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红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
刘红[1]
[内容提要] 文章以三篇中国传统音乐专题论文为案例,将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作实况节录,就论文写作中实际遭遇的诸如文献阅读与理解、观点提炼与思路扩展、背景知识与学用结合等相关问题,以及论文教学指导于学术理论层面之方法、策略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论文指导/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5)04-0017-6
[1] :刘红(1961~),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音乐学论文写作,中国传统音乐专题是主(重)要选项之一。随着包括民间音乐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日渐衰微,指导学生完成这一选项的论文写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从实际教学活动中体会到,一方面,进行中国传统音乐专题论文写作,要坚定、坚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实地观察或体验,哪怕是限定于一学期完成的学期论文,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接触社会、接触民间、接触实际而获得感知、体认。另一方面,在学生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观察体验的情况下,要善用来源广泛的多媒体资源及文献材料,结合学生既有文化背景知识,于“死读书”(认真扎实且广泛阅读)中,让认知对象(传统音乐现象)“活起来”,如此而达到此项论文写作较为理想的效果。
限于篇幅,本文以节录笔者指导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学生完成的三篇中国传统音乐专题论文写作之教学过程为案例,就相关问题与大家讨论、分享。
所选案例之例一、例二,为三年级、四年级两位同学的学期论文,例三,是一位五年级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
案例类型分为两种:
案例类型Ⅰ:发挥学生既有认知能力,对传统音乐现象做有的放矢的学习、理解、分析与研究(案例一、案例二)。
训练思路:抓住学生的朴素感知,激活其储存的背景知识并运用于实际写作之中,让相关知识具体化,让研究对象生动起来。
案例类别Ⅱ:多元学科理念于中国传统音乐专题论文写作之实践(案例三)。
训练思路:适当开阔学术视野,走出“纯音乐”单一思维状态,行可控范围内跨界探讨,密切关注新近学科理论及技术方法。
理想状态:让学生的思想象风筝,骏马:飞得高,跑得快。但不能是断线风筝;脱缰野马。
案例一
这是N 同学于其三年级上学期写作的一篇论文。写作这篇文章之前,该生从未接触过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研习,出于对世人皆知的《东方红》来源于一首陕北民歌的好奇,该生饶有兴致地完成了这篇文章。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实际状况,笔者在指导思想及教学内容上,依据课时安排(18 周),作出如下部署:
基础铺垫
在最初背景知识理解及思想状态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对涉及选题的如下问题加以思考:
民歌的概念;自我概念中的民歌;自我感知经验中的民歌。
切入的角度和途径
两个“准备”:音乐准备;文化准备。“音乐”准备——音乐的概念;民歌如何作为“音乐”现象出现在自我的“音乐”概念和世界(初听民间歌手演唱的感受)?“文化”准备——民歌概念再辨识;民歌是否仍单纯地作为“音乐”出现在自我认知范围;自己给民歌一个概念(参考卞赵如兰等有关个体认知民歌以及民歌概念的相关见解);对之前“民歌”课上学习过的诸如民歌体裁、形式、功能、审美等再认识:民歌是怎样产生的?是“唱”出来的?如果是,民歌是谁唱的?怎么唱的?在哪儿唱的?唱给谁听的?
基本思路及文章框架
从《蓝咯莹莹天飘来一个大大云》到《东方红》:个人体验过程及引申思考。
缘由梳理:
1《. 蓝咯莹莹天飘来一个大大云》:“三哥哥”与“四妹子”的“小爱”;
2《. 骑白马》:舍小情顾大局,“四妹子”支持“三哥哥”闹革命的“大爱”;
3.李有源唱出《东方红》:一个农民歌手代表着的民众对革命领袖“朴素自然的爱”;
4.定格《东方红》: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专属“形象音乐”;
5.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历史性延伸;
6.卫星升空播放编钟版《东方红》:空间性延伸;
7.国家重大节日、庆典必定唱(奏)曲目《东方红》:普众性延伸。
聆听感受:
1. 听王向荣等民间歌手演唱《蓝咯莹莹天飘来一个大大云》《骑白马》《东方红》等,惯用“西方耳朵”听音乐的自我对此有何个体感受;
2.受过系统、专业音乐训练之后的自我,结合对民歌概念的理解,从民间演唱的《东方红》、混声合唱《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等聆听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引申思考:
1.民歌的定义(参考《新格鲁夫词典》等“民歌”条,适当作中外比较);
2.自我概念中的民歌、自我感知经验中的民歌、自我理解的民歌特征和概念;
3《. 东方红》为什么选择《骑白马》的曲调改编?为什么词变了,速度变了,原本的功能性就变了?混声合唱、史诗《东方红》还是当初意义上的“民歌”吗?
