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供参考)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性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探索及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态与价值观: 1、利用指、对数式关系启发学生研究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培养学生注意探索、研究、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对数运算法则可以把乘、除、乘方、开方运算转化为加减乘除运算,加快了运算速度、简化了计算方法、显示了对数计算忧越性,体现了所学知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发现过程及其证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对数的定义 logaNb ,掌握其中 a 与 N的取值范围;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及两个重要公式;

(3)指数运算法则(积、商、幂、方根)。

设计意图:对数的概念和指数的运算性质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学习新知前的简单复习,不仅能唤起学生的记忆,而且为学习新课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2、请同学判断以下几组数是否相等? (1) lg100lg11,lg(100);

101011(2)log24log2,log2;

28提出问题:由(1)(2)结果出发,同学们能看出他们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寻求规律。 新课讲解:

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当底数相同的时候,两个正数的对数之和等于两个正数积

的对数。

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具体的来证明我们的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让学生体会“归纳一猜想一证明”是数学中发现结论,证明结论的完整思维方法,让学生体会回到最原始(定义)的地方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 如果 a > 0 , a  1, M > 0 ,N > 0,证明:loga(MN)logaMlogaN 1

-

证明:(性质1)设logaMp,logaNq,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Ma,Na, ∴MNaaapqpqpq引导学生进行转化,把不熟悉的知识向熟悉的知识转化。 利用指数和对数的关系: ,

∴loga(MN)pq, 即证得logaMNlogaMlogaN. 结论总结:

如果 a > 0 , a  1, M > 0 ,N > 0,那么loga(MN)logaMlogaN

事实上,除了上面的这个运算性质之外,人们在对数的运算和推理过程中,还发现了两个性质:

(2)logaMlogaM-logaN; 商的对数=对数的差 Nn(3)logaMnlogaM(nR). 一个数n次方的对数=这个数对数的n倍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性质(1)的证明以及以前的所学知识,对我们所给出的性质(2)(3)进行证明。3分钟后同桌交换,看相互之间的证明,交换心得,并进一步讨论,是否能够找到更多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对数和指数之间的互化,更深的理解对数的概念; 2、寻求多种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性质2. 方法一:(仿照性质(1)同理可证)

方法二:由性质(1)的结论出发:

MMlogaNlogaNlogaM NNM logaMlogaNloga

N loga 方法三:由性质(1)的结论出发:

loga

(性质3) 2

MMlogalogaNlogaNlogaMlogaN NN这法二和法三证法使用拆分技巧,化减为加(化除为乘),会常用到。

-

p 设logaMp,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Ma, nnnp ∴Ma, ∴logaMnp,

nn即证得logaMnlogaM. ∴logaMnp,

n即证得logaMnlogaM

通过上述探讨、研究得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且a1,M0,N0那么

(1)loga(MN)logaMlogaN; 积的对数 = 对数的和 (2)logaMlogaM-logaN; 商的对数=对数的差 Nn(3)logaMnlogaM(nR). 一个数n次方的对数=这个数对数的n倍

说明:(1)语言表达:“积的对数 = 对数的和”……(简易表达以帮助记忆);

(2)注意有时必须逆向运算:如 log105log102log10101; (3)注意限制条件:必须是同底的对数,真数必须是正数; 例如:log23log34log212log312

log2(3)(5)log2(3)log2(5) 是不成立的,

2 log10(10)2log10(10)是不成立的;

(4)当心记忆错误:loga(MN)logaMlogaN,试举反例, loga(MN)logaMlogaN,试举反例。

(5)性质(1)可以进行推广:

即 loga(M1M2M3…Mn)=logaM1+logaM2+logaM3+…+logaMn

(其中a>0,且a≠1,M1、M2、M3…Mn>0).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意到一些细节问题,避免出现公式的错误应用。 (三).典型例题: 例1、计算

(1)log3(93) (2)lg100

2515

答案:(1)9 (2)

2 5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三个运算性质

3

-

例2.计算:lg1421g

7lg7lg18; 372解:(1)解法一:lg142lglg7lg18lg(27)2(lg7lg3)lg7lg(32)

3lg2lg72lg72lg3lg72lg3lg20;

727解法二:lg142lglg7lg18lg14lg()lg7lg18

33147=lglg10;

72()183 设计意图:本例体现了对数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常常逆用,应引起足够的

重视。

(四).课堂练习:P.68练习2,3

其中第3题同桌分工,一个顺向作,一个逆向作,最后核对答案是否一致。

(五).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要注意指数运算性质与对数运算性质的对照。 式子 logaNb abN 名称 a——幂的底数 b——幂的指数 N——幂值 mnmn a·aa a——对数的底数 b——以a为底的N的对数 N——真数 运算性质 loga(MN)logaMlogaN; ammn na a (am)namn m,nR)(a0,且a1, MlogaM-logaN; Nn logaMnlogaM(nR). (a0,且a1,M0,N0) loga 2.对数的运算法则(积、商、幂、方根的对数)及其成立的前提条件; 3.运算法则的逆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对数运算性质的综合运用,应注意掌握变形技巧。

(六)作业:课本74页习题2.2A组第三、四题。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