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昆曲艺术是活的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它是人的艺术。现已是电脑科技时代,我们的艺术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我们戏曲艺术的变与不变,要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宗”就是我们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及我们昆曲艺术逢歌必舞、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载体,这些都不能变,所谓“新不能离本,古不能陈旧”。在我们很多的传统折子戏中,没有一出是一成不变的,都是经过代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传承下来的。
对昆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我觉得应持包容的态度,对于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尝试,我们不应该太过于挑剔。我们当年从《双熊梦》改编成的《十五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个改编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改、完善、提高的过程。再比如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跟以往的《牡丹亭》就有所变化,运用了现代舞美、灯光的元素,视觉上增加了可看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谈昆曲传承与发展的一条可探索之路。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应该两条腿走路,把老一辈艺术家们传承下来的那些昆曲的代表作,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在继承中进一步拓宽我们的思路,求得发展。
在昆剧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我觉得继承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昆剧是口传心授的艺术,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要是不继承不学习传统,不知道其精华在哪里,那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昆剧演员。正因为是口传心授的活化艺术,那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观众的需求,每个演员对人物的理解不同,各自的文学水平、先天条件不同,肯定与前人演绎出来的不一样。特别是每个演员对自己所演人物的理解、输入的情感不同,演绎出来的人物个性肯定不同。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尤其是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的渴望显
得更热烈。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学校的教育要义之一。苏州的学校更钟情于将起源于苏州又被列为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化文化遗产”的昆曲引进校园,相继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昆曲兴趣活动。4月16日,由苏州市第一中学携手苏州昆剧传习所开展的“百年昆曲走进百年一中”艺术工程正式启动。据悉,这个工程包括举行昆曲专题讲座,开设音乐教师昆曲培训班,学习唱、念、表演,开办学生昆剧社,组建教师学生合唱队学唱昆曲等等内容,并且在一中所属的草桥、新草桥、一中分校等校区全面展开。
昆曲走进校园艺术工程启动的当天,著名戏剧家、戏曲理论家、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顾笃璜为一中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作了一场关于昆曲的专题讲座。研究了昆曲五十多年的顾老为昆曲的继承和保护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当天的讲座中,他从昆曲的发源历史讲到昆曲的特点,从唱腔讲到身段,他告诉大家昆曲为什么是百戏之祖,又是怎么从民间大众旷野的热成为了走进室内的文人雅士的“阳春白雪”,一个小时的讲述,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口述中的昆曲“脉象”。值的一提的是,在这一个小时的讲述中,尽管顾老多次希望师生们提问,但是却几乎没有老师和学生可以问得出什么问题。顾老认为这样的冷场更说明了普及和推广昆曲的重要。他认为,传统的文化要得以继承,首先是要让大家尤其是让青少年们了解,而要让人们了解,渠道的搭建很重要。仅拿昆曲来说,能进入公众视线的机会很少,没有机会看到,普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昆曲走进校园就是为学生提供了解昆曲的机会,不是要培养昆曲艺术人才,但是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看到昆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