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汤美莲 (湖南商学院,长沙410205) 提 要:概述粮食安全的内涵及半个世纪来中国粮食供求概况和特点,阐明中国粮食供求中的 不安全因素,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转变观念;制度变迁;技术创新;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7I3.1 文献标识码:A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粮食及其转化食品:在数量上 :满足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在结构上能适 :人们消费高级化对食品提出的新要求;在质量上能确 :5,7亿,人均粮食由209 kg提高到285 kg。 1.1.2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9年) 粮食产量由 1.6亿t增加到3.1亿t,人口由5,7亿增加到9.7亿,人 均粮食达到3l9 kg。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以保证人民 生活和经济建设需要。 1.1.3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1980~1998 食品无污染、无残毒、无激素,让人们吃得放心;在储 上能确保因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后的紧急需要;在 出口贸易上要做到不破坏国内生产,不降低国内消费 平。 r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 价格又一次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96年粮食产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粮食供求概况和特点 1 中国粮食供求的4个发展阶段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 ̄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 量首次突破5亿t,人均粮食达到412 kg,出现了粮食 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跌,粮食比较效益 降低。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 粮,国家储备粮增加,达到人均半年粮,加上粮食主产区 农民的存粮,可以满足1年的食用。 1、1.4 1999年进入结构调整时期 粮食由数量型向质 时期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 粮的积极性。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 同)产量由1.1亿t增加到1.6亿t,超过了抗日战争 1936年的最高水平(1.5亿t),人口由5.4亿增加到 收稿日期:20o2一O6—12 量效益型转变,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人均产量全面下 降,各种品牌的名特优新粮食不断涌现,市场对粮食生 产、流通的调节作用日益明显。 作者简介:汤美莲,女,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娘套‘ 甓 2O02 车第5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 ≥ l 誊 誊 |§i;蓦 } |蘑菇j垂 2.3生态环境遭破坏 粮食 中国生态环境具有先天的脆弱性,是世界上遭受气 象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粮食生产对于自然生 1.2中国粮食发展的特点 1.2.1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产量由1949年的1.1亿t上升到2000年的5亿t,增长 3.5倍,同期人口由5.4亿增加到12.6亿,增长1,3倍。 态环境有着直接的依附性,弱质的生态必然导致弱质的 农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对于生态建设 日益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水土流失 和盐碱地改良,使易涝面积的除涝率、除涝面积分别由 1985年的76.8%、1 858.4万hm 增加到1997年的 83.5%、2 052.6万hm ;水土流失的治理率、盐碱耕地改 良率分别由1985年的35.9%、59.4%提高到1999年的 1.2.2粮食产量的增长为城乡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提 供前提条件 在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人均粮食产量 由1949年的209 kg增加到1996年的412 kg,以后几 年保持在400 kg左右,摄入的热量、蛋白质、脂肪都有 明显增加,加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由35岁 上升到71岁,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5亿人减少到 2000年的3 000万人。 1.2.3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 高 1985~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由1.088亿hm 增加 到1.137亿hm ,增长4.5%;单位面积产量由每hm 3 483 kg提高到4 502 kg,增长29.3%。 1.2.4粮食实现持续、稳定的供求平衡主要靠政府的宏 观调控 主要措施有3个方面:一是增加物能与资金供 应,包括兴修水利扩大排灌面积,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农业生产资 料供应等;二是推动科技进步,包括加强农业教育,科研 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改良品种、推广良种,加强病虫 害综合防治,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等;三是调整购销政 策,包括购销形式、购销价格、增减储备、进出口贸易等。 2中国粮食供求中的不安全因素 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自然因素(包括耕 地数量、雨量分布、土壤肥力等),社会因素(包括农业劳 动力的数量、素质等),经济因素(包括资金、能源的投入 程度、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技术因素(包括新品种、 新农药、新肥料、新方法的研制与推广、耕作制度的变革 等),制度因素(包括农业政策、农业的组织形式、进出口 关税与配额的调整等)。目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 主要有: 2.1 农户经营规模极小 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15 hm2,是世界人均耕地的 13%,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只有0.42 hm。,属世界上的 超微型农业,农民无力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很难实 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不可能主动按市场信息 来组织粮食生产和流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被看不见 的手左右着,经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 2.2自然灾害频繁 中国幅员广大,气候变化异常,往往同一地方的不 同季节旱涝同在,或不同地方的同一季节旱涝并存。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播种面积中的受灾率一直保持 在30%以上,在受灾面积中的成灾率一般在50%左右。 39.5%和1997年的72.7%;全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完成 的造林工程1997 ̄1999年累计4 083.4万hrn2。这些对 于遏制农业生态恶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 作用。但由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 38.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t,占世界总量的1/4,荒 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km ,占国土面积的27.3%,1995 年全国有7 300万人口、5 50o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尚 未解决,农业灌溉区内每年缺水300亿m ,受灾面积 2 000万km ,少收粮食250亿kg。从总体上看,生态环 境恶化问题仍未解决。 2.4人口的压力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挤压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400 kg(包括口粮、饲料粮、种 子粮、工业用粮),在国际上属低水平。