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 水运工程 Port&Waterway Engineering Dec.2016 第12期 总第523期 No.12 Serial No.523 S形弯曲河段低水头闸坝枢纽口门区 通航水流条件研究米 程璐 ,赵建钧 ,辜晋德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2.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以老口枢组为例,分析S形弯曲河段上低水头闸坝枢纽引航道上、下游口门区水流特点,通过整体物理模型试验 及自航船模验证试验,提出改善水流条件的具体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修改上下引航道隔墙形式、局部地形开挖、岸 坡回填、增设潜丁坝,以及调整凸岸岸线等措施,调整了引航道中心线位置并缩小引航道中心线与河道主流流向交角,减 弱及消除了上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存在的回流、挑流及隔墙堤头的绕流等不利流态,有效改善了老口枢纽的通航水流条件, 为S形弯曲河段低水头闸坝枢纽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口枢纽;S形弯曲河段;引航道;通航条件;整流措施 中图分类号:u 61;U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72(2016)12.0106.07 Navigation condition at entrance of approach channel of low-head hydro-junction in S—shaped curved river CHENG Lu 一,ZHAO Jian-jun ,GU Jin.de (1.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of Navigation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Ministyr of Transpo ̄,PRC,Nanjing 210029,China; 2.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Taking Laokou junction for example,we study the flow patterns in the upper&downstream entrance area of approach channel on S-shaped curved river by physical model test.The overall model test of Laokou junction and the self-propelled ship model test with both scales 1:100 are adopted to choose som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low patterns near the upper approach channel and downstream approach channe1.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some modification facilities such as partition walls with hollow base,diversion pier,slope excavation,back slope,submerged dike and adjusting bank line,are all used in the modiifcation scheme and get great effect,which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optimized arrangement and navigation condition design. Keywords:Laokou junction;S-shaped curved river;approach channel;navigation condition; modification measure 老口枢纽位于左、右江汇合口下游的反S形 河段上,通航建筑物布置在河道左岸,上游引航 道口门区处于反S形河段上弯道180。