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装帧证史——浅谈现当代文学书刊装帧对阐释文学史之意义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装韩帧——证史 浅谈现当代文学书刊装帧对阐释文学史之意义 煜(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摘要:长期以来,作为文学“副文本”,书刊装帧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掘和阐释。本文将从版本价 值角度切入,以装帧与设计者、装帧与作品的关系为基点,就装帧鉴证文学史、反应文学思潮等重要意 义加以阐释,提出系统整理现当代书刊装帧并对其进行考察,从“装帧证史”的角度开辟关照文学史新 路径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装帧;版本;文学史;副文本 中图分类号:J5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Ol1)03一o135—04 收稿日期:201o一12—03 作者简介:韩煜(1982一),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oo8 ̄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释、广告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口l 引 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在经历了太多 革命、思潮、政治运动的涤荡之后,可言说的空 这些副文本因素为阅读正文本提供一种导引, 它们一般都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是识别版本 的重要标志。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改变都有可 能导致版本特点和文本本性的改变。由于“副文 本”密切参与文本的意义创造,考察这个参与意 义生成的过程,对探讨文学史不无裨益。 无疑,书籍装帧是副文本的重要元素,作为 版本标识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在国内,亦有研 究专家在反复强调文学“副文本”的作用,甚至 在界定“好书”内涵的时候谈到:“装帧与内容相 匹配的(前面四点或能得到认同,这一点也许会 间相当丰富。而著述文学史作为学者倾其精力 而为的目标至今仍有其温度。但是,当越来越多 的文学史著作呈现于我们面前时,不可回避的 单调、重复也成为修史的瓶颈。倒是更多的从版 本、广告、文人集团、报纸副刊等角度,切入对文 渤海大学学报Il。二廿拣三期 学史研究和叙说的方式,为文学史的构建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类叙述文学史的方式被 谦逊地表述为“并非文学史上的‘宏大叙事’,并 非当下学界关注的具有理论深度的中心论题, 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并不重大的具体 问题。”…也正是一些看上去“并不重大”的问题, 有争议。但我固执地认为,‘作为副文本’,书籍 的装帧同样十分重要,内容虽好但装帧不佳,仍 不能跻身‘好书’之列。)”[31书籍装帧的重要性可 见一斑。邱陵编著的《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和中 国出版工作协会编著的{1985年出版研究文 集》,就书籍装帧问题有所探讨,但在之后的研 究中就罕有这方面系统讨论的声音了。目前,结 恰能从补史、证史的角度使文学史的修葺更为 丰满,书刊装帧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一、作为版本标识的书刊装帧 合文学史对书籍装帧进行研究的著作还未有, 由此,对作为文学“副文本”之一的书刊装帧进 行研究就更为必要了。在热奈特对副文本的研 法国文论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其《隐迹稿 本》中提出文学“副文本”概念,它可以涵盖封 究基础上,我国学者也有积极的反应,“版本九 面、插图、标题、副标题、题词或引言、序、跋、注 页”①京虻是对“副文本”的进一步明晰阐述。书刊 渤海大学掌报哲学楚 学版 封面是新文学“版本九页”的重要因素之一。 纵观大量的书刊封面不难发现,书刊装帧 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功用,一种是简 单地作为美工装饰之用,一种是图解性质之用。 前者毫无疑问与书刊本身的内容并无太大关 系,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 赏。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往往在书籍版本变迁 中,作者的修改不单单是停留在内容上的修改, 装帧的变化也是作者修改意图的一种体现。实 质上,作者做出的不同修改会使文本本性发生 改变,这些重大的修改对文本的影响是显见的, 体现在书籍装帧上也是有所反应的。一部作品 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封面,作为不同版本标识 的封面所提供的恰是不同的视界,一定意义上 影响着我们对作品的阐释,重视书刊装帧的意 义便凸显出来。 二、书刊装帧与设计者和作品的关系 现当代文学期刊装帧作为一种视觉文化, 是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沟通制作者与读者 的桥梁,其间透漏诸多文化气质。它以色彩象征 文学作品的主导倾向和精神,以图案解释文学 作品的意境、情感旋律和美学情趣。新文学作品 的版本中有大量图解文本内容的封面画。读者 拿书后,首先看到的是封面画,而封面画会提供 一种视界,界定作品的内容,同时它能够生成一 种氛同,定下我们阅读作品的情绪和情感基调。 书刊装帧不仅反映设计者的审美倾向,更 能传递作品所透漏的思想内容。例如,《新青年》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 t;,Yq物,对理解新文 学有着不言自明的价值。有学者就已注意到《新 青年》前身《青年杂志》的封面肖像是美国成功 企业家卡内基。卡内基的个人经历令“当时激进 的知识分子奉他为典范,表明了新文学创始者 的改革精神。不难理解,新文学的创造者们崇尚 的是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排除万难、奋勇 前进的世界眼光,学习一切西方先进国家科学 成果的胸怀。以此可引申,现代文学以‘五四’为 开端,形成了反传统的文化思维定势,它引入西 方的文化文学思潮,冲击民族文化封闭、保守的 沉疴,使中国文学出现了崭新的气象,转换格局 进而革新文体,重铸文学精神,形成了中国现代 文学有声有色的开端。”