4.民歌流传的形式和特点。《孟姜女》、《茉莉花》、《凤阳花鼓》等“同名(宗)民歌”全国性广泛传布、传唱特征之理解与分析(参考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等论著):因何被传唱?曲调好听?内容具广泛意义?怎样传唱(亦即怎样的传唱方式)?被动传唱?主动传唱?自然而然的推广?
5“. 同名(宗)民歌”(《孟姜女》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的启示。发问:《孟姜女》们是好听的曲调之形式美被主动传唱开来?《国歌》、《东方红》因内容特殊被被动传唱?理解:情感寄托的标准性(《东方红》),情景表达的无规定性(《孟姜女》们)。因此,《孟姜女》们的传唱可以地方化而走样变形,但《东方红》、《国歌》被标准化、严肃化地定型固本。
6.属性判别。之所以为民歌,其属性为“民”,之所以为国歌,其属性为“国”。《东方红》的属性则是绝对单一、标准化:太阳只有一个;“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通过对上述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及课堂讨论,学生每周以口头或书面报告的方式提交作业(限于篇幅,在此省略),最终以《我听民歌“东方红”——一个体认传统音乐个案的过程描述》为题完成论文(全文12,000 余字)。
案例二
这是W 同学于其四年级上学期完成的一篇学期论文。文章以“胡琴”为选题,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对胡琴这一(类)乐器古往今来的源流状况作概略梳理的基础上,就其广为运用的音乐现象进行描述、理解与分析,以带观点性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作为文章的写作样式而完成。
论文指导过程大略如下:
文献阅读要求
根据文章所涉内容之需要,采取浏(概)览、泛读、精读、研读等方式,将与“胡琴”有关的已有文论“看绝”(限于能力与时间,实际结果未必完满如此,但主观上要尽不留空白的不懈努力)。通过阅读,达到如下状态:
掌握胡琴研究的基本信息和主要成果;
了解胡琴及其音乐研究的主流倾向和重要观点;
尽力而为,努力发现既有研究中有争议之处或未尽事项;
自我是否“有话要(可)说”?
初步提出问题
1.如何理解胡琴的“胡”;
2.弓弦乐器判别;
3.胡琴出世后几百年都干什么去了?
4.关于胡琴不只能盯着二胡;
5.梅兰芳置二胡于京剧中的开发与运用;
6.刘天华胡琴作品的启示:洋为中用,中可媲洋;
7.胡琴的民间生存状况:“我行我素”;
作业要求与完成状况节选(之一)
作业要求:将胡琴渊源关系梳理成文。提示:
由“胡”说到“胡琴”——说明胡琴的起始由来:
从“胡说”开始,“胡说”与“胡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胡说的原本字义、语义到引申的语义——“胡”到“胡说”再到“胡琴”。
梳理胡琴的发展脉络:
原本的胡琴后来成为了什么样的乐器?今天独称“胡琴”的胡琴怎样衍生了众多“兄弟姐妹”?
