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作者:秦建科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0期

【摘 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综合实践等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并保持职业发展的内在素质与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而,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实践能力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这不仅导致了人才资源浪费,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应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就业者获取并保持工作的能力,学者LeeHarvey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即维持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动力。学者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初次就业、维持就业、获取新职业的能力的综合。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取工作、在工作中进步、应对工作变化的能力的综合。可见,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综合实践等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并保持职业发展的内在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求职技能、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就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基本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就业所应具备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求职技能等;核心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就业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能力等;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如创新精神、职业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在招聘大学生时,用人单位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学生产生了许多认识误区。比如,许多学生简单地认为,学习好就是能力强,就能找到理想的职业;许多学生片面注重考试成绩、考级、考证等,不注重表达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缺乏求职能力和应聘技巧,不能找到理想的职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工作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基础。在大学生就业中,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将之作为人才招聘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2014年就业蓝皮书指出,不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职业院校学生,基本工作能力都低于工作岗位的要求。由于缺乏基本工作能力,许多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无法实现就业目标,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遇。此外,有些学生缺乏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如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路径

第一,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各种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人生理想、职业倾向、能力特长等进行分析,并由此确定学生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在高校就业能力培养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而,学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每个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状况进行统计,或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把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任职要求,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等开展针对性地学习。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为此,高校应重新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合作能力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根据职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和专业训练的比重,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这类专业涵盖了金属材料、热加工工艺、铸造、塑性成形工艺等专业方向,如果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完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肤浅、专业能力不足、专业特长缺乏。为此,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按照宽口径招生、窄专业培养的培养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文科类专业而言,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教学,更好加强综合能力培养,通过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综合课程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跨学科综合性创新人才。

第三,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需要摒弃应试教育理念,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人才培养重点。具体而言:一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二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可以通过教师培训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技能等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外出考察、社会调研等。

第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据有关机构调查,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实习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为此,高校应将实践能力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创业实践、岗位实习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工厂等实训平台锻炼学生,使学生对企业的设备配置、产品生产、企业管理、技术标准、安全法规等有所了解。此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技术培训,使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经营结合起来。

就业能力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应深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小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1).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余新丽,刘建新.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6,(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