I4I如此种生动的例证在 新文学期刊发展过程中比比皆是,但却少有研 究者对它们进行充分的发掘。 从“阅读”到“悦读”的过程中,书刊装帧同 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钱君陶曾对书刊装 帧设计做出如下定位——“把书的内容高度概 括成为形象的那种手法。”口l女口前文所述,新文学 很多作家都很注重书刊装帧对书刊本身内容精 神的表达。鲁迅先生白不必说,现代女作家张爱 玲也很重视书籍的装帧设计,曾在自己的作品 中明确地谈到了封面画所能营造的气氛。实际 上,张爱玲作品《传奇》就有三个不同版本的封 面,不同的封面又生成了新的意义,昭示了《传 奇》文本的神秘和苍凉感,为我们阅读《传奇》提 供了一个新视界。 自此,我们更加明确了书刊与装帧设计者 和作品之间的联系。书刊内容决定了装帧形式, 而形式又是内容的最佳反应。作者不仅可以通 过文本本身传递情感精神,更可以通过书刊装 帧这种形式来表达思想,而且,作者透过装帧体 现 的思想是与历史时代背景休戚相关的。 三、书刊装帧的个案研究状况 以个案研究装帧问题的论文中,鲁迅是一 个不可绕过的专题,有学者称其为“我国现代书 籍装帧设计的开山人”。[61目前,围绕鲁迅作为装 帧研究的内容占装帧研究论文中不小的分量, 这本身与鲁迅先生重视书刊装帧是有密切联系 的。鲁迅先生曾说:“书籍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 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布文字之所不 急,所以也是一种宣传。”【7】对鲁迅参与书籍装帧 研究的论文有一定的数量,研究的思路方法也 较为成熟,可成为对书刊装帧研究的借鉴标尺。 笔者认为,在对书籍装帧的研究成果中:姚 玳玫《从吴友如到张爱玲:l9世纪90年代 ̄1]20世 纪40年代海派媒体“仕女”插图的文化演绎》、杨 葛莉《从装帧版本感悟现代文学史》、艾静《以 (创造月刊)封面为窗口,反思初期革命文学演 变》、郭占涛《“十七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封 面》、黄薇《观念的变迁:新文学中的图像艺术一 以鲁迅(呐喊)封面为例》、浅翁《光华书局的书 籍装帧》‘ 等,都是极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 单篇的论文非常贴合“装帧证史”的研究思路, 通过将不同时期同一书刊装帧的变迁放人历史 进程的背景下考察,从而展开对文学史的述说。 但这些研究成果仍显零散,并未形成一项系统 的工程来完成。 性;其次表现在它的传播方式、编辑方式的现代 装帧问题在单篇论文中的讨论是有价值 性,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除了新闻报道之外, 亦会刊载各类文章;再次表现在它所采用的语 了一定的关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书刊装帧在 言的现代性,即采用现代白话。同样,书籍—— 文学史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陈改玲于《重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版的大量书 的,而且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装帧问题也得到 建新文学史》一书中阐述到:“……这套以收集 ‘在1942年以前就有作品问世的作家’选集的丛 籍,为现代知识文明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 作用。 书,把鲁迅和毛泽东的头像并列刊印在书前书 后。‘新文学选集’的这个构想,显然受到了第一 次文代会的启发,第一次文代会的会场主席台 上高挂着由六面红旗装饰着的毛主席和鲁迅的 就现代性而言,现代报刊的装帧是早于书 籍的,报刊装帧的发展对图书装帧的发展有重 要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我国报刊装 帧艺术,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发展速度也 侧面像。把第一次文代会的创意引入‘新文学选 集’,其中意蕴值得体味……毛泽东的头像刊印 在这套辑录‘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作的书前书 后,这是一种政治象征,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对 ‘五四’新文学的领导权……还昭示着‘新文学 选集’编委会对全国文艺界的一种希望:那就是 从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NJL吸收滋养, 实践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这是新中国文学发展 的必由之路。”罔将书籍装帧研究纳入到文学史 重建视域为其鉴证,使论述更具有说服力。但 是,陈改玲也只是提到了这个现象,囿于其选择 切人文学史的角度也只能点到为止。可是,这却 为文学史的述说方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书刊装帧都与作者的 志趣、社会思潮有紧密联系。“在新文学作家中, 徐迟是少数几位关注书籍装帧的名家之一。我 们在茅盾、夏衍等新文学巨子的回忆录中是看 不到对书籍装帧的探讨的,也许与他们所要回 忆的文坛金戈铁马相比,这种形式主义的问题 根本微不足道。” 御渤海大学掌曩二。l l廿镰lI丽 四、书刊装帧于文学史中的价值 书刊装帧对理解文学史最直接的作用体现 在,它为文学史提供了一种更为鲜活的图像参 考。这种图像完全可以作为文学史的“证据”来 使用,并最终是与文学精神内核相联系。如何运 用可视的证据去研究过去,并将文学和图像两 种艺术形式结合研究,这其实是文学史研究中 有意有趣的事情。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直接催生现代书 刊装帧,但现代书刊装帧却在传递现代性方面 成为有效的媒介。期刊是一种现代传播媒介,期 刊的现代性首先表现在他所传播的信息的现代 缓慢。现代装帧主要体现在“五四”以后,新文化 运动使书籍装帧进入一个历史新纪元,这也是 我国书籍装帧风格的新发展。虽然此后的装帧 形式多样,但最基本的装帧是简装和精装,这是 突破传统线装模式的重要过程。而“五四”时期 形成的文人办报刊又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使 得这一时期作家们直接参与期刊的设计成为一 大特色,而这一特色迅速在文人的书籍装帧设 计上有所体现。鲁迅、闻一多、沈从文、胡风、巴 金、艾青、萧红等,都设计过书刊的封面。