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建设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建设

本文从“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出发,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改革、实验大纲的设计、立体化教材建设和考核体系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对于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的课程建设情况。

关键词:软件测试;软件质量;课程建设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软件质量的保证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软件开发者想要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用户更希望能有稳定、方便、有效、经济的高质量软件产品。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途径主要有过程控制和软件测试。高校对软件质量保证和软件测试人员的培养担负着主要责任。对于软件学院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挑战是如何解决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本文分别就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大纲的设计、立体化教材建设、考核体系的设计等方面来阐述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

2 师资队伍的建设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框架体系。“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既需要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又需要深入的理论知识。按照以上思路,我们的师资队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外籍教师、本校教师、企业技术主管。其中,企业技术主管主要是来自道富公司的质量保证、测试经理。这门课的分工大致是外籍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技术主管负责学生的课程实践和项目培训;本校教师负责整个课程建设、联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指导英语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学生。

另外,学院对于教师的再学习与培训也提供很大的支持,如支持教师参加国家软件测试中心的相关技术培训、国内外关于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学术交流等。

3 教学内容及其改革

“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是为软件学院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按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的原理、软件测试技术和实践三部分组织内容,包括软件工程概述,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各种测试的方法和技巧,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如何组织和管理软件测试项目、如何进行软件质量分析,最终建立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上了解并掌握有效的测试策略、方法和技术,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自动化的应用,测试团队的建立和测试项目的管理,更清楚、准确地报告测试缺陷,对软件产品质量的正确评估以及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关系和区别。

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由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两部分构成。浙江大学将每年分成4个学期,每学期8周上课时间,而这门课的时间为一学期,总学时为48,按照2比1的学时来配置理论与实践部分,即课堂时间为32学时和上机时间为16学时。

目前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4 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进行:

(1) 以案例教学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质量保证概念、测试方法等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注重研讨式、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寻找资料解决问题。

(2) 加强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全面锻炼学生的团队组建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测试计划编写能力、测试用例设计能力、测试能力、组织文档能力。

5实验大纲的设计

本课程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我们学院特别聘请道富公司质量保证、测试经理来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除了布置适量的白盒和黑盒测试外,还专门

布置设计了2~3套完备的全英文综合性实验设计、需求分析文档、各种支持文档、评分方法和政策。对于实验大纲的设计,我们还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综合性。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贯穿多个知识点,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参与,学生可掌握质量保证的概念和过程,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执行、测试报告的书写、测试Bug的分析和描述。

(2) 团队合作。实验采用分组的形式完成,每组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一人为组长。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测试计划的制定等工作,其他组员分别就相关模块进行各自的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以及完成测试报告等。然后通过角色交换,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能力。

(3) 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各种测试方法进行尝试,在最后报告中要求写出具体的思路和分析结果。

6立体化教材建设

完善多媒体教材和教学资源(包括电子书籍、技术文档、实验平台、在线交流等),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特别是教学素材库的建设。现有课程主页上的内容主要有:课程信息,包括教师队伍、课程描述、课程政策、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每节课的详细PPT课件;各类作业、解答以及往年的作业、试卷资料等;课程实践项目(project)的各种信息、支持文档,实验平台的链接等;网络资料库,包括电子教材、文档的收集以及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料、网站等;在线留言版,与学生互动的模块,学生可完全匿名发表任何意见、建议和提问答疑,今后可进一步就该课程中学生容易疑惑的地方建立FAQ。

现在我们采用外教选编的电子课件、讲义作为主要教材并推荐相关英语教材。课程实践项目我们采用道富公司的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培训。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

(1) 编写一本中文实验指导教材。

(2) 编写一本双语教学教材。

7考核体系的设计

软件质量保证与预测课程的考核将一改传统的由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情况,这是因为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考核体系的设计我们的具体思路如下:

(1) 改革课程考核,采取多因素评定学生课程成绩,而不是仅凭一次考试评定学生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课程实践项目(40%)和期末考试(60%)组成。

(2) 强调评分的客观、公平和透明性。开学初就给定课程考核的政策和每个课程项目的详细评分标准。

(3) 学生参与评分。课程实践项目、尤其是分组项目,教师难以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表现,但可以给整个团队评分,具体每个成员的分数则由学生参与自评。

参考文献

[1] 古乐,史九林. 软件测试技术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古乐,史九林. 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杨根兴,蔡立志,陈昊鹏,蒋建伟. 软件质量保证:测试与评价[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朱三元. 软件质量及评价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 朱少民. 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