析———遗迹、祠堂、书院等实物传播与文集、文人歌咏、方志等文献传播相结合的传播途径ꎬ官方肯定、儒林阐发、民间祭拜的不同阶层共同参与的传播特点ꎬ口碑传播与视觉传播并行的传播方式等等ꎬ为我们观察宋代以后其他思想学说的传播渠道、传播网络提供了启发ꎮ

参考文献:

[1] 周建刚出版社:«2018周敦颐与宋明理学年版ꎮ

»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2] 王晚霞编著版社2019年版:«濂溪志新编ꎬ第228页ꎮ

»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3] 王晚霞2011年第:«周敦颐石刻题名考述4期ꎮ

»ꎬ«成都大学学报»[4] 王晚霞6:«濂溪祠堂考»ꎬ«南昌大学学报»2011年第

学学报期ꎻ王晚霞»2021:«年第濂溪祠记的内容与价值6期ꎮ»ꎬ«延安大[5] 版社王晚霞编著2020年版:«濂溪志补遗ꎮ»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6] 王晚霞学院学报、陈依妮»2011:«年第湖南濂溪书院概述11期ꎮ»ꎬ«湖南科技

[7] 学学报王晚霞»2017:«日藏两种年第4‹期濂溪志ꎮ›价值考论»ꎬ«南昌大[8] 学刊王晚霞»2013:«历代题咏濂溪理学的诗歌初探年第3期ꎮ

»ꎬ«阴山[9] 刘向阳济文萃:«»2006口碑传播的特点与价值分析年第6期ꎮ

»ꎬ«商业经

[10] 朱存明史范型:«»ꎬ«图腾文学前沿􀅰图像»2002􀅰仿像年第———1论视觉文化的历

期ꎮ

[11] 周宪2期ꎮ

:«视觉文化的转向»ꎬ«学术研究»2004年第[12] «新知上海三联书店海德格尔选集»ꎬ孙周兴选编1996年版ꎬꎬ上海第885:生活页ꎮ􀅰读书􀅰

[13] 本张元惠修ꎬ哈佛大学图书馆藏、黄如榖纂:«ꎮ

道州志»ꎬ嘉庆二十五年刻

􀅰118􀅰

[14] 李镜蓉修«中国方志、许清源纂丛书»ꎬ台:«北道州志:成文»ꎬ出光绪三年刊本版社有限公司

[15] 1976史朝富年影印版存目丛书、陈良珍纂修ꎮ

􀅰史部(201)»ꎬ:«隆庆永州府志济南:齐鲁书社»ꎬ«四库全书

1996年影印版ꎮ

[16] 刘道著修永州府志ꎬ»ꎬ刘作霖康熙九年刻本、房尔继同修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ꎬ钱邦芑纂:«康熙

志丛刊»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影印版ꎻ姜承基修、常在等纂:«康熙永州府志»ꎬ康熙三十三年刻本ꎬ«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42)»ꎬ都:巴蜀书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版ꎮ

、上海:上海书店、成[17] 吕恩湛修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宗绩辰纂:«道光永州府志(43)»ꎬ南京»ꎬ«:江苏古籍出中国地方

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影印版ꎮ

[18] 陈玉祥等修刊本ꎬ«中国方志丛书、刘希关等纂»ꎬ台北:«祁阳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ꎬ同治九年

司1975年影印版ꎮ

[19] 杨錞纂志丛书:«»ꎬ南安府志补正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ꎬ光绪元年刊本1975ꎬ«中国方

年影印版ꎮ

[20] 孟建念的诠释:«视觉文化传播»ꎬ«现代传播:»2002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

年第3期ꎮ[21] 年第周宪:«1期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ꎮ

»ꎬ«艺术百家»2007[2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词»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ꎮ:«生态学名

[23] 2009贺学礼主编年版ꎬ第:«450植物生物学页ꎮ

»ꎬ北京:科学出版社[24] 慕小倩主编大学出版社:«2003植物生物学年版ꎬ第339»ꎬ杨凌页ꎮ:西北农林科技

[25] «张华新闻界、吴冰»2017:«传播生态视域下伴生性传播研究年第12期ꎮ»ꎬ[26] 年版戈峰主编ꎬ第216:«现代生态学页ꎮ

»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 昊]

义ꎬ并使之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ꎬ由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ꎮ作为一种科学理论ꎬ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ꎬ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ꎮ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ꎬ其自成立之日起就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ꎬ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前进ꎮ

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ꎬ在磨难挫折中成长ꎬ其孕育于积贫积弱、危机四伏的旧中国ꎬ成立之初是一个弱小的新生政党ꎮ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ꎬ要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绝非易事ꎮ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落地生根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路明灯的重要作用ꎮ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ꎬ不断推进其与中国国情结合ꎬ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ꎬ使之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ꎬ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ꎮ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ꎬ坚持实事求是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ꎬ并在不懈探索的基础上ꎬ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ꎬ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ꎮ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ꎬ毛泽东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ꎮ正是在马28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下ꎬ经过

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年的艰苦奋斗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反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ꎬ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ꎬ建立了新中国ꎬ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ꎬ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二)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发展自此开启了新的篇章ꎮ

部分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社会主义为革命前途的ꎬ这也是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区别之一ꎮ新中国成立后ꎬ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ꎬ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优越性的ꎬ因此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迈进ꎮ毛泽东曾指出:􀅰2􀅰

“主义的统治之后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ꎬ中国要向哪里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向资本主义ꎬ

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ꎮ”[1]新中国成立后ꎬ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ꎬ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ꎬ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ꎬ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ꎬ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ꎮ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ꎬ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ꎮ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ꎬ当时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ꎬ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完全搞清楚ꎬ以至于在实践中走了一些弯路ꎮ然而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ꎬ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ꎬ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具信心ꎬ从而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ꎬ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认识和理论成果ꎮ这一阶段ꎬ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家工业体系ꎬ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ꎬ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ꎮ事实证明ꎬ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ꎬ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三)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ꎮ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ꎬ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呈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特点ꎮ其主要原因在于ꎬ这一时期内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ꎬ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模式化的错误倾向ꎬ没有在实践中充分结合中国国情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ꎬ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ꎮ改革开放后ꎬ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ꎬ积极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ꎬ从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入手ꎬ推动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ꎬ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