伴随 “五四”,各种现代书刊大量出现,很多书刊的装 帧设计非常能够体现作者本身的意趣,或者是 呈现了不同流派的追求,特别是时代思潮变迁 对其的影响。跨越我国现当代两个历史时段的 作家,大都经历过一个修改或重写自己主要作 品的历史过程。即使是一些已故现代作家的作 品,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不同程度地被后人删 改。因此,一位作家作品的初刊(版)与其文集或 全集的定本之间,经常存在不同的版本。在不同 的版本之间,书籍装帧呈现了不同风貌,构成了 别具一格的文学史图像表达。 若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去阐释书刊装帧,那 么,不同的书刊装帧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 这样的关注,会把注意力从有关的作品引向它 可能想要表达的外部现实,从而更好地考察文 学书刊与外部世界的因果联系。同样,我们可以 透过这样一种书刊装帧与外界的联系来识别文 学流派、辨析作家作品以及还原文学运动的原 貌;同时,作为文学版本构成的重要因素,我们 也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来还原作品原貌。透过 装帧,我们可以窥见作家的心灵世界,体味他们 的个人修养与趣味,感受民族命运和中西文化 的冲撞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投影以及引起的骚 动,形象而直观地理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与流 渤海大学掌搬哲学楚奔学版 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书刊装帧可以为真正 认识文学史提供较为详尽的史料和宽广的研究 视野。 参考文献: ②此篇文章刊载于布衣书局论坛httI ://www.booyee c0m.cn/bbs/thread.jsp?threadid=478794.2009—0 l一20. 结语 [1]陈子善.边缘识小[MI__l 海: 海书店 版社,2009: 1. [2](法)热扣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 笔者还是赞同开篇我们提到的陈子善教授 对“好书”的看法,书刊的装帧一定会是一个历 史阶段作家、社会审美、心态、思潮等综合因素 的反应载体。因此,系统地从装帧角度叙述文学 史、考察其背后成因所蕴含的文学史意义,无论 从“副文本”的重要性角度,还是从保护文学史 [M].史忠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58. [3]陈子善.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MI.武 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75. 【4]杨葛莉.从装帧版本感悟现代文学史IJI_唐山:庸山 师范学院学报,2001(1). 【5J钱君訇.书衣集『M】.太原:…西人民}}I版社,1986: 16. 料等角度来说,都是极为有意义并十分迫切的 系统工程。如果我们认同热奈特,那么追述书刊 装帧背后的故事,探寻装帧样式与书刊之问可 能的紧张关系,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中的价值意 义,就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大有可道了。 注释: [6J莫志恒.鲁迅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研究年会文 集0985 ̄版)[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219. 【71张望.鲁迅论美术(增订本)【M】.北京:人民美术f}J 版丰十,1982:99. 【8】陈改玲.重建新文学史秩序【M]一E京:人民文学HJ 版社,2006:23—24. [9】陈子善.《诗刊》毛边本始末lJ1.书城,2007(8). (责任编辑陈佳琳) ①此提法出自学者金宏宇 (上接第115页) 的教师队伍【Nl_中国教育报,2001—04—06(2). [2]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 学术 培养、入职培训与在职发展的一体化。具体而 言,大学第一阶段以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 学习为主,第二阶段主要培养教育专业能力、教 育科研能力以及教育实践技能等。同时也可实 行教育专业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具备较广阔 的知识视野和多种专业技能,以适应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和就业形势的需要。此外,师范院校的 性”之争的辨析IJ1.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16. 13]刘徽.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1. 中国教育报,2002一O1—03(4). [4】张人杰.改进师资培养的必由之路[c]//瞿葆至.教 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401—402. f5]李莉,李济.德 的师资培训『N1.中罔教育报, 1 996—09—05f41. 教育课程可以打破系级与校级间的界限,向符 合条件和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其他科系与院校 的学生开放,也可配合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向社 会上所有申请教师资格者提供教育学课程。 参考文献: [6闹兴 .教师资格的制度完善:从“终身制”到定期 复审lJl_教育发展研究,2010(10):24. [7】杨汉平.教师与学校权益法律保护【M]一E京:西苑 出版社,2001:92. 【8]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_『J币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日 标、对策与措施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1 1. (责任编辑赵颖) 【l】陈至立.全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一支高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