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号 200714280225
毕业设计(论文)
论《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
姓 名 张云燕 系 别、 专 业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导 师 姓 名、职 称 李定春 副教授 完 成 时 间 2011.5.20
目 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1 导论 …………………………………………………………… 1 2 高加林的形象分析 …………………………………………… 1 2.1 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 2 2.1.1 自尊与自卑并存 ………………………………………… 2 2.1.2 脆弱与勇敢同在 ………………………………………… 3 2.1.3 朴实与虚伪互溶 ………………………………………… 4 2.2 个人奋斗者形象 …………………………………………… 5 2.3 反叛与忏悔者的形象 ……………………………………… 7 3 高加林飘摇的爱情路 ………………………………………… 9 3.1 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注定悲剧的感情 …………………… 9 3.2 高加林与黄雅萍之间的感情纠纷 …………………………10 4 “高加林”这一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 要
高加林是路遥的小说《人生》中的男主角。在小说里,高加林是一个契合当时实际情况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将高加林塑造成为一个性格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脆弱又勇敢,既朴实又虚伪并且具有浓郁陕北气息的当代新农村知识青年形象。高加林是那个时代个人奋斗者的代表,可同时也具有冲出农村的反叛精神,失败之后也会忏悔。他的爱情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无论是和刘巧珍还是和黄雅萍。通过讨论这些内容意图说明“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历史文学意义及对现当代青年的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加林;形象分析;爱情;现实主义;历史意义
I
ABSTRACT
GaoJiaLin lu yao's novels is the life, the actor. In the novel, GaoJiaLin is a fit when actual situation with time spirit characters. The author use the realism will GaoJiaLin molded into a complex personality, both self-esteem and inferiority, already fragile and brave, both simple and hypocrisy and shaanxi has full-bodied breath of contemporary new rural knowledge youth image. For one who strives GaoJiaLin is representative of that age, personal also have rushed out of the rural rebel spirit, after failure will repent. His love was the ultimate tragedy, whether and LiuQiaoZhen or and HuangYaPing.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content that \"GaoJiaLin\" this intention with a history of characters of modem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ignificance and the youth.
Key words: GaoJiaLin; Image analysis; Love; Realism;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I
1 导论
能够在小说中塑造出性格复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很多作家的追求,在中国当代文学家里,路遥是比较出色的一位。当各种新思潮席卷中国文坛的时候,路遥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沿着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路数,以异常激烈的“个人向群体挑战”的情绪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从而使他的所有乡村叙事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聚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交叉地带”文学。路遥的小说大多描写黄土高原上乡镇小村这一“城乡交叉地带”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展现当代生活的画卷,从而实现创作上的某种“超越”。
在他的小说里,创造了很多不完全相同却又相似的人物形象,并且,在当时的文学氛围里别具一格。他的创作与那个时代和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路遥的小说大多反映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渴望改变守旧状况、开阔眼界、渴求知识、奋发进取、追求现代文明,在社会变革中克服自身弱点走向自我觉醒的痛苦历程。《人生》中的高加林就是路遥小说里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