转向顶点下 游凹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处于反S形河段下弯 道顶点附近凸岸(图1)。枢纽布置从左到右依次 为:左岸接头土坝、船闸、门库坝段、泄水闸 收稿日期:2016—09.1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2004,2016YFC04017o4,2016YFC0401906) 作者简介:程璐(1981一),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通航水力学研究。 第l!期 程璐.等:s形弯曲河段低水头闸坝枢纽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坝、【U站J‘ 、 岸接头混凝土匝力坝,船闸通 航标准 2X l 000吨级顶推船队。 游最高通航 水化79.73 I11(10 a一遇洪水,Q=l3 900 n1 /s), 环流、螺旋流、斜向流,导致航行船舶(队)产:,li 横漂和扭转,严电时会出现失控,严重威胁船内f】 通航安全、间时,老【l_I枢纽为低水 闸坝 结构. 最低通航水化72.O0 13'1(水库最低运行水位,Q= 6 300 ll1 /s);F游最高通航水位79.43 m(10 a一 泄水闸泄流存在大泄 、高淹没度、低 r数下ffIj 能效率较低的问题,怄纽布置和闸下消能等方而 的问题较为突 。以老口枢纽为例,分析典删 遄洪水,Q=1 3 900 m /s),最低通航水位61.06 m (Q=243 m /s)lIll 弯曲河段中枢纽通航建筑物口门 水流特 ,研 受l 、卜游弯曲河段的影响, 门区及连接 究改善口门Ⅸ水流条件的整流措施.对下航运安 全技术的提高具有最要意义 段通航水流条什较为复杂.存在比较严重的横向 图l 老口枢纽原布置方案 1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标准 2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舟什f1}IJ没汁规范》编制过程巾,对船舶的通 航条件进行J 较令面的研究,进行_,实船、船模 及船模动念校核等项试验,得到了船舶(队)进出 门I、JI1’f安 的水,J条件,并南试验得到顶推船队 小『州航述时卡H心的允许横向流速限值,同时要求 船队 /f 均 J的横流航 ,当发 偏转运动时,船 通常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复杂条什卜 通航枢纽引航道及LI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及改善措 施。本文将比 为l:100的枢纽整体水力学物理模 型试验和遥控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 点研究枢 纽口门区和连接段的通航水流条件和船模航行条 件等,提 改善水流条件的综合整流措施以及楸 纽整体优化布置方案 2.1整体物理模型 模型采用,r卡}{似准则没计.在最小通航流 243 in /s下,原型河道水深约3 lq1.断面平均流速 队舵的转动力 大于横向流速对船体的转动力矩 这些试验成果为制定船闸设计规范提供了依据I 。 J1-I 3()5—200l《船闸总体没汁规范》规定,引 航道『l1¨【xl水 最大流速限值,埘l~4级船闸. 1,、≤2 Ill/'.4,、,、≤0.3 m/s, ≤0.4 1/1/S;对5~7级 约0.60 1]1iS,考虑模型雷诺数相似的要求,将模 型设计为几何比 l:l()0的正态模型 、同时 虑到 自JLI刊, 、≤1.5 ni/s,v ≤0.25 m/s,v_¨I≤0.4 nl/s 我I叫 20 纪70年代开始研究使用遥控自 航船模, Jt:发成用船模操纵模拟器等新技术, 模型上下游边界对通航试验水流条什的影响.模 型上游进口没置在_』 弯道上游约1 km,下游f1If1 设置在下弯道下游约1 km,模型总长约丰H L,于 型7 km。 将研究船闸f Jl航道口f1区的斜流效应及将减小横 流的措施提高到新水平I 同时,提m了相应的 规定, 船舶(队)航行漂角 ≤10。,船舶航行操 舵角 ≤20。