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德育目标内容一致性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7卷第1期 2009年3月 职教与经济研究 Vocational Educafi0n and Economic Research Vo1.7 No.1 Mar.,2009 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德育目标内容一致性研究 叶穗冰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泰勒和多尔的课程原理因为缺乏整体性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 出发,应"3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体系。学校与社会的信息通报与反馈体系、舆论导向体系,家庭与社会的信息交 -流传播体系、行为示范引导体系。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出发,应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 商体系,学校与社会的公共道德测评体系、社会行为监督和纠错惩处体系,家庭与社会的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融合体系。 关键词:和谐;德育;目标;内容;一致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0033—04 The Consistence of Goal and Contents of HarmoniOns are Consistent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Families and Society YE Sui-bing (Guangdong Vocational CoHege of Judicial Police,Guangzhou,Guang dong,510520) Abstract:The principles of courses of rvler,R.W.and William E.Doil,Jr.don t fit in with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society for lack of wholeness.The goal of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families and society is consistent。SO we should build the system of two-way inter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We should build the system of information circulating and back-tracking、me system of public opinion guiding between schools and society,the system of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nd spreading,the system of conduct demons ̄ation and guidance between families and society.The conten ̄of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families and society are consistent.So we should build the consensus system of comm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the system of public morality evaluation,the system of socil conductas supervis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and punishment between schools and society. and the system of the fusion of family virtue and public morality between families and society. Key words:harmonious;moral education;goal;contents;consistent 自从二十世纪中美国的泰勒发表了八年研究成果 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来,泰勒原理一直被现代 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课程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 课程理论作为主导范式。泰勒在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 影响。但是,泰勒原理有个致命的硬伤——封闭性:在 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学校应 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虽然会受到评价结果的影响,但 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学目标;这些经 收稿日期:2008—10-21 一方面课程目标不是评价的对象,因而不在评价之列; 基金项目:中国伦理协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HXDY一08-040)。 作者简介:叶穗冰t1971一 ),女,广州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职教与经济研究 总第2l期 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确定于教育目标的框架内,具有实 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 际的权威性与相对独立性,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有限。 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 另外,泰勒模式的封闭性还表现在其整个过程是一个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里所提到的“公 自我封闭的过程,来自外界的对课程目标的评价被完 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显然已不再局限于学 全忽视了。这样,学校课程就成为一个来料加工式的、 校德育,而是把学生德育放在了社会大系统中,使其成 封闭的生产流水线。多尔针对泰勒模式的弊端,提出了 为在和谐社会系统下运行的一个和谐子系统。 新课程原理,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肃性Ill。但 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理事长詹万生教授认 是,多尔提出的新课程原理仅仅从学生角度倡导理论 为,和谐德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 与实践相结合,并没有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二 十一世纪是个社会交往频繁、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理 论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 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即亚里 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同时,系统中各要 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且每个要素都处于一定的位 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了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德育无疑也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表现为一个开 放的、连续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即纵向)上的连续性, 即德育过程贯穿每个个体生命的始终,从个体出生直 至死亡为止,一直接受着德育的整个过程;而且有空间 (即横向)上的连续性,即个体的德育过程不仅限于专 门区域性的教育(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在个 体的生命活动中,家庭、社会不同的活动区域都存在着 德育过程。 