在高家村,没有谁像高加林那样坚决地要求肯定自身的价值,强烈地呼唤“现代文明的风”,企盼改革的“吼雷”、“闪电”。他对父亲和德顺爷爷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们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
[1]140
他不
满足像他的父辈那样的生活:逆来顺受、喝脏水、住漆黑的窑洞、由别人包办一个婆姨、干牛马一样的活;他追求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自由恋爱、讲究卫生、洒香水、搽香皂、有电影看、有运动场所、能到国外去旅游。在远离故土的路上,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反顾,不要软弱!”甚至要求自己“残酷一些”,表现出一种剧烈的冲动与反叛。
2 高加林的形象分析
高加林,这个充满了矛盾与真实的人物形象是路遥创作理念中的典型代表。高加林处在社会最底层,他受过较好的教育而且不甘于现状,他一次次努力的往高处走可却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一次一次失败。高加林不甘心留在乡村,但是,他的条件限制了他。在当时的情境下,他找不到可以利用的关系网,所以,农村就是他最后回归的地方,可以说那里是他唯一的归宿。在爱情上,他觉得巧珍是个好女孩,可是文化程度不够,他觉得黄亚平不错,可是也对黄亚平有不满,最后谁也不属于他,他只好一个人回到故土。不可否认,小说结尾时高加林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一种悲哀的觉悟。在这之前他不屈服是以一次次的反抗。在小说里,作者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复杂却又比较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主要选几个小点来谈。
1
2.1 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人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当代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形象。高加林这个形象,内涵丰富,又具有较大普遍性,他是一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性格矛盾又统一的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遭遇和思想面貌,在八十年代青年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他既不像过去那些先进的新农村青年那样,脚踏实地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奉献力量,也不是热衷于建设自己的安乐窝,或者为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庸碌之小辈。在高加林身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交织着时代变革新引起的追求和矛盾。
高加林是幸运的,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学校生活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城市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的窗口,他曾对现代文明怀着炽热的向往。他不愿庸庸碌碌的生活,极想有所作为;但他又是那么的不幸运,他毕竟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的儿子,找不到可以攀附的关系网,没有权势可以借助,所以,他只能看着自己的职位被人替代。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子路口一直徘徊、郁闷,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他深爱着生他养他的故乡的土地和亲人,但他十几年拼命苦读,就是为了不和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他深知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内心深处也从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却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时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编织着美丽的梦想,但却违背了现实。毕竟他不应该蔑视孕育生命的土地;而最终成为一个孤独的失败者。当然小说中高加林生活之路并没有走完,他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艰苦的跋涉者,他的思想仍处在急剧的变动中,而不是一个走完人生之路失败者。[2]P2在我看来,高加林具有较为复杂的性格特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1自尊与自卑并存
