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问题,这种观念亟需转变。首先,要转变企业对待劳工的观 念。要把劳工当作劳动者,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劳动者是 政治学范畴,它包括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劳动力是经 济学范畴,它只是一种被配置的资源。其次,要转变企业的 成本观念。企业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仅仅计算培 训成本,同时要看到教育培训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的作用。最后,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要看到, 对劳工进行教育培训,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2.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劳工教育培训的法制保障。国 家及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对企业加强劳工教育培训 的相关内容作出规定,让劳工教育培训有法可依。明确规定 企业吸收的新员工要有不少于一个星期时间,培训本建议 前面列出的内容。对企业的老员工,每个季度至少抽出一天 时间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根据不同企业来规定。 3.开发职业标准,构建劳工教育评价体系。国家及地 方政府要针对当前职业(工种)标准与产业需求和形势发展 不相适应的问题,积极开发职业(工种)标准,完善劳工教 育培训的认证制度,构建劳工教育评价体系,畅通劳工技能 成长通道,促进各省产业转型升级。 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工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要成 立专门的劳工教育培训领导组织,对劳工教育培训进行专项 管理。劳工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和创新培训形 式。例如,可以通过外聘教师讲座,自行购买多媒体教学, 对劳工中的骨干人员选送到高校和国(境)外进行培训等。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人人热爱学习的氛同。我 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 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于文化。”加强 浅谈农村劳动力 劳工教育培训需要建设一种人人爱学习的企业文化,使员 工能够自觉的通过学习完善自我;同时,通过学优者的示 范效用,使学习蔚然成风。 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6.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积极向上和奋发有为。在 进行劳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学 习认真、进步明显、工作积极、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员工 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广大员工学有榜样。总之,要发 挥道德力量的作用,使员工身心健康、工作愉快,为企业和 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豳 (作者:黄铁苗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康 达华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我省公布0 9年上半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N] 南方工 报.20 09—8-31. [2]数据来源: 广东省2 01 O年统计年鉴》 [3]数据来源:《广东省2 01 0年统计年鉴》 [4]《广东网上职业培训『~年1 3万人次 [E8/0 L].htt P://www. gdeta.org/news nfo.aso?n1d=442&pid=2 [5]“致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慰问信》[EB/OL].http://www.gdrst. gov.cn/1nfo/Informatiol1.asp?InfolO:201009101975553214 48 GUANG DONG ECONOMY 05/2011 一 蔡 海 龙 就业是民生之本。省委、省政府决定的“双 转移”战略,是推进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大部署,也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 措。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民 的就业问题。本文结合惠来实际,谈谈些粗浅看 法,以作共同探讨。 惠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 现状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是一个农业大县、人 口大县,经济基础差,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目前 尚属劳动力输出地。据统计,全县现有农村劳动 力43.5万人,已就业人数30.9万人,其中:劳务输出 17.8万人,富余劳动力约12.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 总数的29%。近年来,惠来在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主要从事建筑行业、服务行业,也 造就一大批经济能人和企业家。至2003年,县级劳动力 市场设立形成后,尤其是2008年以来,随着省委、省政 府“双转移”战略的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更是把农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当作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广大贫 困农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来抓,落实责任,明确 分工,加强领导,全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6 年以来,惠来主动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筹划,精心组织, 主动牵针引线,架桥铺路,每年均举办2-3场大型的用 工招聘会。同时,还积极搭建好就业服务平台,利用劳 动力市场全天候发布各类用工信息,开通“企信通”招 工网络,为企业和广大求职者搭建起互动平台,取得了 良好效果。去年以来,惠来还结合珠海挂钩扶贫开发工 力度的同时,通过制订鼓励县内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工优 惠政策,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南粤春暖”等用工招 聘会,组织县内外企业送岗进村等形式,大力鼓励农民 工就地就近就业,并采取政府出面、部门搭台、企业参 与和亲带亲、邻带邻的办法,组织农民工到珠三角地区 及周边县市务工经商,使劳务收入成为惠来农村总经济 收入的重要板块,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渠 道。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县劳务收入约32亿元,占 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7%;务工人员的人年收入是当地 农民人年收人的3倍强。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 分析,惠来转移就业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自发式。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劳动力密集型 作,与其市、区人社部门联合举办劳务对口专场用工招 聘会,并采取“送岗进村镇”办法,深入村镇现场招工, 深受广大劳动者的欢迎。 (三)引导式。