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过年的时候,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着彩旗,街道上、商场里都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贴着春联,热闹非凡。小朋友们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有的和大人们走亲访友,还有压岁钱拿,有的跟着家人逛商场超市,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妈妈还给我买了烟花,到了晚上我们拿出烟花到阳台上去放,烟花飞到空中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瓣,非常好看。放完了烟花,妈妈开始着手包饺子,我也在旁边帮忙,我最喜欢吃妈妈包的韭菜鸡蛋饺子,看着妈妈包的像元宝一样的饺子,我心里想要是天天过年那该有多好啊!
小朋友们,我想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喜气而又热闹的春节吧!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是指除夕夜和正月
初一。春节呢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作为小朋友的我最期盼的节日当属春节了。 在我们家乡这里,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要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回天庭的日子,人们要打扫家里的角角落落,干干净净的送走灶王爷,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
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当然,我最期待的就是守岁了。除夕夜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电视机里放映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大概就是家的含义吧。零点的钟声将要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门放鞭炮,来驱赶扰人的年兽,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了,我身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将来,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可贵的传统,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快乐的春节
传统文化
快乐的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快乐的春节终于到了。我们真高兴啊,心里乐开了花! 春节到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希望新年大人工作顺利,小孩学习进步,大家万事如意。我高兴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在门上,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家人都过得幸福快乐。
我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一起去放鞭炮,可开心了。火红的鞭炮像一条跳舞的红色火龙,在地上炸响。许许多多的红纸片在空中飞舞,就像神仙姐姐从天上撒下了美丽的花朵。
晚上,我们高高兴兴地去看烟花。许多五颜六色的烟花飞上天空,美丽极了。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打开的大伞,还有的像很多个红红的小灯笼,可真是太漂亮了! 春节真是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我盼望着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快乐的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快乐的春节终于到了。
我们真心里 !
春节到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希望新年大人小孩,大家我地把“福”字在门上,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 春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和重阳节。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春节。 我们每次过春节,都要上饭店吃饭,而且我们一家一个人都不少。每次过春节,爸爸喝酒时都要说:“祝万事顺利。”吃完饭后,我们回到家时爸爸不顾脱鞋直接跑到屋里找鞭炮。
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放鞭炮。爸爸说;“你听听我给你讲个传说你就明白了”。
很久以前,每当人们过春节的时候,山上就会跑来一只年兽袭击人们,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没有制服年兽袭击。后来的一个春节,人们想;“咱们放鞭炮吧!”人们正在放鞭炮时。年兽又来了。突然年兽停住了。人们又想;“年兽是不是怕鞭炮?”于是人
们点着了鞭炮,慢慢的向年兽靠近,果然,年兽回头就跑于是,人们每过春节就会放鞭炮,从此,年兽再也不敢下山袭击人们了。 每逢过年我们都会放烟花,买年画,贴对联。年初一亲戚邻居会互相拜年,我最高兴的就是过年的时候会有很多压岁钱。妈妈还会为我准备几套新衣服。爷爷奶奶还会带我去庙会逛逛。买些平时很少见的传统东
西。还能看见舞龙和踩高跷的表演。 我真自豪自己生在这个地方,而且我还希望每个传说都能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节中国传统文化东北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东北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中秋节……但我最难忘也是我最盼望的就是春节。 外婆家住在北方,那里的年味儿比南方来得浓。一到除夕,外婆就一直在厨房里忙,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饺子可是少不了的。这时我总是围着外婆学着各式各样的包法,不时还别出心裁地加一点我的小创意,有时包
的四不像,引来一阵欢笑。若是赶上大雪纷飞,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饺子,一边赏着白雪舞蹈,更是喜上加喜的开心,瑞雪兆丰年嘛! 欣喜了整个晚上,第二天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换上新衣服、新裤子,出门去走访亲朋好友。走在冰天雪地里,踩在雪上发出一串串“噶吱噶吱”的声音。只听锣鼓喧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往一块拥,围成一个大圆圈。这时,从大巴车上下来了穿五彩缤纷衣服的人,我才明白原来是扭秧歌的。走在最前面的那人最引人注目,只见他举着一个像长矛一样的杆子,在前面趾高气扬地走着,下面跟着一队人马。开始扭起来了!有的年轻人扮演老爷爷,有的人扮演小丑,有的人扮演小姑娘,热闹非凡。看呀,从人群中挤出一位高高胖胖的小丑,红红的大鼻子,咧着夸张的大嘴巴,我们还沉浸在他滑稽形象中时,他麻利地来了三个前空翻,稳稳地落在了地面上。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地上的雪也似乎被这热烈的气氛融化了。 我喜欢这样的民俗表演,我喜欢这样的传统文化。春节,传统与文化精神的思考
在经历了传统与时尚的互补、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春节这个舞台上所展示出的是一幕幕立足本土、土洋并举、中外辉映的文化盛景, 我们似乎从中日渐明晰地发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风景线。
如果抛开形式,从春节这个节日的内核上看,从过年人们获得的巨大精神满足上看,回家过年、全家团圆、祝福彼此、追求和谐,这是我们在春节里的最大感受,而在大红灯笼、福字临门、饺子飘香、拜年贺喜的浓浓氛围中,我们深深沉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血脉里共同涌动的团聚和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节日里面,我们才更多地在节日里感受到了和谐,这种和谐,有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携手,有城乡经济文化生活的交融。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而春节,正是在民族文化的旗帜下飞舞。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有其恒常性的, 一种文化风俗会超越其伴生的具体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而流存下来,成为长久的传统。它也许会不断容纳进新的内容,也许会同外来的文化共存并受其影响,但它却不一定非得消亡。有时候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东西所能取代的。尽管外来的东西也无可厚非,比如西来的阳历年也不是假年,但它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代春节。作为一个节庆,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春节更有感觉,更有气氛。这是一个感情问题,一个血缘问题。一个心理认同问题。 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与精神才可以寄托感情甚至寄托人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汲取外来的新的文化是必辩的,且新旧不妨共存。鲁迅后来也感到“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 还是自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那就格外地庆贺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何况现在的春节还越来越融进了现代生活内容,承担起一些现代文化功能,甚至还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
古老的文明如何向现代化整体转化,怎样才能有创造性,几代人讨论了一百多年,竟然无果。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一直在经历着真实的变迁,文化一直在进行着自然的选择。一些东西留下了,比如春节;一些东西作古了,比如皇帝。当然还有更多新东西出现了,比如自由恋爱、原子弹与因特网。百余年间经历了几乎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但也没有变到非我的程度。当然一直有人在提醒着文化危机,外来文化的压力使得我们自己文化的创造空间愈加逼仄。事实上,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外来挑战反而会在封闭中走向凋敝。一点视挑战为机会的豪气还是很重要的,气盛运即不衰,而那种因恐惧而生的自闭与自缚才是一种败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