高加林接受过新思想教育,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愿望,但从小又受父母的娇生惯养因此他身上的泥土味已冲刷得差不多了,所以潜意识里不自觉地感到自己不比别人差。这种意识在他被撤了教师职务后,表现得极为强烈,他想只要高加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更强。去县城掏粪时与克南妈争吵后,眼里噙着了泪花,望着悄然寂静的城市,心里暗暗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的年轻人那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此时反映出高加林如此强烈的自尊。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是有能力的人,连高明楼这样的“大能人”也不能不感到一种威慑,不能不感到“将来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高加林是优秀的,自信心可使他进取,但也可扭曲他的灵魂。于是我们在他自信的背后,发现了一种隐藏更深的自卑感。在他第一次去卖馍,却因为面子问题害怕遇见熟人而不愿去做那笔生意。在卖馍的过程中,他 却后悔不该来,感到自己象一个真正的乡巴老,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看他,他
2
低着头,什么也不敢看,连叫卖也不敢,心里难受得象无数个虫子在咬;在城里掏粪时,紧张防备周围,鬼鬼祟祟象做贼一样,恐怕被熟人看见丢面子;每当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奔驰而过,雪白的的确凉衬衫,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身影时,他的心就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苦涩的味儿顿涌心头,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难受极了。即使和巧珍在一起,他也会认为那是堕落和消极的表现,他的自卑是强烈的。
高加林之所以有这样的自卑感,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更与那个时代浓厚的“乡土与城市有天大的区别”这一观念又很大关系的。不然他为什么一心想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不愿象他父亲一样当一辈子土地的奴隶,他始终渴望到大城市去,渴望施展“抱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愿望。他在当教师时,不断发表文章,刻苦钻研,并且得到了认可—他是一个很受尊敬的教师。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有抱负、有上进心的青年,却被周围的人深深伤害了。虽然不过是个教书的职位,但是对于高加林来说却已经是最低要求,能让他好好的过日子了,失去了这个职位,他只能回到了黄土地上。高加林周围的环境慢慢的改变着他从而导致了他最后无法避免的悲剧。如果公正一点,周围的人更关怀一点,或许能够避免他的悲剧命运。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青年。由于社会尚不是由他们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就显得过于狭窄,往往容易被生活表象所迷惑。而当他们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这一影响就更不能低估。在以高加林为典型意义的青年形象中,自信和自卑彼此排斥却又紧密胶合在一起。这正是他性格中潜伏着的悲剧性的危机。 2.1.2脆弱与勇敢同在
高加林是自信的,但是一旦现实扼制了他的“欲望”,他又变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他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本身化为现实的真正力量。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无法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貌似强者的外衣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脆弱的、不稳定的自我。
高加林的脆弱性在他两次大的人生转折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当高加林被挤掉教师职务,第一次复归到土地上当农民时,他感到理想破灭。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无法冷静下来。三年的教书生涯,美好的梦想顷刻间就变成了泡沫。他的脸痛苦的抽搐着,一只手很很地揪着自己的头发,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流下来;他不思茶饭,用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自己……或许他的拼命劳动只是希望用极度的疲劳来消弥骚动的“欲望”。后来他走后门当了县委通讯干事,因为张克南妈妈而事情败漏,他又一次被谴回农村时,再一次感到孤零零的自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不知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回到村子时,高加林悔恨得流着泪喃喃道:“亲爱的人! 我要是不失去你就好了……”[ 1]171想到破灭的不仅仅是那远走高飞的梦想,也还有与黄亚萍那并不靠谱的“爱情”,又想到自己以后贫穷的农民生活,他痛不欲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3
于是他甚至想到了死。然而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反而恨起了自己:他两只手疯狂地揪着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纽扣“崩崩”地颗颗飞掉……。在波涛起伏、曲折不平的人生道路上,高加林就是这样地失败了。当他孤魂般走在大马河川道上时,山坡上传来的是孩子们辛辣而直率的信天游歌声:“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这利剑般闪射着冷峻真理光辉的古老歌谣,虽然从孩子们口里唱出,但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他感到惊心动魄。只有在这时,他才如梦初醒,有了五内俱焚的痛悔。高加林是一个彷徨与人生十字路口,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的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积极面对,只会痛苦、流泪、抱怨、后悔。表现出极度的脆弱。但只要受到别人的安慰,鼓励,他会作深刻的自我反省,对生活产生希望。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正因为如此,他还会振作起来,前途还是美好的。[3]P542