注意:胡琴由泛指胡人地区来的乐器,再由“胡琴”改作他称,如琵琶、阮等,最终只有二胡类乐器有此独称,是何原因?通过可以看到的图片认知各时期不同的“胡琴”。
众家所言的归结以及自我评述。采用三种方法进行: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背景描述(Background description);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注意:引用文献或他人观点时明确三“用”——用法、用意、用途。
学生回课作业(第一次文字报告)摘录:
由“胡说”开始
“胡说”有二说:
一说: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1]“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这时候,居住在西北的主要有匈奴、鲜卑等民族。胡人说话中原人听不懂,因此,中原人把他们的话叫“胡说”。
又说:“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胡人”主宰中原之后带来了很大的混乱。由于以前汉族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依孔子的学说作根据,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而胡人却不来这一套,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说话、办事是没有任何礼法为根据。因而,汉人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
胡、琴、胡琴
“胡”字一般解释为“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人或东西)”,用“胡”字代表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由来已久。“琴”则是一些乐器的统称。由此,“胡琴”即胡部之琴,胡人之琴,是北方与西方少数民族地区传来的弦鸣乐器。……
在古代的诗词杂文之中,虽然有很多都提及了“胡琴”这一名称,却很少描述到“胡琴”的渊源、形状、构造与演奏法。这使得初始状态的胡琴究竟是弓弦乐器还是弹拨乐器,抑或是两者皆同时存在成为了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狭义的胡琴
胡琴在宋代以前泛指胡地传入中原的民族拨弦乐器, 包括琵琶、大小忽雷、火不思等。而在唐代之前,由西域传来的弦鸣乐器多为弹弦类乐器,因此本文把汉代至南北朝之时的弹弦类乐器,定义为狭义的胡琴。……
广义的胡琴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胡琴前身被认为是“奚琴”……宋时期,奚琴改名为嵇琴……。这个乐器,不仅在民间瓦舍中得到应用,在宫廷宴乐中间,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这时期的琵琶(忽雷),应是与嵇琴(奚琴)并存的……。因此“唐宋时期的弹弦和拉弦乐器,如琵琶、忽雷;嵇琴(奚琴)”可理解为广义的胡琴。有关依据,《乐府杂录》提到“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文中的“忽雷”(加图)是一种形制上类似于琵琶的弹拨乐器,因此这里的胡琴显然指的是琵琶而非二胡。……
定义
由此看来,胡琴有以下三个定义
1.狭义的胡琴:汉代至南北朝之时的弹弦类乐器,如琵琶、忽雷等;
2. 广义的胡琴:唐宋时期的弹弦和拉弦乐器,如琵琶、忽雷,嵇琴(奚琴);
3.专指二胡以及由二胡派生出来的拉弦乐器。
……
各家争鸣
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对于“胡琴”的认识与定义,有多种观点和说辞。
……钟清明先生在他的《胡琴起源辩证》一文中,根据宋·钱易著《南部新书》的一段记载,认为唐代到北宋时期的胡琴是指忽雷,且宋代胡琴的形态结构和唐代忽雷应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说,宋代胡琴是唐代胡琴的流传。……
孙焕英认为,……应该指由奚琴发展而来的胡琴,因为“胡琴与琵琶羌笛是并列的一种具体的乐器,如果胡琴一词系统指、统称、总名的话,那么就包括了琵琶、羌笛而不必也不能再开列出琵琶羌笛了。”……