和谐德育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把和谐社会具体化为“建 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做了 明确的规定,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 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 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 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 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 发展需要相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 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翻。这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对和谐德育下的定义。 学者王德勋认为,和谐德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 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善于 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囹。这是从“和谐”的 含义出发对和谐德育下的定义。 学者魏续臻等进一步指出,和谐德育至少还具有 另外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要实现全面协调和谐,消除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制约因素甚至反作用力,努力形成德育的合力,增强德 育的效力;其二,是指对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形成的结 构模式要实现协调和谐,这种结构模式既有利于学生 良好品德的形成,又能最终形成全面而协调发展的完 善人格,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41。这是从实 践工作的角度对和谐德育的概括和提炼。 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 德育目标是对一定的德育活动所要培养学生的思 想品德所作的规定。和谐德育的总目标,实际上72年前 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 年纪念会”上发表的《论教育》一文已作了很好的概括: “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 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教 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 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 值(指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 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 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 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阎 在德育总目标的指引下,目前国内对德育分层次 目标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其中一些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些学者着眼于德育的阶段性目标。学者李贵认 总第21期 叶穗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德育目标内容一致性研究 35 为,要注重提升人格所需的德育微观目标的确定。所谓 我们先来看看学校与家庭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的 学校德育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  德育微观目标是指德育的某一阶段、某一过程或某~方 问题。面的具体目标,其功能在于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并形成良好的 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其特征是科学、具体、适当。同 社会,这 以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针对 生活态度。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的现状,提倡在全社会建立基本的 也给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结合社会需要为 底线伦理。他指出,底线伦理是指在现代社会中要作 每一个学生找到成长的最佳模式,而不是将所有的学 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社会义 务17]。笔者也对底线伦理作了一些研究,提出底线伦理 的构建可以采取“内生式”的方式,即不是由每个人在 主观上都以自己为尺度并推广到其他人,而是由客观 上人们共同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关系结构、特定的活动 方式及其条件等本身,向内、向下提出一定秩序或规 则性的要求181。 另一些学者把德育目标细分成不同的层次。学者 冯文全认为,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一 是共产主义德育目标——理想的、最为先进的目标;二 是社会主义德育目标——现实的、全民的、通过一定努 力就能实现的德育目标;三是人类社会德育目标—— 基本的、互利的、起码的人之为人的德育目标191。 在国外对德育目标的研究中,比较新的理论是美 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做出的,她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 划分为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及相应教育模式:“后象征 文化”(postgurativeculture)与教育、“互象征文化” (coUgurativeculture)与教育、“前象征文化” (prefigurativeculture)与教育,而现代人正深刻地处于第 二、三种文化和教育情境中【lOl。 包括笔者在内的上述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德 育的具体目标作了探讨,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对和谐德 育视域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的探讨。 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谆谆教导学 生“八荣八耻”,另一方面学校把临街的铺面出租,销售 假冒伪劣商品的摊贩挤满学校的四周;一方面教师在 课堂上强调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父母带头违反交通规 则,并时时教育孩子见到坏人坏事要明哲保身;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讲述雷锋的故事,另一方面星罗棋布的 网吧召唤着未成年人,各种凶杀暴力镜头充斥电视画 面。德育工作者们惊呼,青少年的德育已经成了“孤 岛”,教师则成了孤芳自赏的鲁滨逊。如果不树立学校、 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德育观,德育工作就会 堕入“5+2=0”的可悲境况,即5天的学校教育会被2 天的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抵消。这是摆在德育工作 者面前的一道世界难题。 生都引向成名成家;同时,学校还要努力追求每一个学 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成长的自 由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学校德育的特点是封闭性、系 统性、理论性和指导性。 与学校德育不同,家庭教德育是一切德育的基 础,占据了孩子主要的课余时间。家庭德育功能是培 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培养孩子善良的品德 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意志。