尽管在逆境中高加林往往表现的很脆弱,但在顺境时,他往往表现的很勇敢,积极进取,具有一种冒险精神。高加林这种勇敢精神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有关。首先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受过新思想的影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当面临这样的大灾难,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一种责任感让他冲在了前面。再者,高加林是一个要强、好胜、狂热、有自尊心的人。
高加林痛苦于农村的落后,渴望现代文明的春风吹到这闭塞的地方。因此,在他当上农民以后,与因循守旧的古老生活方式发生了反抗力。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以特有的力量与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挑战:他鼓励巧珍刷牙,闹了一场“卫生革命”;藐视农村“明媒正娶”的传统道德,和巧珍大胆公开彼此的爱情,公开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巧珍骑着一个车子去逛县城。可见,高加林是以一种勇敢、挑战的姿态,冲击着农村的平静而古朴的生活方式。
在到南马河公社采访时,他的勇敢精神表现的也很明显。南马河几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高加林没有骑车子,黄昏才出发,没走几里,天就黑了,此时他并不害怕,他精力充沛、动作敏捷,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到了南马河,脚上流着血,但没有休息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2.1.3朴实与虚伪互溶
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辈的影响,他具备天下农民所特有品质—朴实。如小说上所描绘的那样:在劳动时,他手磨起了水泡,流出了血,他仍然挺着;在县城掏粪时,哪个厕所要是没粪,他立刻失望丧气,哪个厕所粪多,就高兴想笑,像是发现了金子;在失去教师职业后,他抽的烟由纸烟变为旱烟,表现出他生活的节约;他憨厚、老实,当他第一次和巧珍在大马路上并肩行走时,心呼呼直跳,感到很难为情。也是这种朴实,才使巧珍和他走近;也正是这种朴实,使他主动上地里给父亲干活还帮母亲帮忙拉风箱,并且还养了兔子,想搞点副业。他忙忙碌碌,俨然象个过光景的庄稼汉。也更是这种朴实,使他感到,他不该那样害怕在这黄土地上生活;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
4
甜美的果实。
高加林还拥有农民儿子质朴的责任感和内疚感。虽然他在精神上承受压抑和痛苦,但看到在劳动中的母亲满头的白发;瘸腿的父亲一轻一重地出山……想到庄稼人的吃苦精神,就不由得眼里流出了泪水。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他和黄亚萍在一起时,猛然想到巧珍,心如刀绞,情绪的热情忽至冰点,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一种深深的愧疚与谴责。
高加林的内心是虚荣的,他的所谓个人抱负和前程,始终是内心深处最关注的东西。正是这个日夜困绕着他内心的幽灵,指使着他走错一步再走错一步。人生的道路是复杂的,社会的矛盾也是错综的,然而决定一个人性格面貌的,毕竟是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操。当他和黄亚萍小城重逢然后恋爱,他在这种爱情矛盾的厉害权衡中,“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成为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砝码”。于是“权衡了一切后”高加林决定要和巧珍断绝关系,跟黄亚萍远走高飞。纯真的爱情终于被压倒在内心的虚荣之中。他无情地抛弃了巧珍这个天真纯洁的姑娘那赤诚如火的爱情,伤害了一颗纯正坦直的心灵,也暴露出他灵魂深处潜伏着人性的弱点。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选择,并不是由爱决定的,而是由内心的虚荣决定的。谁能满足他的虚荣,他就会选择谁,思想意识的错误,致使最终陷入痛苦深渊。
高加林这些性格特点,有时是孤立的,有时又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我们从作品中可看出,形成他复杂性格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身的思想意识。由于刚步入社会,对生活认识不清,错误地把个人的欲望当作理想,不能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过分强调个人的需要。缺乏扎根土地,在家乡的土壤上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这些思想意识,促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矛盾重重,徘徊不前。[4]P321
2.2 个人奋斗者形象
在20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个人奋斗者”曾经作为一个鼓舞人心的人生模式打动过多少人的心,而在当时的文学批评界,曾经就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人生》问世之后,因为太过于接近现实,是以在文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有当代批评家认为高加林就是中国当代的于连,既有让人不得不鄙视又有让人同情的力量。是的,在当时的文学史上,“个人奋斗者”是渴望真正的个人奋斗,自觉崇拜那些凭借个人奋斗精神使自己实现人生愿望的一类人。