等 通常山I?( 河道糙率在0.030~0.035。相应 要求模型糙率在0.014~0.O16,模型表面采川水 泥沙浆抹丽基本可以满足糙率l卡H似要求 、枢纽建 筑物部分采用有机 料板制作,其巾泄水闸、引 航道精确模拟,电站厂房模拟进j}J口体型,船闸 模型的闸率符合儿何卡H似 . 2.2整体物理模型验证 为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复演大然河道流态,进 行r模型水面线牢定。原型实测及模型测得枯水 流量(300 Ill /s)坝址河段水面线见图2..验证结果 表明,模型水位与原 实测基本一致。最大偏差 小于0.06 111,存较枯流鲢下.模型河道基本能够 复演坝址河段天然水流特性, 洲 一 图2坝址河段枯水水面线(O=300 il'l /s)验证 2008年8月和2008年9月分别实测lr两次洪水 老口枢纽坝址河段水面线..实测流量10 900 n /s 与模型施放流量l】800 m /s比较接近,分析原型 和模型各水 与坝址水尺之间水位差列于表l,模 型与原型各水尺与坝址水尺之间水位差偏差小于 0.1 I1],模 水面线与原型水面线符合性较好 表1 模型与实测坝址河段7K面线比对 』 水位 偏 第/Ⅲ 78.O2 77 09 0 10 ().()8 0 02 77.95 77 O5 O 30 0,04 ()O1 77.92 77 0】 0 0O 0.00 O 00 77 9l 76 70 0.()1 0.Ol ()00 77 78 76 94 O l4 0.07 0.07 77 75 76 93 ()l 7 ().()8 0 09 2.3船模设计与制作 r1航船模按重力相似准则没汁, 比尺 水_f 模 型一致为1:1O0 船闸通过船舶吨级为2X 1 000 t. 设汁代表驳船船队组合为2驳1顶, 队 度为160.0 IllX l0.8 rex2.0 m(Kx'SZ×吃水)., 』支 1 000 l闩航_Ij}}舶,』 度:为67.5…X 10.8…×2.0 m (KX宽×吃水) 昭模除满足 j 船的J 娈、线 儿 何_卡}j似外,船模与实船的排水ht也,fH'fK,【!』J A..=A 7. 昭模制作主嘤根据船舟n的线Jr,4 、桨叶【欠1、 舵叶 按儿何比咫缩 加f ,制作的技术 求依 据J¨/T 232—1998 ̄1人J河航道Lj港¨水流、 沙模 拟技术规程》执行 Jj{}卡j!制成 ,进f 操纵 半定 试验,进行r』 度效应修 ,达到航f Hf似 3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措施 老fJ枢纽引航道f1¨J I≮址指,JI航道分水建筑 物头部外一定范"爿『J、J的水域.处r河流动水tj r』【 航道静水的交 处,是 ̄]h'-Ill Jif:t…IJj河道r1…航 河段起纽带作Jfj的 域、影响0l航道…、jix 水流条 什的 素有:河道 常过流、楸组 力‘』 、}f{I=水 I1{IJ玎启方式、电站州节水戢变化、 '.Ill q J充泄水 3.1 原布置力 案引航道u门f x=水流特 I 各级通航流蜒(6 300 ll1 /s≤O≤l 3 900 Ill 3/s) 卜,枢纽来流受f 游 道影响, 流 小偏向河 道 岸(左岸), 岸一侧流速较小. 电站 游 引水渠存往同流IX:( 3), jl航道1人J 口¨ l大J也仔在强度较强 流 jl航道隔F-墒堤火 有绕流存 ,局部点横 J流速犬 0.3 m/ . Q:11 800 111 /s_r况_l卜,最_人横向流速0.8 Ill/S 在距Vl门约600 m的连接段上,受I 游弯道水流千¨ 局部地形突变的影响,部分测点横向流速>0.3 t /s. 纵向流速>2.0 Ill/S 图3枢纽敞泄电站上游回流 第l2期 程璐,等: 形弯曲河段低水头闸坝枢纽口门区通航水流暑件研究 楸 卜泄水流 现…/ f{J!I】人、 f!J!IJ小的分布, 下游 道 窄段,河道水深增_火【IJ】 ,主流也 逐渐『}t 侧向河道深泓I 过渡 置 案下枢 7lII=洪时.下泄水流受卜游 道影响,_丰流偏向 受Ff Jl航道隔墙挑流f1 tl及 岸地肜影响, 卜,jI航道【I『J I 流态复尔,仃 蚺岸 流、隔墙 挑流…流及 他次生旧流的多种作川t,水流条仆 较 (}冬{4)存Q=6 300 m ,s I 况F, 下引航 道f l『】Ix:附近,主流已川:始阳f 岸深泓 偏移, …、J J刈;f、f近断面,河道最欠流速0.85 II1/S芹什 最大通航流世Q=13 900 Ill /s I-. 