有学者研究认为,子女 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 相关(p<O.001)【l1】。家庭德育的特点是封闭性、启蒙性、 持续性、针对性、身教性和亲和性。 学校与家庭和谐德育目标的一致性,表现在学校 与家庭对孩子应有共同一致的德育要求,不能一人一 把号,各吹各的调。学校与家庭德育目标不一致不仅会 分散德育力量,还会互相抵消,使孩子无所适从。具体 而言,就是建立学校与家庭和谐德育的双向交流与沟 通体系:学校要以文化的(主要是利用家校通网络、墙 报宣传栏进行舆论引导,营造和谐德育的文化氛围)、 经济的(开办家长学校,采取集中讲授、观看录像、讨论 交流、现身说法、调查问卷、参教评教、咨询解答等形式 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知识技能培训)、法律的(以法令 的形式规定家长的德育职责和青少年发展规范)、行政 的(成立家长委员会,制定家庭德育条例、规则、要求, 评选模范家庭)等各种手段,来规范家庭德育活动。班 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要主动地、及时地把学校本阶段的 德育目标、孩子在校表现与家长沟通。家长也应主动向 教师反映孩子课余生活情况、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 孩子进行品德培养,并时时对孩子的道德表现进行检 查,将检查的结果反馈给学校,以配合学校的德育工 作。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营造孩子 健康成长的和谐德育空间,使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德育 互相融合、互相补充、形成合力。 我们接着看看学校与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的 问题。 社会德育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培 养个体高尚的人格,又发展自立性、竞争性、合作性人 职教与经济研究 格,以起到社会文化的传承、社会规范的养成和社会环 境的调和等多种重要功能。与学校、家庭德育的封闭性 不同,社会德育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同时还具有时 总第2l期 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 德育内容是指借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道德 素质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 国内学者对德育内容有不同的概括。 代性、潜隐性、多元性和矛盾性。 学校与社会德育目标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 一方面,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基 德育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包含两大要素:政 础,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而不断进步,不同的社会有不 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在建国初期又增加了以社会主义 在20世纪70 同的道德规范,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 和共产主义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原因,道德及其教育也往往存在着多种差异;另一方面,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不是抽象的演绎过程,只有在 社会中不断体验善与恶、理智与情感、自律与他律、权利 与义务的激烈冲突,人的道德观念才能不断地发展、成 熟、完善。美国哲学家杜威说:“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 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㈣。后现代主义者马丁 也指出:“教育目标应从社会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问题、 社会隋景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在于求得一种内部平和, 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131 学校与社会和谐德育目标的一致性,表现在学校 应建立与社会的信息通报与反馈体系,即学校把社会 力量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从辖区派出所、交警大队和驻 军部队等地聘请法制副校长,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信息 沟通;社会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舆论导向体系, 精心组织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宣传,加强和改进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认真把握重大突发事件 的新闻报道,掌控好对各类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 管理,使人们在日常交往、旅游出行和网上信息传播等 方面处处文明有礼,同时要加强综合治理,把校园周边 环境的综合整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 学校内部德育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我们再来看看家庭与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的 问题。 家庭与社会应建立信息交流传播体系和行为示范 引导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家庭应关注社会舆论导向;社 会应关注对家庭的指引和规范,在全社会树立“德育为 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德育示范基地评 选工作、文明礼仪示范区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发挥示范 基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营造德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德育工作内在的复杂性以及德育组成部分之间的 不可分割性,决定了社会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德育观。这 种全方位的德育观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充分考 虑到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影响因素内部和它们之间的 整合情况,使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劲往 一处使,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年代末到80年代,在邓小平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指 导下,德育内容又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 基础上,纳入了法纪教育这一保障性的内容;20世纪 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 高,在加强前面四项教育的基础上,心理教育作为前提 性内容,纳入到德育内容体系当中[141。 目前,德育内容体系已由原来的“五要素”说(政治 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发展 为“六要素”说(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 育、心理教育、和谐教育)[151。 德育的新生内容还包括国际理解教育、科技伦理 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坷。 国外对德育内容的概括也是异彩纷呈。美国认知 发展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柯尔伯格主张建立普遍的道 德价值;英国道德符号理论的代表威尔逊从古希腊文 字中选出一些单词的缩写形式作为符号,分别代表复 合的道德概念之下的具体道德含义;美国完善人格道 德教育理论的代表里考纳把尊重和责任作为学校普遍 的公共道德核心旧。 以上研究对德育内容的概括比较全面,但由于把 德育内容分解成了一些要素,缺乏对学校、家庭、社会 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的整体研究。