项阳综合各家之言,认为在唐代,胡琴一词应该指琵琶类的忽雷等乐器。虽然有时专指忽雷,但就其形制而言,的确是琵琶的形状,既然琵琶是从西域传来,所以以“胡琴”的称谓命名它,应该不会错。而宋代,胡琴一词的所指,应该加以分析考证。……
关于胡琴的详细流传过程,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中感叹地说“: 既为不能详其所自”。
……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胡琴的音乐属性、文化属性思考:
胡琴原本的乐器形制、文化引申出新的胡琴及其音乐文化——“胡琴”到“胡琴”以及“胡琴”与“胡琴音乐”。
衍生乐器衍生出来的特色音乐:
1.二胡与同宗乐器(四胡、京胡、坠胡、板胡、高胡等);
2.同宗乐器的音乐特性;
3.二胡与二胡音乐(专业创作、民间流传);
4.戏曲里的二胡音乐;
5.专业创作及舞台表演的二胡音乐;
6.民间的“活态”传统音乐;
7.二胡音乐的文化属性(刘天华、梅兰芳、阿炳等);
8.刘天华的尝试及其影响;
作业要求与完成状况节选(之二)
作业要求:将京胡之于京剧,四胡之于曲艺(北京琴书、京韵大鼓之类),坠胡之于“坠子”、“拉戏”,粤胡(吕文成改革之高胡)之于广东音乐等,作基本描述。
注意:广东音乐与高胡的关系主次分清楚;
查找京胡的起始由来渊源,探讨京胡与二胡的同宗关系。
方法:从京剧的皮黄腔源流开始入手,西皮的梆子伴奏;二黄的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京剧的京胡伴奏。二胡改造成为京胡,为了适应京剧伴奏乐队的需要,又在京胡的基础上创造了京二胡,而最终,京胡与京二胡的“老祖宗”二胡也被拉进了京剧伴奏乐队的编制,成为了京剧伴奏乐队中的一员。这个现象极为有趣且值得关注。
学生回课作业:先后分专题作为全文的“预制构件”完成了下列作业(限于篇幅,具体文字内容在此省略):
戏曲音乐与胡琴的关系;
高胡之于广东音乐;
京胡之于京剧;
四胡之于曲艺(北京琴书、京韵大鼓之类);
坠胡之于“坠子”;
“系列”胡(高胡、二胡、中胡、革胡、低音革胡等)之于民族管弦乐队;
二胡的专业音乐创作;
刘天华的音乐改革思想及其十首二胡音乐创作(以《光明行》作具体分析)。
将上述完成的“预制构件”作整合、“深加工”之后,文章最终以《胡琴及其胡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读书札记》为题如期完成(全文14,000 余字)。文章框架结构及主体内容如下:引言(就选题过往研究之学术史以及文章的概念和写作方法作出交代)
一、“胡”与“胡琴”
由“胡说”开始说“胡琴”;
胡琴之“胡作非为”;
“胡琴”(“胡”的琴)与“胡琴”(以二胡为典型的拉弦类乐器)。
“胡琴”到“胡琴”的演变过程;
胡人的胡乐器“胡琴”——二胡的专称“胡琴”——二胡同宗衍生的诸种“胡琴”。
二、“胡琴”之“诸”胡:“胡琴”与“胡琴音乐”衍生乐器衍生出来的特色音乐;
京胡之于京剧;
四胡之于曲艺(北京琴书、京韵大鼓之类);
坠胡之于“坠子”、“拉戏”
粤胡(高胡)之于广东音乐。
三、二胡革命——刘天华出现
从梅兰芳加二胡入京剧伴奏说起;
进入专业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病中吟》;
从《光明行》的音乐形态分析中看刘天华立志创新改革的志愿;
如何看待刘天华的成就——传统与发展:永远的话题,没有结论的辩论。
余论:二胡可以成为世界性乐器吗?
案例三
论文题目:《“镜o 花o 水月”空?不空?——林怀民及其“云门舞集”的“乐舞”释析》。这是L 同学完成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为期一年。作为毕业论文,无论篇幅还是学术要求,都要比学期论文高。显然,单一地从“音乐”的角度看待这一选题,这是一项“不应该”或者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选题涉及面广,与音乐关系疏远是这篇文章遭遇的困境。于是,多元学科理念的渗入及跨界探讨研究,成为该文写作之必须。论文指导亦因此而作出如下规划:
思想层面:要关切的问题或方面
1.商周时期的“云门”“咸池”“大韶”于当时的境况。重点在“乐舞”“礼仪”的关系探讨和描述分析上。
——林怀民如何理解古时的这一乐舞现象?
2.今天仿古风气盛行:“仿唐乐舞”、“编钟乐舞”等等纷纷出现,似要还原、复古,复制古往过去。试问:回得了过去吗?——林怀民似乎没有复古的动机和表现,那么,他在干什么?