高加林之所以要靠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农民命运,当然是因为他出身贫穷卑贱和低微无靠。但要实现这个梦想,在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他别无选择,只有冲进城里,从“乡下人”变成“公家人”。但在那个城乡壁垒森严、制度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他这微不足道的愿望却无法实现。然而问题还在于,高加林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是社会制度本身造成的,对这种城乡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并没有提出质疑。就像于连一样,
5
他凭一已之愿望与现实社会制度之间所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之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愿望被现实所摧毁,他无法抗拒的陷入现实的制度和自己本身的限制所造就的悲剧里。
当高加林被同村的人以卑鄙的方式夺去了那个唯一走出农村的机会时,他站在了弱者和受道义保护的一面,这时候,他虽然是无助的,但却是受道义支持的;可当他以同样不择手段的方式取得了走出农村的机遇并准备在城市的广阔天地里展开他大有作为的人生的时候,他却似乎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一违背社会制度基本规范和原则的潜规则,并为能得到在城市里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沾沾自喜。这时,他似乎是“胜利者”,但实际上却受到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的双重谴责。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像他曾被别人不择手段地挤兑掉小学教师的职位一样,他现在也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另一种职位。这时,他显然潜在地承认这种不正当手段的合理性,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好好干”的原因。所以,当他再次被别人假借社会法律制度之手行报私仇之实而将他驱逐出城市的行列并由城返乡时,他也潜在地承认了这种不正当手段的合理性。所以,他也象往常那样,从行为上仍然无力无理去抗争。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高加林为进城市不择手段,违背了法律制度的约束,他也明知这是违规行为,但他又寻找到了合理性:为什么有才能的农村人就不能到更适合他的地方发挥才干,更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呢? 但这里他却在潜意识里认同了“权大于法”;而另一方面,当高加林被清退时,对方仍然是不择手段,并冠冕堂皇地指责他违反了法律制度,这时,他尽管也承认自己的违规行为,而别人却是用从不道德的目的出发,借用法律制度之手置他于死地,这时他又认同了“法大于权”。但是,从任何社会制度的结构功能意义出发,它理应以实现人尽其才为旨归。[5]
高加林之所以令人同情,就是因为从历史主义眼光看,他的行为虽不具正当性,但却与这社会制度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从维护法律制度的神圣性权威性,并在特定历史时期该社会制度体现出特定的合理性方面来说,任何人都无权、也不能漠视和超越法律之上,高加林因而受到惩罚当然是应该的,但却与社会制度的结构功能本应为保证个体价值实现最大化原则等方面又是相互悖谬的。在这里,我们看到,法与权、历史主义伦理道德的二律背反在这里又一次得到深刻体现。
但是,从“高加林”这一形象来看,他作为中国当代社会中一个最底层的农民知识分子,我们可以看到了这个社会体制的不合理性,但作为高加林来说他仍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首先曾冲破这个社会体制的个人奋斗者,应从整个社会体制角度对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进行质疑和批判,因而也就谈不上他仍有什么更明确的宏大抱负和目的。他的真正愿望,在当时也不过是期望能跳出“农门”以改变自己农民小知识分子的阶层身份,从而使自己成为当时社会体制下的“干部知识分子”,或至少是“工人知识分子”,并为他提供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环境、生活待遇、成功机会等。在这点上,他虽出身卑微却有渴望建功立业和选择不择手段的方式这两个基本素质。然而,当他确实尚未来得及,也
6
还不能从历史和社会尚不具备现实土壤的基础上滋生出冲破或改变这不合理社会制度的自觉要求时,他已被特定社会制度的游戏规则本身驱逐出了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高加林这个“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代表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里成为一个荒诞的存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居然都容不下他。他没有办法找到一条适合的路,一条可以让他活得开心快乐的路。着在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中时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路遥只是用小说的形式将它表现出来。
2.3 反叛与忏悔者的形象