笔者为此在广东司 法警官职业学院作了一系列社会调查,以期对学校、家 庭、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的问题做出有益探索。 首先是学校与家庭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的问题。 笔者对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06级普高劳动教养 专业1班45名学生作了一次社会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2份。调查显示:近38.10%的家庭认为子女“进了大学 就是成才了”;57.14%以上的家长认为子女的专业技能 是最主要的;近45.24%的家长认为子女成才是学校的 事情;83.33%的家长没有主动与子女交流谈心;近 64.29%的家庭没有主动与学校联系过;59.52%以上的 家长没有去过学校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这说明 家庭与学校普遍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在教育思想和 教育方式上没有和学校统一起来,多数家长没有形成 总第2l期 正确的子女成才观。 叶穗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德育目标内容一致性研究 37 充,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德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社会是学校德育的取之不 使封闭的学校德育走向开放。学校、家庭、社 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 尽的源泉,的人。”“雩 实现学校与家庭和谐德育内容的一致性,就 会三者在和谐德育过程中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应该 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 要建立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体系,即定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的家校沟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德育学分 位的德育组织网络,做到目标一致,相互沟通,纵向衔 制”,制定《学生操行评定管理办法》,由教师和家长共 接,横向贯通,相互联动,形成合力,打一场持久的德育 同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评分,使“德育学分制”成为学生 管理和日常评价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共同评分来使学 校和家庭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其次是学校与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的问题。 笔者对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调查显示:59.52%以 上的学生认为国家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是从电视等媒体上了解到的;54.76%以上的学生认为 看到的不良行为主要来自于社会,影视、书刊、网络以 及社会成员在公众场所的不良行为是学生接触不良 行为的主渠道,在这些因素中,网络正成为影响学生 德育的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28.57%以上的学生认为 看到的不良行为主要来自于学校;66.67%以上的学生 课余时间最想去的地方是网吧,约30.95%的学生最想 去的地方是图书馆,约16.67%的学生最想去的地方是 歌舞厅。这一调查表明,社会对学生德育的不良影响 占主要地位。要实现学校与社会和谐德育内容的一致 性,应该建立社会公共道德测评体系、社会行为监督 和纠错惩处体系,使学生小至违反交通规则、大至打 架伤人等不道德行为都能得到社会的监督和惩处,并 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使学生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付出 代价,从而促使学生注重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逐 渐成长为有道德的人。 最后是家庭与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的问题。 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 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 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对子女的道 德培养,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实现家庭与社会 和谐德育内容的一致性,就要建立家庭美德与社会公 德融合体系,家庭注重社会公德,社会宣扬家庭美德, 并对美德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观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 作用。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方向性、目的 性,以及在施教过程中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恒常性 是其它任何渠道无法比拟的;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补 “攻坚战”。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优化和谐的大德 育观,也是和谐德育的发展方向所在。 (责任编辑:刘康民) 参考文献 f11詹黎.从泰勒走向多尔——论自组织理论下的课程范 式转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54—55. 【2】詹万生.和谐德育论【N】.光明日报,2006—03—22. 【3】王德勋.关于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o05(11). 【4】魏续臻,李邢西,余茜.努力构建高校和谐德育体系【J】.北 京教育(高教版),2006(1),27—29. 【5】黄李琴.德育与和谐教育【J】.理论界,2005,(74). 【6】李责.高校德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J】.学术探 索,2003(5). 【714q, ̄宏.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M】.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8,416. 【8】叶穗冰.高职院校底线伦理教育的构建【J].中国国情国力, 20o8(7),24. [9]冯文全.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J】.教育研究,2006(12),15. 【l o】李兵帅.学校德育的困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6(4). 【11】温忠麟,骆风.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因素对孩子品德影响 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21黄李琴.德育与和谐教育【J】.理论界,2005,(75). 【l3】肖鸿雁.和谐社会中高校德育的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 究,2008,(1):48_49. 【14】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 育,2005(1). f151董淑平.盛鹏飞.和谐教育: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新 要素[J】.煤炭高等教育,2007(1). 【16冯文全.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J】.教育研究,2006(12). 【17】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概论【J】.比较教育研究, 1994(5). 【181艾楚君.甘均良.构建新的学校、社会与家庭和谐互动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