1999年以来粮食 总产量已经开始下降,但每年新增人口仍有1 200万~ 1 300万,预计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要进入l6亿的人口 高峰期,届时即使人均需求不增加,粮食总产量也要增 加30%,达到6.5亿t。在需求增长的同时,供给由于以 下的原因有可能缩小:一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交通、企业、住宅及其他公共用地不断增加;二是 人们消费结构高级化,动物性食品在全部食品中的比重 提高,要求用更多的粮食进行转化。 2.5物能投入与单位粮食纯收入成副相关 在粮食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下,为维持粮食有较高 的单位面积产量,物能投入(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有 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等)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90年的34.7%增加到1999年的41%,致使每667 m 粮食的纯收入由1995年的367.4元逐年降到1999年 的211.9元,2000年的161.6元。2000年与1995年相 比,3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的每667 m 纯收入由 367.4元降为161.6元,只及1995年的44%。 2.6加入Vv_rO的冲击 人世后,中国受冲击产业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农业, 特别是粮食。中国农户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产率低, 生产成本高。总体上讲中国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市场高 20% ̄70%,随着进口关税的降低,进口配额的逐步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消,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特别是美国、加拿大的小麦将大 量拥进国内市场。 而技术的进步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从世界范 围看,近代农业科技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从工业革命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机械化、化学化为核心的农 业科技革命,侧重于对资源的利用广度,即横向开发;另 一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关键要抓好转变观念、制度 创新和技术创新。 3.1 转变观念 次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良种培育为主题引 发的绿色革命,侧重于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即纵向开发。 这两次农业科技革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 产量、解决日益增多的全球人口对食物的需求,发挥了 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1)经 营思想由片面追求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的方向转变;(2)食品结构由 极为重大的作用。但是,这两次农业科技革命又都是以 能源的高投入为条件,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割裂 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因而产 生了能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对于粮 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不可能过度 仅仅依靠粮食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向全方位、多层 次开发食物资源的现代食物观转变;(3)食物来源由仅 仅依靠耕地向着眼于整个国土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 地、滩涂、水域、低山丘地)的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转变; 依靠能源投入增加而获得粮食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构筑 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重任,只有寄托于农业科技的第三 次革命。为适应国际农业科技革命的新浪潮,中国农业 科技也应从农业生物、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三位一 体的高度来选择突破点和切入口,如配方施肥、节水技 术、土地退化治理技术等,以逐步克服各种影响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中国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科 (4)作物品种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 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5)农产品 供销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面向国际大市场转变;(6) 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经营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 3-2制度创新 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制度 创新。粮食生产与经营受3种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 律、社会规律)的制约。经受3种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 险、政策风险)的考验。为了维护粮食安全,粮食业历来 是各国政府干预最多的行业,政府对农业(粮食)的干预 主要通过农业政策、体制与机制来实现。(1)农业政策。 技因素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大约在30% ̄40%之间,大 大低于发达国家70% ̄80%的水平,争取到2030年达 到60%以上,大有潜力可挖。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有利于克服农业生产的区域性、 季节性和分散性,而且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制度安排是任何社会生产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 条件,粮食更不能例外。正确的政策会促进粮食生产的 迅速发展。合理的制度安排,必须有利于生存资料的利 还有利于满足人们消费高级化的要求,确保农业效益的 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人们的食品安全,提高日益 增加的人口对不断变化的需求的承载能力,实现粮食安 全。 用与保护。从中长期看,中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 源紧缺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为了保护耕地资源,实现 耕地总量平衡是非常必要的。耕地、山地、水面、滩涂等 必须能生产出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政策失 误会造成人类生存资源的破坏和低效率利用。中国长 期对化肥、农药、农膜、灌溉用水实行高额补贴,助长了 农业投入的无效利用、资源浪费,加速了生态破坏、削弱 生产的可持续性;政策的严重失误还会导致生产的严 重破坏。(2)体制与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体制建立起龙 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投入机制、市场主体培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1、200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002. [2】廖7L-/ ̄,.再造碧水蓝天的秀美山川,加快实现绿色消费的进程 Ⅱ].消费经济,2001,6. 育机制等,推动企业与农户的相互合作,形成利益均沾、 风险共担为核心的内部经营机制,把产前、产中、产后连 接起来,消除中间环节,使部门之间、组织之间和谐有 序,把内耗与磨擦降到最低度,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 高比较效率和增强竞争力。 3-2技术创新 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能有效降低生产的交易成本, 2O02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