“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在文学史上打破了梁宝生(柳青《创业史》)那个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大身影,再一次将个性主义的旗帜高高举起。他以自己个体生命欲望的汹涌激情,让那些无欲无私的理念太师相形失色。他用自己狂傲不驯的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意志,让那些多年不知有个人意志思想的人耳瞪心惊。他那强大的个体生命力量,他那不安于穷乡山野而放跟县城省城乃至于“苏美中三角关系” 的世界眼光,让人感到,在一个卓越的个体生命中,有着多少可以创造生活创造世界的坚忍而豪迈的意志力量啊。[6]小说里,作者给予高加林这个农村孩子强健的体魄并且长相俊美,不但读书读得多而且还有点小才华,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社会长期的城市化和农村的分裂所形成的隔膜一直都存在,不曾消失。好像城市就是文明、先进、物质丰富、交通便捷的所在,而农村注定要与落后、愚昧、保守、贫困蔽塞挂钩,即便像是高加林这样有才华的青年如果没有人际关系网布能走后门的话还是会被排除在外。现在都还有老师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出人头地摆脱农村生活,高加林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但是,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片土地已经是他的根,是他的母亲,他离开了根本又如何让能活下去呢?他的不甘心,不情愿,是因为他上了高中,学的东西多,希望可以去城市里一展才华,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小说里描述到高加林的生活环境是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仔细看去不难发现,这个村子里还残留着浓重的北方宗法制的影子,例如,习惯以血缘关系缔结家族式联姻,民众保守落后的观念,刷牙都是奇怪的事,自由恋爱更是伤风败俗,“能人”“强人”治理村子,简单而又辛苦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可以凭借个人的能耐和本事享有一定的发言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阶级观念不是很明确,高加林甚至被大家看好,被认为将来会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但是,当环境变化,高加林想去到城市时,一种无形的隔阻让他无力前进。城市是什么?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物,有着鲜明的等级观念和阶级阶层划分,有较广泛的民主基础,高加林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追求中,无法避免的遭遇失败。在向城市进发的过程中,高加林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在农村,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手艺而活,勤奋的劳动足可以养活自己,而在城市,无依无靠的人是被阶级支配的,最后只能失败。
7
如小说讲述,高加林凭着个人出众的才华和叔叔地区劳动局长的地位,在别人的“热心帮助”下如愿以偿地进入到城市,成为一个“准城里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身份置换和脱胎换骨。高加林对城市的渴望,就是对城市人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的追求,对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的追求,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性追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村对城市的想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如《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废都》、《上海宝贝》等作品,将都市想象为奢侈糜烂、纸醉金迷的游乐场,欲望横流的跑马场,道德堕落的渊薮。另一种则是如《人生》、《陈奂生进城》等作品,站在遥远的乡村眺望繁华的都市。都市作为乡村的他者和镜像,作为或是现代或是浪漫的生活原型象征,极大地满足了乡村对于城市的想象,令无数农村知识分子心驰神往的同时,更多地带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怨羡的复杂情结。到都市去!不仅意味着身份的改变,也意味着突出重围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型。这些正是高加林们的精神认同和毕生追求。
然而,高加林的现代性追求遭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有力狙击。首先是都市的拒绝。都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以其特有的魅力拉开了与乡村的距离。在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市与乡村日渐产生隔膜和对立,它的情调、文化、氛围、繁华、气质、风格甚至喧嚣,完全是乡土中国无法比拟的。在这场“城与人”的认同中,高加林虽然想归依城市,然而先天的“乡巴佬”的身份招致了城市对他的拒绝。其次是组织的清退。组织与都市一样,带有鲜明的现代性烙印,进一步说,组织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是权力机制的化身,代表着权威与正义力量,有时更是“党”的化身,决定和支配着个人的命运,我们从《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红岩》等“红色经典”小说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点。在“反腐文学”中,组织更被赋予了不言自明的正义、权威、胜利者的形象。选择了一条路,如果错了,就会付出代价,受到惩罚。高加林也感受到了,他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金子般的心,最后回到黄土地,乡亲门都出乎意外的宽恕了他,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根,在黄土地上。“他是根豆芽菜,根上一点土都没有,他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德顺老汉语)。[7]
