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冯玉玲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09期
一篇成功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视听享受和思想启迪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会让人常读常新,这就是名篇力作的魅力所在。如何挖掘作品的深刻意蕴,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找到阅读的钥匙,从而达到学一篇,得一法,读一类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探讨的教学方法。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铃兰花》一文,是南斯拉夫现实主义流派作家普·沃兰茨的代表作,文章构思精巧,言简意赅,意蕴深厚。因此,可以本文教学为契机,带领学生对文章主旨做一番探究。笔者认为,本文主旨的探究可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教学初探: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感受孩子对母亲的深情挚爱
铃兰花是南斯拉夫的国花,株形小巧,花香怡人,花状如钟,象征着纯洁和幸福。作者以此为题材,可谓用意良深。
散文以小男孩的第一人称口吻展开叙述,便于抒写孩子天真烂漫的心灵。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写了“我”家地头一块黑黢黢的洼地,作者给了它一个称谓——“地狱”。可见这个地方造成一个小孩子巨大的心理排斥。除了必要的环境描写之外,还有一些表示心理的词语不断出现——“神秘”、“阴阴森森”、“阴森可怖”。这充分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恐惧,也为后文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铺垫。
一个星期六的黄昏,母亲说了一句:“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母亲这句深深的叹息一直回响在“我”的心里。为了母亲,孩子决定去“地狱”中采摘可能还有的铃兰花。由怯懦逐渐变得坚强,这是基于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早早地起床。作者详细描述了这种情感变化历程:身负重大使命的孩子,他眼中的景色也换了一个样子,充满了另一种味道。春日的早晨“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四周的山、树绚烂而美丽,“远方的晨雾缓缓移动,仿佛大自然背负着沉沉的重担”。
“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驱使着“我”向地狱走去,小男孩“怀着一种兴奋而难过的心情”,压抑着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很快的速度摘来了大把的铃兰花,一口气跑回了家,他要把它献给自己亲爱的母亲。此时,文中出现了晨曦中母亲的形象——“母亲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漂亮极了,犹如下凡的天仙。”这是一个孩子眼中的母亲,用笔简单而沉重,也是一个孩子在为母亲做了一件事后充满荣誉感的思想的外现。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教学再探:置身冲突之中,让学生体悟“无情”外衣笼罩下的深沉父爱
文章共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第一部分描绘“地狱”风景和第三部分叙写“我”为母亲采摘铃兰花,就可以完成孩子爱父母的主题探究;而第二部分插入父亲逼“我”放牧的矛盾冲突,似乎就有些多余。其实,作者的构思并没有那么简单。因此,对第二部分在情节上的作用和内涵的挖掘就成为了文章主旨探究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部分写父亲逼“我”放牧。在不到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去“地狱”放牧牛群。“我只好赶着牲口,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牛群很快散去山谷底部吃草了,“我”也战战兢兢地坐了下来。慢慢地,越来越深的恐惧抓住了“我”,“我”惊慌地逃离了地狱,跑到地头对父母说“牲口不见了,所有的牲口……”父亲来到山谷,见到了牛群,识破了“我”的谎言,他“大为恼火,怒气冲冲地一把揪住我的头发,顺势往坡下一推,我便朝下滚去。”父亲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时“我哭成了个泪人儿,狼狈得很”;而且从此以后,“我”不再接近地狱。 从这一部分来看,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只是为了进一步表现一个孩子对“地狱”的恐惧吗?这一部分出现了父亲的形象,他是不是文中的一个反面形象?父亲的形象是暴躁的吗?为什么要写父亲?父亲与“我”、与铃兰花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在文中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放牧的事件更加充分地表现了“我”对“地狱”的恐惧,更从另一侧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从表面上父亲对“我”的语言、行为来看,父亲是暴躁的,但是细细读来,文中的很多处描写并不是这样的。如“他笑了笑,给‘我’打气说”,“温和地挥了挥手说”。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还是平和可亲的。那么父亲为什么要“逼”我呢?我们仍需回到主题上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男孩子,六岁之前“从未独自一人去过那里”,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勇敢起来,独自面对, 这可以说从侧面表现出父亲的爱。《铃兰花》中的爱不只局限于孩子对母亲的深爱,更突出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父亲的逼迫,还是母亲的暗示鼓励(“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他们都是在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惧。相对于孩子对母亲的爱,我们更应去体会散文中所隐藏的父母那颗殷殷关怀之心。
三、教学三探:拓展文本,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个孩子的成长,第一步就是战胜形形色色的恐惧,走向勇敢与坚强,而父母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了解孩子对某种事物的恐惧,他们想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一样,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父亲是逼“我”直接去面对,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很显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母亲则采取了鼓励的方式,希望孩子自己在内心战胜恐惧,教育方式温和婉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应特别关注细节:后文写父母“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母亲话语中的“真想”、“可惜”在刺激孩子,而父亲的“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又对孩子做了有力的提示。看来父亲与母亲事前已经做好了沟通,他们决定变换一种方式来帮助孩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环节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引导他们明白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个人观点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跳出书本,关注现实,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对于老师而言,则实现了由文本研读到适当拓展的过渡,实现了对文本的立体解读,实现了深刻挖掘文章思想内涵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学流程的设计,也为学生提供了研读文章、提高阅读效率的一把钥匙。
因此,可以说,“三”探教学,一石三鸟,好处多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