3.先秦乐舞诸要素剖析:哪些乐?怎样的舞?乐者舞者舞者乐者。
——林怀民是否选取运用、转换运用、象征运用了先秦乐舞的诸要素?
4.如果林怀民的创意是成功的话,那么——他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于自我关心或探讨的层面而分析,这个成功案例
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或思考?
如此等等……。
深度思考:进出中国文化境遇,“中国”时空之外的美国、印度经历,令林怀民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怎样的反观?台湾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发展状况如何?历史、文化人类学对相关现象的解释等等。
技术层面:论文写作的实际准备
1.阅读多一些、广一些古文献,尤其是从字源、字义、图像等方面入手,对“云门”等乐舞作出彼时空的解读。重点放在字源、图像等追究、解读上;
2.现时空与古时空对接交流的途径探寻——当下人的古今观,重点在今;
如何观古?古可以怎样观?“古象今现”意义何在?作为当下人的一份子,自我真切、真实的感受和认知如何?
3.林怀民及其《云门舞集》的个性特征分析及描述;
4.台湾传统音乐、文化状态描述分析,具体包括诸如:
许常惠相关台湾民族民间音乐及与大陆传统音乐比较分析研究的文论;
吕炳川关于台湾音乐的专题研究;
等等……
5.台湾当代音乐文化思潮和行为,包括:
台湾、大陆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台湾音乐文化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6.以上述为条件和基础讨论:
林怀民的文化情结;
文化历史责任或态度;
对待传统、历史的方式;
传统或历史在林怀民头脑中的概念和认识。
指导开题
除对开题报告例行所需诸如选题缘由、研究意义、过往研究状态、研究有何新意等基本内容进行商讨、指导之外,研究理念,资料理解、消化、善用方式等具体问题,是指导开题的重点。主要提示如下:
1.考虑到林怀民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及其作品的非一般性艺术特质,加之选题范畴具有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因素,并涉及音乐、舞蹈、美术、文学以及美学等相关领域,文章宜采用并列式叙述方式阐述论点的方式而写作。具体之即:“乐”与“舞”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编写;内容按逻辑关系编写;风格产生的原因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论证方法采用举事例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以及因果互证法等进行。
2.合理、巧妙、综合地运用林怀民的文学作品、访谈录、采访及作品视频等平面和多媒体资料作文章基础铺垫和主体描述。若能设法与林怀民面谈或电话、电子邮件采访更好[1] 。
3.通过对先秦、汉唐时期的舞蹈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当代内地“仿古舞”的兴盛的探究,了解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风格。由此再对比“云门”,探寻其审美倾向与表达内涵。
4.重视对古文献史料的梳理。这一部分资料相对完整,且较易于进行纵横向比较研究。例如关于“云门”一词溯源、历朝历代乐舞形式与发展变化的记述等等。
5.综合艺术及审美倾向议论。以宗白华《意境》等为起点,结合林怀民表达自我的某些“意”“象”性符号,收集有关舞蹈与文化、音乐与舞蹈、书法、戏曲、太极、宗教等各个艺术门类相关文献而展开。
6.文化引申及影响探讨。对本论题有间接影响的是有关台湾文化发展的资料,包括戒严时期台湾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缘于内陆的传统在台湾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参考,如《企业&艺术融合——台湾国泰人寿赞助〈云门舞集〉之动机与决策模式》、《舞动当代台湾:从云门历史探看台湾社会变迁》等。
开题后反思及调整、修补
几个具体问题:
1.《云门舞集》的艺术属性。涉及到:
是舞剧?若然,是否有故事、人物、矛盾冲突?若否,它是什么?
是歌舞?若然,歌为何?舞为何?若否,它是什么?
是舞蹈剧?若然,剧,体现如何?若否,它是什么?
是舞蹈?若然,只是舞乎?若否?它是什么?
上述分析还涉及到舞蹈剧本、舞蹈语汇等等。
2.舞剧与音乐的关系?
歌舞中,“歌”(即乐)在舞中扮演的角色,又或者反过来,舞与歌是何关系?