3 高加林飘摇的爱情路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路遥在描写青年知识者的人生奋斗和命运归宿时,总要写到他们的爱情。路遥小说的文学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爱情描写。路遥写这些农村出身的青年知识者的爱情,有一个基本的模式,那就是,与他们发生爱情的,一定有城市知识女性,且多半是他们的高中同学,最典型的是高加林与黄亚萍(《人生》),孙少平与田晓霞(《平凡的世界》)。有的没有发展为情爱关系,只是情感纠葛,但也会是城乡缘,如马建强与吴亚玲(《在困难的日子里》),高广厚与卢若琴(《黄叶在秋风
8
中飘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苦出身的农村青年,赢得了家境好的城里姑娘的欣赏或爱。这些异性情感纠葛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往往是以三角恋的关系出现。最后,这些爱或情,或多或少都带有悲剧色彩。
3.1 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注定悲剧的感情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关系是刘巧珍闯进了高加林的人生,俩人的差异造就了悲剧的结局。巧珍明知自己和高加林存在文化上的差距,但她以为靠自己的美丽善良和对高加林的爱,就可以打动从高处跌下来的加林。却忘记了作为有抱负的男性,高加林的精神世界是任什么样的爱情也填不满的,再美好的异性之爱,也不能抹去他的功名欲和功利心。高加林在沉沦中被巧珍大胆表白的爱情所感动,在不幸的时候得到了幸福,但他很快又产生“懊悔的情绪”,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认为自己是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接受了巧珍的爱情,亲了巧珍的。他俩的爱缺乏基础,是不对等的。这样的爱,并不稳固。
文中有大段关于高加林的描述如“现在,他从巧珍纯朴美丽的爱情里,又深深地感到:他不该那样害怕在土地上生活;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这与高加林对于外面的世界的痛苦张望是相矛盾的,他跟巧珍的爱情并没有使他爱上这片土地,不仅没有,而且因为这份爱情可能加固他跟土地的关系而使他颇为怅惘。这与高加林进入县城以后的态度也是相矛盾的:他忍不住狂热地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闪的县城,嘴里喃喃地说:“我再也不能离开你了……”
农民的命运,是与土地相连的,土地是他们的命运,土地是他们脚下的现实。但高加林不甘心重复父辈们匍匐于土地上的人生,他要离开土地。离开土地,就是摆脱与生俱来的命运。高加林逃离土地以及与土地相连的生活方式的决心是那么强烈,他首要的志向就是离开土地,高加林对土地适应得最好的一段时间,都是委屈、绝望和不甘的。巧珍属于土地,因为她从小劳动惯了,不觉得多苦,而且她心里装的,也是土地上的事,比如母猪生了多少小猪之类的,而高加林不属于土地,他根本过不了向土地讨生活的日子。
高加林意识到自己对巧珍的爱是在什么时候呢? 栽跟头的时候。———“我真正爱的人实际上是另外一个! ”高加林大声说。知道自己将要被遣返农村时,高加林第一个想到的是巧珍。他在桌子上狠狠砸了一拳,绝望地叫道:“晚了! 我这个混蛋”在这个时候想到巧珍,实在是不够地道也不够厚道,这种农民式的实际,一下子把高加林降低了几分。回到村子时,高加林悔恨得流着泪喃喃道:“亲爱的人! 我要是不失去你就好了……”是啊,如果高加林回到农村时,巧珍还在等着他,不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吗? 这又体现出自恋的男性知识分子在爱情中的实用主义原则。为什么只有落难了才意识到送温暖型的
9
女性的可爱呢? 那不是爱,是需要。[8]那么,这样的爱又怎么会是真正的呢?
3.2 高加林与黄雅萍之间的感情纠纷
高加林与黄雅萍是高中同学,在高中时期黄雅萍就对高加林有种莫名的好感,只是那时候因为自己的条件忽视了。后来高加林回到农村了,这份感情就不了了之了,他们就各走各的路,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偶然的遇见,估计黄雅萍就会嫁给克南了。机缘巧合之下,高加林又到县城上班了,于是二人就慢慢的走到了一起。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常常可以聊着相同的话题,不知不觉之间就爱上了对方。甜蜜的吵架的高加林都喜欢,他甚至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比起巧珍来,受过更多教育的雅萍才是适合自己的。高加林与黄亚萍是属于同一层次的人,同气相求,旗鼓相当,如于连和玛特尔小姐。所谓激情,就是刺激的爱,有刺激的痛苦,也有刺激的快感。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虽不似白流苏对范柳原那般功利和计较,却也没有巧珍那么单纯和忘我,她在现实和爱情之间徘徊,并最终屈从于现实。她现在才清楚,她实际上一直是爱他的! 他也是她真正爱的人! 她后来之所以和克南好了,主要是因为高加林回了农村,她再没有希望和他生活在一块儿。不必隐瞒,她还不能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现在,加林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个对她来说是非常害怕的前提已不复存在。在同等条件下把加林和克南放在她爱情的天平上称一下,克南的分量显然远远比不上加林了……这是不言而喻的:她真诚地爱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 两个方面她自己认为都很重要:她爱高加林林而又怕他当农民啊!
