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l COLLEGES 创新“三园"模式,深挖德育潜力 记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快乐德育”实践 文/本刊记者 敖夏丁 锐特约通讯员 费香娟 室内攀岩、定向越野、真人CS,走进淮安市高级职业 生社团活动中心,将各个学生社团的“总部”聚合到一起。 技术学校的素质训练拓展中心,看到的是一群青春洋溢、 以打造学生的个性活动基地为目标,将校内的各类社团进 正在快乐训练的学生。 “这是我们的德育课堂之一。”校长黄少基说。一直以 来,如何让德育工作摆脱形式化、教条化的发展困境,让 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在学生身上见效,是黄少基和他所领 导的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致力于解决的教育难题。 “方式方法换了不少,最后还是觉得让学生快乐的参与 进来,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黄少基告诉记者。 从2013年起,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投入220万元, 在校内打造“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学生社团活动中心”“数 字德育应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创业教育实践 中心”五大德育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体验式德育教 学,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 营造活力校园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学校对于学生而言究竟是怎样的 存在,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学习生活空间?还是可以努力 成为他们热爱的校园、精神上的家园和心理上的乐园,让 师生的相处由相对升华为相融,让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 展开。”校长黄少基说。 2013年,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实施 陕乐德 育”计划,其中在校内实践“三园”模式,即以营造活力 校园、搭建魅力乐园、构建和谐家园为目标,建设校内四 大德育活动中心,开展以活动形式为主体的德育工作,深 挖校园德育潜力。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既是学生热爱的课余活动, 同时也是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为了更好地 提升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学校以校团委为核心组建了学 行整合,根据爱心公益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爱好类、文 化艺术类等进行重新分类,将同类型社团进行合并提升, 扩大部分社团规模,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化自主管理。 建章立制,要求各社团根据自身的特性,每学年制订 一份发展规划和活动安排上交中心。学校根据学生社团的 需求,下拨相关经费,提供相关支持。学年末根据社团自 己制定的发展目标,就实现情况对其进行考核,并对社团 负责人进行民主选举,所有有意向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公开 演说竞选本社团的管理岗位。 此外,借助学生社团的活动能力和在学生中的号召力, 定期举办由学生社团发起的主题校园活动,将各类德育理 念和目标有意识地延伸到活动中,着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德 育氛围,让学生具备认同感和参与感。 学校在实现大方向上的引导和把控之余,把具体的实 施和操作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使其在获得 快乐之余,充分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和操作执行力。 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作为德育工作的延伸 手段,能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深 化德育工作的效用。2013年,学校以原有的“一台、两库” 为基础,积极推进数字德育应用中心建设。“一台”即校园 广播台,“两库”即德育资料库和德育课件库。 建立在校园网上的数字德育应用中心本身就以虚拟形 态存在,通过将各类德育音频、视频、文档的数字化存储 和细分化编排,不仅使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同时 更具针对性和选择性,提升了德育教学效率。此外,通过 建立留言板、论坛和信息交流台,使得线上和线下形成了 富有活力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则可以 得到学生的真实反馈。此外,借助点击率、反馈量等客观 数据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细节得到更科学的 检验,便于及时修改和调整。 搭建魅力乐园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习以为常, 习惯了穿梭于实训基地和企业车间的职业院校学生,显然 对于活动化的教学更有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 “玩”中想,让学校变成学生心目中的“乐园”,是淮安市 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希望实现的德育效果。 2013年6月,经过多方论证,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集 COLLEGES l群星 教育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打造学生的活动乐 园”为目标的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全面建成,户外占地2000 平方米,室内占地600平方米,内设高空极限挑战区、地面 项目、定向越野、真人CS、攀岩、室内训练区等6个活动区 域。这一充满魅力的校内活动乐园,在始建之初就吸引了 全校学生的目光,大家都渴望能来一试身手。 为了更合理、科学地利用中心资源,学校通过专业机 构培养了l4名专业培训师,服务于训练中心。拓展训练的 各项内容正式被引入了校园,新生军训引入了拓展演练; 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训也加入了拓展训练的内容;在 体育课程教学中拓展训练被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了拓展游 戏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素质拓展训练中心不仅成为了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 一部分,也成了学校重要的德育课堂。德育课程根据拓展 训练的项目和内容,增加了专门的科目,把原本一半花在 课堂上的时间,挪到了训练中心。通过设计各类游戏环节 和竞赛项目,让学生在个体锻炼、团队协作和赛事磨炼中, 学会有效地与团队成员交流,学会适应不同的团队角色, 找到自身的性格优势,激发自信心、自主意识和团队意识, 真正在活动中实现德育目的。 除了让学生通过体能上的锻炼体验“玩”的乐趣,学 校还进一步为学生的头脑提供“玩”的乐园,为了帮助那 些奇思妙想多,希望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学生,更为了给全 体学生提供一个头脑“游戏”的场所,2Ol3年5月学校联 系行业和企业,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起以SYB理论教室、 创业模拟实训室、学生创业园为框架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心, 招募和培养了8名SYB培训师、20名创业实训培训师,采用 小班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和个性化指导等方式, 鼓励学生开启思维的活力,帮助学生实践自己的想法。中 心的活动教育目的始终放在思考和实践上,而不仅仅功利 地聚焦于创业项目,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 生学会主动思考、自由思考,在习得创业能力和素质之余, 更使个人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构建和谐家园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让学生体验到学校如同家 园一般的温暖和关爱,是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 范畴的重要目的之一。抓住搬迁新校区的契机,学校建成了 40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一个中心、四个支撑 点”为基本框架,即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中心,以心理健 康教育、心理咨询、学科建设、危机干预为支撑点,重点建 设“静湖驿站”心理咨询室、情绪疏导室和流动服务站。 以“体验式”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活动为主要方式, 组织专业心理健康讲座,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抽测,接 受学生的心理“约诊”,开展趣味心理教育活动,在各类大 考前组织学生参加减压舒压的户外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 让学生学会以轻松快乐的态度迎接各类挑战。 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程安排,由中心专业心理咨询 师授课,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学 生的抗压力和适应力。 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团队力量,学校为每名 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将与家长的联系也纳入到了 工作的范畴内。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告知家长学校的各项 安排,平时密切与家长联系,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合力,共同关怀,化解学生的 心理成长难题。 利用中心的社会资源,与本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社 区服务站、养老院等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 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校外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通过日常生 活之外的活动,拉近学生与家长、社会之间的距离,实现 更加平等和谐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实现个人心态上的成长。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实践和调整,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 学校的五大德育中心已经进入发展运行的成熟期,彻底盘活 了校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得德育工作不仅有了更多元的 落脚点,同时通过活力、魅力、和谐、关爱等内涵的注入, 学校教师和各教育部门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三园”模 式的建设效益渐现,学校在学生心中既是校园,也是乐园和 家园,德育工作得以向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深化。 》 学校名片: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第二批国家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级重点中 等职业学校。学校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了加工制造、信息技 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4大类14个专业,实验实训设备 总值达40HDO多万元。同时,学校依托市、区共建共管的政 策支持和地处工业密集区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园区经 济,开展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牵头成立淮安市高职 校职教集团,积极引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建 立了苏北地区第一家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专业 技术工人培训中心——淮安市“双元制”职业培训中心, 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省职教先进单位、省平安校 园、省德育特色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教育系统 普法先进单位、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