近些年来,随着我县投资吸引力的 增强,中石化、中海油、华能电力等国内财团、大型企 业陆续进人,不少中小型企业相继落户惠来,加上周边 县市加工企业的猛增,给惠来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 企业几乎集中落户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的 设立,更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劳动力涌集其中 务工经商。惠来大量的城乡劳动力也随之通过亲友介 绍、带动,自发性地外出打工务商,寻求实现人生美好 愿望。改革开放中期,随着特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经济发 展辐射力的增强,尤其是产业升级转移,县内及周边县 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此,县政府专门制订了县内企 业吸纳本地农民工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鼓励 企业招用本地农民工。同时,惠来还通过印发宣传资 料、悬挂横幅、开辟电视专栏等形式,积极地引导广大 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或是就地就近半工半农。这样,通 过“引导式”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既解决了本地 企业用工不足问题,又减少了农民工支出费用;既减 05/2011广东经济49 市产业企业的创办,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老工带新 工或亲带亲、邻带邻的办法,自发式的实现就地就近就 业。总之,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务输出的 最主要方式,约占7成左右。 (二)组织式。深圳特区设立之初,惠来党政大打 劳务牌,通过各样形式,采取积极措施,有效组织一批 轻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的人口压力,又增强了本地城镇 产业转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农 民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形势,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从事 人口的聚集效应;既避免了劳动力因农忙或家庭管理 等因素的困扰,又增加了广大农村家庭的经济收人。据 不完全统计,全县进城(县内各镇)从事二、 产业人 数近13万人,在周边的普宁市、潮阳区、潮南区务工 经商从业人员约5-6万人。 相对稳定的职业,并在城镇定居生活。同时,部分外出 务工人员携带技术和资金陆续回乡创业,催生了加工企 业、村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售销业等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民洗脚上田,推动了农村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初步成效?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生 活质量的提高,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 村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了 社会稳定。 (一)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农村劳动力 转移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致富奔康的一条 重要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农民在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综合素质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调查 情况可以看出,凡是大多数村民在外打_T经商的村落, 新楼林立,多数农户家用电器比比皆是。尤其逢年过节, 村民穿着入时,生活市场十分活跃,私用汽车随处可见, 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人老家,总人口6000有 余,仅在深圳龙华务工经商1000多人。由于乡亲们在外 能吃苦耐劳,拼搏有为,多数家庭脱贫致富,过上好日 子。目前,全村盖新“下山虎”楼房200多座,全村有 ]00多辆小汽车,每年腊月潮戏连演几场,电影连映几 十夜,元霄节日民间文娱游行更是热闹不己,村里还自 建r锣鼓八音队,成为村民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 (二)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50 GUANG DONG ECONOMY 05/2011 城镇化进展建设步伐。 (三)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 移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造就了一批懂技术、 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人才,他们致富不忘家乡,回报家乡。 有的回乡投资办业,帮助村民解决就业出路;有的捐资 为家乡造桥修路或建学校、办医院、接自来水等等。如 深圳茂业集团黄茂如兄弟,在东莞从事废品回收行业的 黄木秀,在广州从事煤炭行业的周贵容、蓝文彬等一批 农民工,就是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的杰出代表。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惠来在劳动力转移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 展。但对照形势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不足。 (一)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观愿望不强。大量农村 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 “小富即安”的思想。多数农民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 农民,认为自家有山有田,供吃供用还略有剩余,就不 愿外出务工吃苦,加上体力型工种工资较低,一般不愿 意干而宁可在家赋闲。再者,近年来困家惠农政策实施 力度加大,农民相对以前能从农业生产补贴中得到更多 的实惠,有相当多的农民觉得与其外出打工看别人脸色 行事,还不如在家务农自由自在,以至于长期处于“半 工半休”的不充分就业状态。 (二)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盲目性依然存在。一是劳 动供求信息不对称。由于地方财政投人乏力,人力资源 市场配套建设尤其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尚且滞后,未 能实现县、镇、社区三级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用工信息 未能及时传递到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手中。二是政府组 织程度不够。一些乡镇政府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关心力度 不够,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就业上仍做得不够 好,使大部份农民外出后找不到就业单位。三是培训和 需求存在差距。由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规程操作要求 高、政策性强、业务管理严,而补贴少,给整个实施过 程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加上地方财力因紧闲而投入乏 力,人社部门经费严重不足,相应制约了工作积极性。 同时,培训项目也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未能实现有效 对接,致使培训后学员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很弱,培训转 移就业率也就难以提高。 (三)劳动力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长期以来,农 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农民一直 习惯于传统的生存方式,认为体力劳动就可以维持生 计,不需要过高的专业技术和复杂的脑力劳动,造成农 民对专业技能的求知、学习欲望不强。几年来,政府虽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但由于 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培训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外出务工 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 社会就业范罔。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要从政策、机制和市场 等方面人手,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 素质和实用技能,帮助他们及时提供就业用工信息,制 定完善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政策措施,加 大对县、镇、村=_-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严 厉打击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农村劳 动力的合法权益。 (一)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观念是 制约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正确的观念指导人们正确 的行动,错误的观念则会导致人们错误的行为。针对农 村就业观念落后的实际,要从加强教育引导人手,启发 他们解放思想,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大潮,大胆走 出去,面向市场谋求就业。一方面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 教育。要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引导 农民转变观念,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充 分利用各种政策去谋求就业、谋求发展。另一方面是用 典型引路。要利Hj近年来大胆转变就业观念、业绩显著 的典型进行现身说法,向农民介绍他们敢闯敢干的成 功经验、切身体会以及思想转变过程 教育引导农民转 变观念。 (二)构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 转移是农村的根本性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 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总体工作进行规划 和部署,制订完善促进就业优惠措施,职能部门要牵头 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 作格局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仟体系 要 加大投人力度,狠抓沟通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硬件、软 件建设,着力构筑起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 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 体系,以较为完善的服务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 转移和就业。在抓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上,重点是要加强 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力求做到多方位、快速度 的搜集到企业用工信息。同时,要把收集企业用工信息 和农民就业信息两者有效联系在一起,推进信息互通, 实现优势互补、利益互惠。要下大力气抓好镇、村两级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按一定比例配备村级劳动保 障协理员,其工资经费南各级政府共同投入。这样,方 能保障工作基石稳牢。要着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 设,引导农民自觉登记就业情况,主动进行就业咨询, 以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切实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纵观各地近年 来的技能培训工作,既有成功经验可大力推广,也有不 少教训值得深刻反思。为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 性,建议围家调整政策,即把职业技能纳入初高中毕业 班的教学计划,对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直接组织培训,有针对性的 发展技工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使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均 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为下一步的转移打下基础。充分 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劳动力职业培i.Jll ̄i,]度, 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按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切 实组织办班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 一技之长。此外,要将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 ̄钍!ml Iz:l起来,实 现培训后能尽快上岗。从惠来未来几年发展势头看,职 能技能培训工作应立足未来、服务项目、适应需求,重点 是抓好配套炼油厂、中海油、码头、风电等大项目所需要 的工种组织技能培训,为全县储备各类型的合格人才。 (四)积极拓展转移空间。要根据珠二三角地区产业 集聚新区的用工需要,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 素质的适用型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就业。劳务部门应与 镇村联手出击,主动与一些县内外企、l 联系,通过举办 劳务用工招聘会、介绍引荐等方式,帮助一些尤门路劳 动力找到就业机会。就惠来来说,未来几年随着炼油厂、 中海油、港口码头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上马建设,将大 量需要用工,将从原来的劳务输出地转变为劳务输入 地。因此,职能部门要及早转变观念,做好应对,发挥 职能,强化服务,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基层政府要采 取有效措施,不断调整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产业结 构,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再创业的突破口。在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时,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和小城镇 建设相结合,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工业和农 村劳动力由分散走向集中,并逐步形成规模,为产业结 构优化和非农产品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新的就业空间, 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拉动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就业。 (作者单位:惠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 0512011广东经济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