下,u门区 航道Ift心线 flI!『j纵向流速达到2.5 Ill/S以f ,中心 线J 人流速达2.73 111/,'4,连接段f 遍超过 2.0 t l/s,船舶L行进I1 较为I小l 图4电站满发 引航遭口门区回流 从流怠L行,s形弯Iflt河段造成横向环流,水 流 L, ̄ ,,rt仆ciltt 运动,流念不能够技ff、f州謦,会产q|岸 坡顶冲现象,弯lm河段II,水流顶冲点常m现在弯 顶Jj订J儿i f!J!IJ .随着流量的增人,顺『I}l点的位置下 移, 『f、f。t流线阳河道『f1『¨J移动 ,jl航道通常布置于河道的・侧.L、卜游引 航道轴线 河槽手流办 仃 一定交角.冈水流 流 j航线不一致造成水流的分流、扩散和旋涡 等/f 良流念, 引航道I I f jJ x=及连接段产生斜向 水流f¨…流河道的主流 j航道轴线央角越大, 斜 流作¨{越} ;红引航道隔流建筑物的术端. ff【卜 {Il『道运动的水流 j,』l航道内卡H对静止的水 流流速不卜jj、仃 压力梯度,导致两种水流之 卡}j埘运动,发 水流扩敞脱象,进 产 L旋转翮 滚的 流I l{{1河段的 维螺旋流‘j【l¨i 附 近功II净水结合部化的水流棚 作川,水流的流速 场和 J场邢发 叫 变化,水流流动‘t 脱…高 度I均 4寺一¨ , H』、】I …现复杂fi,J I一 I fj} IK f呵 道水流流述越大.口 的川流强J曼和I …也 越人 …_I:琶【_j楸纽为低水头闸坝型纳构,泄水闸 泄流仃 大泄越、离淹没度、低F 数lF淌能效率 较低等『hj题.当枢纽下1『f{=I流量较大时,×lf卜游0I 航道I 1门【父产q0・定的冲击作』}J,_『Jl1刷1 I¨I 斜 向流的强度此外.下游引航道末端过水断 发 生突扩.也』JllI,i J 口¨I 的斜向流 3.2 流措施及效 船舶进人J 游口门区手要受横向水流的作川 日 ,改藩横向水流的措施仃:导航J赴堤 j堤 身Jt: ̄L;门 外一定距离设 丁坝(或潜r坝); 存导航堤 方力lI没一定数谜的潜 : 部地形 挖或} 坡【II】填等 3.2.1底 I5 jFfL 分水『jf 墙 为r改辫 jI航道隔墙堤头存 绕流搜,¨j部 横 流速巡 的情况(I_簪1 5),将 rjl航道 端 底邴外孔,从Lj¨ 流引部分流最进入 』I航道 内,然 通过隔墙底部fII水孔从引航道lJ、】沿 向外排…,以减弱堤 绕流的影响, lf、J埘堤 头附近f 坡进仃川填,以乎卅砸水流边 ,降低 横向流速 图5引航道隔墙堤头流态 I ・jl航道 墙外扩段歼孑L后.L¨J附近的流 态IJI】{Il;-改 ,水流流态较为平顺(罔6),堤头绕 流明姓减弱,靠近隔墙一侧进入fjl航道的流速增 大,引航道内存 刚流,但强瞍较 ,能够达到 通航水流条件标准, 畦 导堤 图7 I- ̄JI航道分水隔墙开子L方案(单位:m) 3.2.2 没置潜丁坝并结合地形开挖及岸坡刚填 1.:i7I航道在距口门约600 1"11附近的连接段上. 受弯道水流和局部地形的双重作用,横向水流『F_1=j 圈6隔墙开孔后口门区流态 部达0.6 m/s,纵向水流局部达2.86 In/s,对船舶 操纵仃不利影响。为了局部改善水流条件,试验尝 试r IUl岸设置顶高程为68.5 in的潜坝,似受到河 铸影响,弯道水流偏向凹岸一侧的现象存较短的距 离l大J人为改变较为困难,单纯布置1个潜坝埘改藩 研究对比不删开子L向积和引流流蜒的整流效 果,结果表叫:fnJ果£j1人引航道的流艟太小.【J{lJ 不能起yiJ改善流态的作HJ: 果_』F孔 积过人. 管堤头绕流现象减弱明 ,但是靠近隔墒一侧 进入引航道的流速增火,在 作川下会导致引 通航水流条件的作用有限。冈此,考虑到平 线、消除局部地形突变所引起的水流条件的突变等 航道内的同f,ILt ̄度,Jf,l hH 通过模 试验.确定分水 隔墙Jf:孔离程为68.5~70.5 111,开孔宽度为8 m 开孑L布 方案 I冬1 7 l 豢,埘局部地形进行开挖,并对岸侧突m矶点f F游 部进行回填。整流方案布置见 8 图8引航道口门区整流方案布置 陔整流方案试验结果 ,连接段水流条件 2.7 IIIIS以下,横向流速往0.45 t 1/s以下 、 3.2.3凸毕岸线调整 改善明 ,较好地消除_r连接段上岸边…流 』七 【}】,局部地形开挖结合岸坡同填对消除连接段 岸边回流作用较明 陔方案 O=8 690 /s r I 游通航水流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后.