舞蹈必定会有音乐,那么,音乐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舞剧、歌舞、舞蹈的历史检索。古今中外实践过程的简要综述。
3.林怀民对其作为的自我定位
林怀民有没有清楚地给自己的制作规定一个题材、体裁、艺术样(范)式?若有,是什么范式?单一范式?复合范式?还是……?
4.着重于分析
林怀民的解释,自我解读;不“满足”林怀民的解释,自我再作解释。
在该生刻苦努力之下,论文最终如期完成(全文52,000余字)。限于篇幅,此处将文章目录列出,以之管窥全文大略框架及基本面貌:
绪论
一、涉及本选题之研究状态简介
(一)论题及研究对象内容、范畴
(二)写作方式简介
(三)资料收集情况
1. 林怀民及其《云门舞集》;
2. 古文献史料梳理;
3. 综合艺术及审美倾向议论;
4. 文化引申及影响探讨;
二、“乐舞”与“云门”
第一章《云门舞集》:现代乐舞?
一、符号
(一)身
(二)形
(三)《云门舞集》之“现代”的相关解读与运用
二、符号特征
(一)舞台符号
(二)对《云门舞集》符号的解读
1.笔、墨、纸
2.水袖——布
3.花瓣
4.镜子
三、小结
第二章《云门舞集》:古典乐舞?
一、何为“中国元素”(最外在的标志)
二、中国符号——中国意象
(一)传统戏曲、文学
(二)民间服饰元素
(三)书法
1《. 九歌》;
2《. 行草三部曲》——书法画面、音乐节奏;
3. 节奏。
(四)“气”与“太极”
第三章《云门舞集》:林怀民的乐舞?
一、各方评论
(一)《梦土》——断壁
(二)《九歌》——并置
(三)《红楼梦》——双性
二、何以形成风格蜕变?
(一)本源文化(草创“云门”)
(二)留美(风格转变点)
(三)暂停印度禅道修行(突破)
三、“我”如何看待?
第四章《云门舞集》:音乐在哪里?
一、用“乐”分类
(一)流行
(二)民歌
1《. 薪传》;
2《. 流浪者之歌》。
(三)混搭
1《. 挽歌》;
2《. 屋漏痕》;
3《. 九歌》;
4《. 水月》;
5《. 竹梦》;
(四)烟
(五)呐喊与呢喃
(六)音乐“被山鬼吃了”
(七)呼吸
1《. 家族合唱》;
2《. 水月》;
3《. 行草》三部曲。
(八)慢——寂——空
1《. 水月》;
2《. 行草》三部曲。
二、打碎传统的程式和结构
三、小结
第五章“中国文化”的得与失
一、何谓“中国文化”?
(一)林怀民看“中国文化”
(二)“我”看“中国文化”
二、如何运用“中国传统”?
三、传统与“现代的”传统——仿古乐舞
(一)《踏歌》
(二)《夜宴》“面具舞”
(三)林怀民的早期作品
四、传统与“传统的”现代——林怀民的现代舞
五、想表达什么?——自我身份的追问和寻求
后记
毫无疑问,于学生和教师而言,论文写作与论文指导,是一项因人而异,个体性差异很大的工作。同样的选题,因学生的天资天赋、理解能力、努力程度等之不同,不同的学生会写作出质量不同的文章来。同样,指导教师因教育背景、学术训练、学术兴趣及专业特长等之不同,也会在教学中体现出不尽相同的个性特征。因此,论文指导不仅充满着学术性、技术性,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论文指导,重在指示、引导。既要细致、具体,但又不能因此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或限制其值得鼓励、支持的自主思维、创新理念和探索精神;与之相对应,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又不能因此而过于粗略、潦草,令学生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甚或学术失范、无的放矢。因此,教学方式的“粗”与“细”,应根据不同层次、程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年级之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条件,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灵活多变,“丰俭由人”。用一较为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论文好比“发面酵母”、“孵蛋母鸡”:为有“条件”者,创造更好,更有效的“条件”。
(责任编辑 朱默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