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效门诊量体现指标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有效门诊量”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的反应门诊科室的工作量,除了目前使用的门诊量和收入指标外,还需建立更加细化的指标体系。此体系基本是建立在“有效”原则的基础上。

此套指标体系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科室新病员的扩展量

2、 科室工作强度

3、 科室“复诊”的病员量和人次

4、科室流失的患者数量

指标1:“有效门诊量”

定义:指在某时间区间内,来科室挂号并进行过治疗的人数。

计算依据:目前在数据库中以挂号和收费的ID号数量为计算依据,是否再合并电子病历值得进一步考虑。

说明:该指标反应某时间段内有多少自然人来科室有效就诊,结合前几年的数据可以初步判定下一年的增长率。

指标2:“有效门诊人次”

定义: 指在某时间区间内,来科室挂号并进行过治疗过的人次。

计算依据:以挂号和收费的ID号数量为计算依据

说明:该指标反映科室的工作强度,但是对某些科室如修复科存在局限性。因为后续治疗多数不收费,可以参考其他指标如门诊量。

指标3:“复诊人数,人次”

定义:指在某时间区间内,在某科室进行过大于等于2次以上的患者人数和人次。

计算依据:以挂号和收费的ID号为基础计算依据。

说明:反映多次来科室治疗的患者人数和人次,可能是一种疾病需要多次治疗,也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多次治疗。

指标4:“科室流失病员数量”

定义:指在某时间区间内,在某科室挂过一次号但未收费的患者人数。

计算依据:以挂号和收费的ID号位基础计算依据。

说明:可能会存在在计算时间区间之前交过费,但是后续治疗不交费的问题。但是时间区间越大,存在此类误差的比例越小。

指标5:“平均治疗次数”

定义:有效门诊人次除以有效门诊量。

说明:体现科室治疗患者需要的平均次数。

指标1越大越好,指标4越小越好,指标5应逐渐趋于一个合理值,因各科而异。

指标2反应科室工作量,但是可能是因为拓展市场带来的工作量,也可能是医疗水平不高导致患者多次治疗产生的工作量。

指标3反应多次治疗和因“回头客”带来的增长。

指标2和3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剥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