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本1班 薛婷婷
联系方式:921766480@qq.com
人的成熟与否,与年龄大小确乎没有多大关系,而与之产生最直接联系的,莫过于所接触的人事物,也就是人生阅历。
——题记
北京大学学生自导自演的一段视频《女生日记》,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讲述的是一个女学生从大一的懵懂、天真成长为一个知性、智慧的大四青年的故事。视频时间不长,只有9分钟,可就是这么短短的一段视频,却显现出一个大学的深层次文化,我受感动的不是女主角的魅力,而是她的经历。
我喜欢那种宁静致远的淡然,喜欢拼搏奋斗的过程,更喜欢经过时间的沉淀带给别人的一个全新的自我。而这些,都在视频里完美地体现了出来。曾经也怀疑过人存在的意义,那段迷茫而痛苦的时期,让我情绪一度低落,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也写过一些所谓风花雪月的文章,以此表达自己心中的某些小感动,但我拙劣的笔墨确实使得那些字眼显得苍白无力。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我也有过,情绪的起起伏伏让身边的亲人朋友感到不可理喻,但是作为小孩子的我,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现在想想,实在是荒谬之极。
在《失去乔布斯,苹果怎么做》一书中,看到乔布斯的一句话,感觉很实用: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
或许这样的远大抱负对于每个有志向的人来说,都曾存在过心里的某个小角落,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理想逐渐变得瘦削,以至当初的豪言壮语慢慢付诸东流。于是有人就抱怨:做得好不如生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呵呵,这样的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显。但换句话说,人活着,有一份工作,能够养家糊口,拥有一个理想,不管前行的路有多艰难,只要为着这个理想一直奋斗,直到生命的完结,生命也会显得完整。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上帝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起初我也不赞成这句话,认为有的人从生下来就坐拥金山银库,外貌姣好,能力超强,而有的人却注定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遭人白眼,他们认为阶级是永远无法在各个职业间完全消除的,如此,社会地位的高低自然显现了出来。
但是,现在的我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了。 我可以算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文人,对于很多文学文化知识还没有多高的觉悟,但毫无疑问,作为学文学的人来说,或多或少会受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或许陶老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在这个社会很难享有,也可能我们没有什么闲情逸致细细品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而更多的是感受托马斯·哈代的“女人永远满足于给她们的一个附属的社会地位,而男人一直在追求并创造属于他们的星球”。
是的,对于古典的,我们留着慢慢回味;对于现代的,我们正切身感受并用实际行动催生其变化;而对于后现代的,但凡不是艺术家,永远持一种观望态度。
我们心中存有一个理想,不管现实与她的差距多么巨大,只要还能思考,就不能放弃前进的步伐。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思考力和行动力,而很多人却一直在无知地浪费着这笔巨额宝藏。知道陀螺原理吗?陀螺围绕自身轴线作“自转”运动,速度的快慢,决定着陀螺摆动角的大小。转得越慢,摆动角越大,稳定性越差;转得越快,摆动角越小,因而稳定性也就越好。同样,作为人,如果越努力思考和行动,生活也就越丰富多彩。
“什么是美?从知道到达懂得”。这是《女生日记》教会我的,我懂了。我喜欢一句话:只要还活着,就没有后退的理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