模型 试验针对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连接段仔在的 利 流念,ti1定相应的整流改善措施. …_F受下游弯道水流影响.凸岸存存较强的 蚺岸…流。回流 缩_r过流断面,增大r航线l 况下,连接段水流纵向流速 小 2.3 nl/ 以卜. 横向流速仪个刖点火于0.3 lll/s,似小于0.35 nils: 存Q=l3 900 111 /s r 况下,连接段水流纵向流速 第12期 程璐,等:S形弯曲河段低水头闸坝枢纽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纵向流速,且横向流速也较大,因此考虑调整下 游凸岸岸线,减少贴岸回流区的开挖,以减弱贴 岸回流的强度及对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影响。 凸岸岸线调整方案见图8。试验结果显示,下 游凸岸岸线调整以后,贴岸回流得到了削弱,但 引航道分水隔墙挑流作用引起的口门区回流仍然 存在,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形式的整流措施。 3.2.4导流墩 针对口门区存在下引航道隔墙引起的挑流回 流且回流范围较大问题,整流方案在下游凸岸岸 线调整的基础上,在引航道导流堤堤头口门区的 动静水交界面设置导流墩,可以削弱斜向水流的 作用.减小斜向水流的夹角和横向流速分量,同 时由于导流墩的作用还在于可以将大的回流分解 为若干个小的回流。缩小回流的范围、减小回流 的流速、缩短流速见前面位置恢复距离等。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导流墩的外扩 角度及导流墩中心距离、导流墩的墩头形式、导 流墩个数等,确定整流方案为:将原方案中的连 续导墙改为10个导流墩;选取的导流墩形式为: 轴线外扩角度8。,导流墩与中心线交角20。,导流 墩中心距15 m,同时对导流墩上部进行封堵,形 成潜孔,开孔高度15 m。在导流墩末端布置25 m 外扩隔墙,与航道中心线交角为30。。整流方案总 平面布置见图8,导流墩具体尺寸及结构布置见 图9。 航道‘}1.C 线 b 工面 I 图9下游引航道导流墩布置(单位:m) 该方案各级通航流量下,下游口f-j区及连接 段流态较好,隔墙引起的挑流、回流等不利流态 基本消除。在Q=8 690 m。/s工况下,口门区横向 及纵向流速均能够满足通航要求,最大通航流量 下(Q=13 900 m /s),口门区纵横向流速能够满足 要求.连接段纵向流速在2.5 m/s以下,横向流速 在0.45 m/s以下。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导流墩的引流作用,沿 程引入部分水流可以有效削弱口门区回流强度, 甚至消除口门区附近的回流.但如果引入流量过 大.则将导致了口门区纵向流速超标。 4自航船模验证试验 4.1上游引航道口门区 整流措施及枢纽总体布置方案确定以后,进 行了自航船模验证试验。 上游最低通航水位下,船队右舵20。可以安全 上行通过弯道,最大漂角约一10。,平均漂角约一6。, 船队在距离口门500 m以后,船舶受弯道水流影响 较大,在船队上行进入弯道前最大漂角一8.0。~8。, 船舶可以安全上行。船队下行时,在弯道段下行 船舶最大漂角约12o,最小漂角8o,舵角达到 了20。,在连接段及口门区,船舶(队)各项操作 指标能够满足要求。 在最大通航流量13 900 m /s下,船舶出口门 区后,由于纵向流速逐渐增大,对岸航速降低, 在口门上游500~1 200 m范围内,航道流速达到 了2.5 m/s,船舶上行较困难。在此区间内上行船 舶宜靠近河心行驶,以避开弯道凹岸下游的大流 速区;船舶上行进入弯道前,宜基本保持航向。 沿规划航线左侧航行,通过弯道下连接段后。操 左舵20。上行通过弯道后回舵调正航向。下行船队 在弯道段为克服受弯道水流避免漂向河道左岸。 需提前操舵,选择河道主流区以右舵2O。下行通过 弯道。在出弯道后以应适时操左舵以避免河道局 部地形变化引起的横向水流的影响。下行通过弯 道段时,船舶漂角达到22。,出弯道后,漂角逐渐 减小至10。以下,距口门1.2 km范围内,漂角不 大于8。,船队通过弯道需谨慎操作。 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级通航流量下.进出闸 船舶可以顺利通过上引航道口门区,在距口门 700 m范围内,各项指标均可满足要求。 ・112・ 水运工程 2016生 4.2下引航道口门区 足船舶通航要求,整流措施切实可行,整流方案 下的自航船模试验也验证了这一结果 3)采用1:100的枢纽整体水力学物理模型试 验和遥控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典型s 不同通航流量下,设计船队均能顺利进出下 游引航道及口门区.口门区的各项航模操控指标 均满足规范要求,船模可以通过连接段顺利进出 口门区,下游布置方案可以满足实际船舶航行的 形弯曲河段中枢纽通航建筑物El门区水流特征. 重点研究枢纽口门区和连接段的通航水流条件和 船模航行条件等,提出有效的改善水流条件的综 合整流措施,为其他弯曲河段中低水头闸坝枢纽 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借鉴 要求。但是,下游航道连接段处于枢纽下游弯道 上的主流区,上行船舶进闸时,宜在规划航线靠 岸一侧行驶。 5结论 1)老口枢纽位于S形弯曲河段上,原设计方 案下枢纽来流受上游弯道影响,主流基本偏向河 道凹岸(左岸),在上下游引航道及口门区都存在 参考文献: 【1】 须清华.通航建筑物应用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 水电出版社,1994. [2] 毛昶熙,周名德,柴恭纯.闸坝工程水力学与设计管 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3】 陈桂馥,张晓明,王召兵.船闸导航建筑物透空形式对 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J】.水运工程,2004(9):56—58. 回流、挑流.及隔墙堤头的绕流等不利流态,局 部点横向流速及纵向流速较大,航行船舶(队)进 出船闸时发生横漂和扭转,严重时会出现失控, 船舶通行困难。同时,枢纽本身为低水头闸坝型 【4】 韩昌海,王傅文.飞来峡水利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通 航条件改善途径探讨[J].水运工程,1996(12):26—29. [5】 赵建钧,宣国祥,程璐.广西郁江老口枢纽工程水工模 型试验研究——整体模型试验研究报告【R】.南京:南 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0. 结构,枢纽布置和闸下消能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2)针对枢纽上下游航道存在的水力学问题, 通过采用局部地形开挖、岸坡回填、增设潜丁坝, 以及调整凸岸岸线、修改上下引航道隔墙形式等 整流措施。较好地改善了枢纽的通航水流条件, 减弱及消除了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存在 的不利流态,各级通航流量下纵横向流速能够满 [6] 胡亚安,宣国祥,赵建钧.青田枢纽水工整体模型试验 研究报告[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3. (本文编辑郭雪珍) 辨 辨 (上接第100页) 参考文献: [1】 张绪进,武宁,周家俞.郁江贵港枢纽二线船闸上引航 院,2013. [4】 杨宇,韩昌海,李艳富.广西南宁市邕宁水利枢纽工程 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研究….中国科技信息, 2013f 31:109—110. 牛湾坝址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报告[R].南京:水利部交 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2 [5] J.rJ 305--2001船闸总体设计规范【S]. 【6】 李焱,郑宝友,卢文蕾,等.引航道与河流主航道的夹角 对通航条件影响试验fJ].水道港El,2009(1):42—45. 【2】 郝品正,李伯海,李一兵.大源渡枢纽通航建筑物优化 布置及通航条件试验研究【JJ.水运工程,2000(10): 29—33. [3] 余之光.弯曲河道枢纽布置及通航水流条件研究[D].南 京: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 (本文编辑郭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