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等。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考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本节课,我通过古代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宗悫的远大志向及豪迈气概。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明志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说,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一个学生自觉站了起来说:“既然我们有了远大的理想,既然已经立志,那我们就要去努力奋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从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扌能不负少华!”多么掷地有声!多么铿锵有力!多么豪迈的气概!
学习《苏武牧羊《范式赴约》,有一学生说:“从《苏武牧羊《范式赴约》这两个故事,我明白什么是‘人无信则不立’的道理\"有一个学生说:“我懂得在民族危难关键时刻,气节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教币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懂得了: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更是我们的榜样!德育教育效果凸显。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反思 篇二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展开。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世代相传,深深熔铸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传统美德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三个方面。人格修养突出明志、持节、诚信、求新等,社会关爱突出仁爱、宽容、推已及人等,爱国情怀突出以天下为已任、前仆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的精神。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此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这也是本课编写的重要依据。本课的三个话题“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是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相对应的。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是本课教学的个挑战。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本课主要讲述了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本课内容涉及众多德目,如明志、持节、守信、求新、好学、仁爱、宽容、爱国,等等。如果从这两个角度看,本课的知识量巨大,在有限的三课时里,讲好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本课是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依照社会学习的框架建构起来的。因此,本课内容既不是传统意义上历史教材的内容,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修身教材
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既不在于讲授学科知识,如传统伦理思想,也不在于围绕具体德目,让学生记忆相关德目的内涵。本课教学重点,是力图通过教材中丰富的经典故事、经典格言以及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几个角度,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进而认同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总之,本课的教学,要跳出学科本位的条条框框,不必每个具体德目都面面俱到地予以讲解。教材中的具体德目和材料是组织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材选取的经典故事、经典格言和活动设计都是案例式呈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核心观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经典故事和经典格言,灵活运用、改造教材的活动设计,甚至可以重新设计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驾驭本课的教学。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学反思 篇三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流传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体系。我国先贤历来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几乎每一种美德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模范标杆。这体现在教材中,就是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具有示范性的历史故事为载体,使教材中\"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
大其卖的发国情怀\"形象化、具体化。
但教师并不是单方面的故事讲述者,而更像一个引荐者。比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找、搜集我国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道德楷模。而到了课堂上,教师就适时地安排学生呈现相关故事,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让学
生成为实际上的课堂内容提供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能让故事以学生的视角呈现。在实际课盘上,就有学生在分享故事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反映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较为独特的视角,这其实也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情的认知。
当然,本课活动设计也有需要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对教材中名人名言的解析方式较为传统而生硬,一定程度上将德育课上成了语文课(虽然二者关系密切,也可以相互借鉴)
(2)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有些不足,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部分学生的发言内容比较浅显,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
(3)课堂上给予学生将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思考时间还是显得不足,导致本课的时代感有所不足。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内容呈现环节不仅注重内容本身,还能关注呈现方式,尤其是加强德育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