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交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有些城市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交通问题。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的城市交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1 前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促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以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增加城市的数量和城市规模的拓展来实现的,在短时间内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急剧增长,势必会产生严重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保持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效果、节能、对土地空间的利用及减少废弃污染物的排放;其次,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平衡,在地球承载力之内保持人类的发展;第三,要提高生活质量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把发展与贫困联合考虑,只有富裕才能更好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2 城市交通面临的三大问题

城市交通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普遍的突出问题,原因就在于城市道路面积在城市面积中的比例以及人均道路面积太低,每公里道路汽车拥有量太大。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交通特征已经明显改变:交通阻塞加剧,空气污染严重,交通出行变的越来越困难,出行时间所占用的比例越来越大,停车问题突出,这一切都显现出了我国城市交通的非可持续性。

2.1 城市交通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对上部空间的进一步开发,高层、超高层楼群大规模的兴建,导致人流、车流在上、下班高峰期的集中非常突出,城市交通状况会更加恶化。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小汽车近年来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长。随着我国加入WTO,家庭轿车的价格大幅下降,目前有的轿车已跌破3万元/辆,城市汽车保有率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以北京为例,到1998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36万辆,远远超过了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到2000年机动车达70~80万辆的预测保有量。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高速增长,路网建设与机动车增长不相匹配,致使北京市中心区高峰期间道路网的平均负荷度已经上升到90%以上,市区道路平均车速不足20km/小时[1]。

2.2 城市交通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在用的机动车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多数车辆的污染物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的数倍,加上城市路网建设相对迟缓,道路状况差,造成车辆在低速、急加速、急刹车、怠速等非稳定状态下的时间加长,致使污染物排放严重。据北京市的综合监测表明,北京二环路内大气中的NOX由1986年的99μg/m3增加到1998年的220μg/m3,市区主要交通干道和十字路口空气中的CO和NOX常年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2.3 地面停车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因专用的停车设施严重匮乏,机动车常常停在机动车道及其两侧的人行道上,虽然方便经济,但却占用了相当的行车道路面积,这样一来会严重削弱道路的通行能力,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再者,由于城市中不断增长的车辆和道路交通流量,在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的问题会变得的更加严重,致使机动车辆出现无处停放的局面;第三,考虑摩托车自行车停放不充分,一般将自行车停放在人行道,既占用了道路面积,阻碍了交通,又影响了城市景观。

3 城市交通的对策

城市交通是一个高度综合而且复杂的系统,它是城市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其内在的规律,又受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发展模式等系统条件的制约。处理城市交通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所需投资更大,协调起来更加困难。

3.1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和机构的发展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城市交通的综合性成为现实,使城市交通在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下,建立从政策研究到制定政策实施,从规划、建设到交通管理,从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到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统一管理体制。

通过对城市交通管理机构的发展,建立国家统一的城市交通管理机构,负责城市交通的技术政策和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制定,城市交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城市交通的规划、项目、建设、投资、管理,城市交通与市际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统一等,使国家和城市在交通方面的决策一体化[2]。

3.2 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居民出行的绝对量将不断地增加,行驶在城市道路上的家庭小汽车也将不断增多。在广州市,利用家庭小汽车出行的比重已高于出租车。目前,我国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最大为1600~2000辆标准车/小时,而国外相应数值为2000~2500辆标准车/小时[3]。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减少机动车因非稳定状态行驶而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我国应在提高城市道路的能行能力方面作重点的研究和探索。

3.3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个体交通在市区过度使用,是减少交通堵塞、节约城市停车用地、

节约能源、缓解环境污染、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当今世界现代化城市中大多具有发达的城市公交系统,市区居民多以公交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在公交方式出行率方面,纽约为89%,伦敦为86%,莫斯科为92%,东京为79%,香港为94%,新加坡为82%,而我国北京为32%,上海为41%,广州为22%,沈阳仅为14%,这说明我国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较低的公交方式出行率反映出了我国城市中大多数居民仍以个体交通方式出行,这就意味着城市投巨资所增加的交通设施容量很快趋于饱和,导致交通设施容量的增加永远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过度的摩托车、小型客车、家庭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交通设施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大力发展城市地面公共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3.4 重视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为解决大城市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我国已计划投入1300亿元建设4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轻轨和地铁)线路,项目的重点主要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十三个城市,同时将放开其它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客流总量大,长途出行者多,地面公共交通受道路阻滞和站距的制约,车速不高。因此,这些城市已经具备了有效使用快速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快速轨道交通具有交通运量高、服务半径大、交通时间短、环境污染程度小、准时准点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市区高层、超高层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同时可以使市中心人口有效、快速地分流到城市周边地区,使城市的可利用面积得到扩大,城市绿地得以发展,从而增加城市景观的优美和谐。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21世纪初我国应重点加强交通压力大、有经济实力的大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的研究和建设。

3.5 积极兴建地下停车场

兴建地面停车场是解决停车问题的直接方法。但城市中心区存在着用地紧张、停车土地费用昂贵等问题,过度的地面停车将造成城市绿化面积减少、生活空间不足、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加剧、停车场的周转系数虽高但效益仍然不好的局面。所以,在城市中心区除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一定数量的地面停车场外,还应积极结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效地开发城市中心区的绿地、广场、公园及建筑物的地下空间成为地下停车场,以弥补地面停车空间的不足。目前,东京、香港、纽约、巴黎等大城市的地下停车场已达4~5层,我国仅有少数城市兴建了一定数量的地下停车场,且存在着规模都不大、选址分散、与城市建设脱节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结合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将地面停车场与地下停车场、城市其它公用设施与地下停车场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开发和建设。

城市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城市普遍关注的问题。减少交通阻塞,保护环境,控制大气污染,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及身体健康密切相连,同时也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环境质量的长远目标出发,调整我国的交通规划思路和内容,制定出一个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与环境综合规划。因此,城市规划者、国家和城市有关部门应具有促进城市长期发展的眼光,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配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等关系的研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 畅达城市交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 2000,3:8~9

[2] 赵波平,孔令斌. 城市交通——中国面临的挑战. 城市规划, 1999,3:46~49

[3] 郭继孚,全永燊,郑猛,李先. 北京城市快速路速度流量研究. 城市规划, 2000,11:4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