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切实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结合农村小型规模养殖场实际饲养条件,为阻断外来病原微生物进入路径、扩散路径、向外传播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为养殖场改善生物安全现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安全; 养殖场; 阻断路径; 防护措施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自2018 年 8 月非洲猪瘟在国内爆发以来,国内养殖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风险,新形势下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阻断外来病原微生物进入路径 1.1 养殖场规划设计
选址符合适用法规,围栏和隔离带可以有效地将养殖场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并降低病原微生物进入养殖场的风险,养殖场地理位置对养殖场后期开展养殖大有帮助。在养殖场规划和设计时应考虑不同的功能区域布局。不仅便于生产成本控制还能有效预防控制疾病。
1.2 加强畜禽管理
有条件的养殖场提倡自繁自养。畜禽运输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畜禽运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很容易地从一个养殖场转移到另一个养殖场。在引进畜禽过程中,隔离观察、疾病检测、免疫接种和严格消毒等措施必不可少,降低了引入畜禽传播疫情的风险。
1.3 人员控制
必须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生产区。养殖场工人和养殖场访客可能是病原微生物的携带者。尤其是销售员、抽样人员到养殖场内参观。严格落实消毒措施(如人员消毒,增加养殖场消毒频率),确保养殖场内外来人员消毒到位。
1.4 车辆和物品消毒
做好出入养殖场的车辆和物品的消毒工作,降低将病原微生物引入的风险。最好不要使用公共生产设备,做到用前彻底消毒。
2 阻断病原微生物在场内扩散路径 2.1 清除传染源 2.1.1 隔离患病动物
养殖场应及时隔离疑似感染动物及其对场内粪便或分泌物和污染区域进行彻底消毒,避免与其他敏感动物接触。。
2.1.2 处理病死动物
病死动物必须及时处理,养殖场有必要建尸体处理设施。如果病死动物没及时清理,其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气溶胶、节肢动物、鸟类、猫、狗、大鼠和其他媒介传播。一般常见处理方法包括化尸、掩埋和焚烧。
2.2 阻断传播途径 2.2.1 消毒
消毒可有效消灭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养殖场完善场内消毒制度。包括定期消毒进出口通道 突发疫情应急消毒,同时基于建立的监测模式,以保证后续消毒的效果。
2.2.2 控制媒介动物
针对节肢动物、鸟类、猫犬鼠等媒介动物,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3 保护易感动物
2.3.1 免疫程序
疫苗的接种无疑是提高畜禽抵抗力有效被获得方式 。但养殖场在进行免疫接种之前,要评估特定疾病流行特点。流行病史、防控措施和监管要求,必要时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产生免疫力后养殖场需要不定期开展抗体监测。
2.3.2 规范用药
药物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有提高畜禽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作用。养殖场不能长期重复使用单一消毒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最好在动物生病后进行药敏试验。挑选一些常规有效的药物进行交替使用。
3 阻断向场外传播路径
3.1 粪污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养殖场污物(粪尿)如果不进行无害处理,就会威胁到周边地区的生物安全。养殖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常见以堆肥发酵、异位发酵、有机肥加工以及饲养昆虫处理。处理后可作为燃料、有机肥、饲料等重复利用。主要以阴断或降低场内污染物或病原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
3.2 病(死)动物处理
养殖场对病(死)动物的处理需要按照《大型畜禽和畜禽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处理病(死)畜.“家禽养殖中的污染物” 。
生物安全现在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广大畜牧业从业人员重视养殖场生物安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养殖场生物安全环境,方能降低养殖风险,提高饲养成活率。
3.3 合理择址并科学布局
养殖场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的要求。必须根据您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长期规划相结合,确定场地大小和施工布局。满足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但必须距离主要运输道路至少500米。选择有助于防止疫病传播的位置。偏远地区优先并
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增加围墙或种植生物围栏。养殖场通常要具备管理区、加工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隔离区治疗区,各区域严格分开。保持有效距离以防止传播,区域之间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和隔离通道。
3.4 制定制度并严格执行 3.4.1 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
消毒方法、消毒剂、消毒频率因现场而异。消毒方式有两种:定期消毒和临时消毒。具体根据消毒对象确定采取不同但有效的消毒方法。
3.5 采取配套管理措施
3.5.1 鼓励养殖场开展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若确需从外引进种畜禽,应选择具备供种资格条件的养殖场或无特定疫病区域引进。并通过当地政府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经隔离观察期后无症状再进场。
3.5.2 场内设立隔离屏障
做好其它野生生物防护隔离,以防止鸟类、老鼠、猫和狗等动物侵入院子。同时必须对蚊子、螨虫和其他昆虫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室外环境的安全。
3.5.3 加强饲养管理
通过提供均衡营养全面的饲料,建立科学的饲养模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畜禽机体免疫水平,有效提高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3.5.4 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养殖场周边种植绿色植物,建立生物围栏,能有效减少灰尘和病菌侵入。还能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汉忠,卞传花,姚树森,杜秀明. 预防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措施[J]. 养殖与饲料,2019(05):67-68.
[2]皇超英,薛永康,闫磊,刘晓曼,赵玉玺,杨德新,张震. 新形势下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2021(07):47-48.
[3]杨宏琳,刘俐君,弋英,王幼明,张毅,李印,沈朝建. 我国生猪价值链各环节生物安全水平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2020,37(06):30-34.
[4]张兴剑. “非瘟”猪场培训和生物防护安全[J]. 中国畜禽种业,2020,16(03):133.
[5]薛平,王颖. 生猪养殖场对非洲猪瘟常见生物防护措施[J]. 中国畜禽种业,2020,16(11):131-132.
[6]傅巍峰,袁颖烁,王生雷,王伟波. 水貂养殖场之生物安全防护措施[J]. 山东畜牧兽医,2014,35(01):52-53.
[7]刘阳利. 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