高加林应该很能理解她的吧!毕竟他自己也是这么对巧珍的,有了路可以向着城市前进了就把过去抛下,还要求自己狠心点,等到无路可逃的时候才想起来过去的好。可以说,他和黄亚平的爱情掺杂了其他的功利因素,不如巧珍的对他的爱慕来得纯净。而高加林的被迫离职和农村小子的身份使得他和黄亚平这个城市女性的感情迅速走向幻灭。身份地位的差距,知识爱好的差距,理想抱负的差距造就了高加林注定的爱情悲剧。最后当他孤身一人回到来时的黄土地,巧珍已另嫁他人。
总的来说,高加林之爱可分解为两大部分,一是恋土情节;一是恋人情节。恋土情节指的是高加林的故乡之爱,他从小在黄土地上生长,正如德顺老汉所言“归根结底,你是咱士里长出来的一棵苗,”对这片黄土地从内心深处怀着深挚的眷恋之情。而恋人情节,指的是高加林的爱情之爱,指对“有着金子般一颗心”的姑娘刘巧珍的由衷的深深的爱情。[9]
4 “高加林”这一形象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在《人生》以前,读者读到的往往是描写人与周围事情冲突的小说,涉及人物自身
10
矛盾冲突的不多,人物性格相对单一化、模式化。作家一改当代文坛上许多人物形象单一的模式而将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圆形人物”推给读者,由众人去评说。在高加林身上,体现出青年人内心的普遍矛盾与困惑,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斗争,从而透视出小说主人公在人生中不懈的抗争与奋斗的生活轨迹,进而赋予了主人公丰厚的悲剧底蕴。[10]“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家庭、自身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高加林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是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气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的习俗的城镇郊区,一个交织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生活环境,那个时侯正好是现代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碰撞最激烈的时期。高加林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剧烈矛盾、以及性格的矛盾性使得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副令人不可思议的画面:一个明明有才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知识分子,却被别的有权势的人同过“合法手续”而从教师队伍中除名;随后他又依靠自己的“关系”,进入县委大院,而“纪律检察委员会”又以合法的途径将他重新除退。
生活在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环境中,高加林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有的只是一连串失败的记录。还有家庭环境、自身思想意识对他性格的形成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农村的落后、贫穷及父母对他的精心培养,创造了他一心离开黄土地的自身条件。我们从作品中可看出,形成他复杂形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身的思想意识。由于刚步入社会,对生活认识不清,错误地把个人的欲望当作理想,不能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过分强调个人的需要,缺乏扎根土地,在家乡的土壤上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等。这些思想意识,促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矛盾重重,徘徊不前。
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在当时的文坛上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当时文坛的主流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而“高加林”这一人物的意义却不能定位在这些主流文学中,所以,《人生》一出版就引起了剧烈的争论。小说里主人公的塑造是作者思想意识的体现,那么高加林体现的意识是什么?一种现代派的精神。本文中也说过,路遥具有一种挑战意识,他的创作风格不是追求现代主义但是却很贴近现实生活,他的创作具有现代派的精神,但使用的却是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80年代前期文学青年的路越走越窄,就好像高加林进退无路,来去两难一样。
高加林的悲剧不是偶然,大量的偶然性中显示出了生活的某种必然性:传统的生活已经容纳不下这一代青年对人生的追求,而他们又往往不太理解通往新的生活的正确而又艰难的道路。他们大多数人都是理想大于现实,盲目追求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得到的必然是一种对人生扭曲的认识。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像高加林这样的青年也并不少见。文学是一面镜子,高加林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和典型意义的形象,无论他的逆境、顺境、长处、弱点、教训和悲剧,都具有发人深思的鉴戒的力量。希望那些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们从高加林的形象中得到启发,正确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诚恳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让人生的理想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11
参 考 文 献
[1]路遥.《路遥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李峰.《当代文学分析》[M].湖南:湖南师范出版社,1983. [3]黄毅.《作品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何曼.《当代中长篇小说名著赏析》[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
[5]陈占彪. 《个人奋斗者:独特的群像侧影》 [J]. 甘肃社会科学,2000,(4):16-17. [6]张鲁高. 《反叛与忏悔——试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 会科学版),2000,(1):125-130.
[7]廖斌. 《重读<人生>——言情小说、乡土叙事中的现代性追求》[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报, 2005,(11):68-69.
[8]李美皆. 《<人生>中的两个路遥》[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83-86. [9]王晓红. 《高加林形象的悲剧底蕴》[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17):56-59. [10]詹歆睿. 《<人生>文本的多重含义》[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5):6-8.
12
致 谢
本文是在李定春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李老师的热情帮助和精心指导。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眼光、精益求精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谢谢李老师对我在四年学习和生活中的关心和教诲,特向李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文献资料已经开列出来,本文的有些句子或段落引自这些参考文献。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