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型归纳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型归纳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或介绍事物,或介绍事理,使读者获得知识。

基本考点

• 说明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 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 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

•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一、把握说明文的内容

【典型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或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具体指_____)

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这几方面来说明**的。

3、文中“这”、“这种方式”指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其功用是_____……

4、概括某些段落的内容。(或是补写、仿写某段开头。)

1

【知识与方法】

1、说明对象主要分两种:

(1)事物说明文往往从形状、构造、种类、功能、性质、制作方法等角度来介绍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往往从成因、演变、异同、内部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来介绍对象的特征。

2、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

从文章“标题”入手可以把握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

事物说明文:

《中国古代的书籍》《古代文房珍品——砚》《落叶》等

事理说明文: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揭开害羞之谜》

《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等

3、说明对象的特征 2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关注“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或提示下文说明要点,或归纳上文的内容。它经常出现在段首、段尾或下一段句首的承上启下句中,偶尔也出现在段中。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a.借助划分层次理清文本从几方面说明。b.分清句子的主从关系。c.能找出共同点的就归纳在一起。(看好给了几个空格)

【试题举隅】

【例一】《古代文房珍品——砚》(2012届一模D卷)

第19题:细读本文可知,第3段提及的“四大名砚”是 指 、 、 和 。(4分)

第20题:从文中看,一方好的端砚必须是(1) (2) (3) (4) 。(8分)

【例二】《揭开害羞之谜》(2012届一模嘉定卷)

第17题:文章分别从 、 、 三个方面揭开了“害羞之谜”。(6分)

3

【例三】《“无纸化办公”——言不由衷的“伪低碳”》(2012届一模崇明卷)

第19题:阅读全文,简述“无纸化办公”是言不由衷的“伪低碳”的原因:

(1) (2) 。(6分)

【例四】《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2012届二模A卷)

第18题:从杜伊斯堡市市长的话中可知,莱茵河保持清澈的根本原因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2)新建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加盟污水处理厂(3) (4) (5)处理后的污水或企业循环利用或出售作为工业农业用水。(8分)

【例五】《城市景观花卉装饰》(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

题目:本文围绕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介绍的内容有:(1)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发展的原因;(2) ; (3) ;(4) 。(6分)

【例六】《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201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题目: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解题思路】

基本步骤:

1、 阅读全文,把握每一段的大意(圈划出“中心句”);

4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段,弄清文章结构)。

3、审清题目,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要回答的“特征”、“原因”还是“功用”。

4、紧扣题目,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涉及到“概括”能力,也可能有“仿写”的要求,就是镂空某段开头的中心句)

二、掌握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一)掌握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事物。

(1)例子一般比较具体。

(2)语言标志:“例如”、“如”等。

(3)不同角度:“古今中外”、“春夏秋冬”、“文学领域、 科学领域”、“利弊两面”等

(4)作用句的表述习惯:“具体(生动的)地说明了 (某一方面的特点)”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语言标志:数字+单位

5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准确地说明了 (某方面的特征)”

3、作比较 ——把有内在或外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 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1)语言标志:“较……多”、“倍”、“几分之几”、“与……不同的是”)等(作比较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时会一同出现)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把 与 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 ”

4、列图表——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图表要有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事物特征;与一般的插图是不同的。(链接《福建土楼》)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简洁直观地说明了 ”

(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1、基本作用:用来说明事物的总特征或局部特征。

2、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般而言,说明方法的作用在文中都能找到较为明确的“作用句”。可以根据“就近原则”(联系上下文)和“贴切原则”(内容上相贴切)来确定。

【典型题型】

6

1、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方法(审题注意有没有“主要”二字)

(2)根据“就近原则”和“贴切原则”来分析其作用

(3)对全文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一】《动物导航之谜》(2012届一模虹口卷)

第17题:第2段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 说明方法,意在说明 (5分)

【例二】《重金属污染就在你身边》(2012届二模黄浦卷)

第17题:第4段主要运用 列图表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简明直观地介绍了铅、镉、汞、砷、铬五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及易受害人群。(4分)

【备注】 对于“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要注意分析表格的标题和每一列项、横项所反映出的信息。

2、概括例子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语言表述格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7

【例一】《正在逝去的“灵丹妙药”》(2011届一模闵行卷)★

第18题:第9—13段通过 澳大利亚青蛙为治疗胃溃疡的研究提供资源和北极熊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资源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你认为只举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否可行?简要说明理由。

答: 不能。二者虽然都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但前者已经灭绝,后者是濒临灭绝,角度不同。这样可以使文章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更完整。(6分)

3、文中所举的几个例子能否删去一个,为什么?

【解题思路】表态+概括+区分角度+找照应+全面充分

(1)表态

(2)概括这几个例子的主要内容

(3)分析这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对事

物进行说明的

(4)这几个例子与文中的语句是否有照应

(5)结论,这样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更充分(或多

8

侧面、多角度地说明了事物)

4、根据文意,补充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1)典型(2)真实(3)紧扣题意(4)简要说明

【例一】《“无纸化办公”——言不由衷的“伪低碳”》(2012届一模崇明卷)

第20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伪低碳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答:如电瓶车。表面上看不用燃烧煤、柴等造成环境污染,但用电量的增加和废弃的蓄电池同样会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并非真正的低碳环保。

三、理清说明顺序

(一)说明顺序的种类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的条理结构。

语言标志:时间变化的词语

一般用途:说明事物的悠久历史或发展演变的过程或制作的先后程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结构的一定顺序来安排文章条理。例如,由外到里、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前到后等。

9

语言标志:地点或方位变化的词语

一般用途:用来介绍建筑物或本身构造较为复杂的事物说明文

3、逻辑顺序: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进行说明。如,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特性到功用、因果关系、主次关 系、总分关系等。

语言标志:“首先、其次、再次”,“还”、“更”、最”

一般用途:用在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中,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备注】一篇说明文有的只用一种说明顺序,有的以一种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说明顺序。审题时要注意所问的文本区域。

(二)理清说明文结构,要善于抓住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1、表序号的词语,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等。

2、自然段的起始句,常常点明本段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3、统领句,有的统领全文,有的统领几段。

4、小结句,往往在每段末尾部分,有小结本段的语句。

5、过渡句,有的以设问句领起下文;有的用复句(如“不但……而且……”、“既……又……”

10

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典型题型】

1、辨析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顺序(抓语言标志)

(2)根据不同说明顺序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处运用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

【例一】

《古代文房珍品——砚》(2012届一模D卷)

第18题:第2段介绍砚台时采用了 时间 顺序,主要说明了砚台的来源与发展。(4分)

2、段落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

【解题思路】概括+说明顺序+照应

(1)概括段意

(2)从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11

(3)从段落与上下文语句的照应关系上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3、题干中的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的哪一处,并说说理由。

【解题思路】

(1)概括题干中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看它从什么方面介绍(或阐明)本文的说明对象

(2)梳理文章脉络,从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思考它的位置

(3)从它与文中句子的照应关系上来思考它的位置

【例一】《揭开害羞之谜》(2012届一模嘉定卷)

第20题:阅读相关链接,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相关链接——伯纳德……(略)”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入原文中,应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最合适。

4、相关题型

(1)补写句子

【解题思路】

(1)明确这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等)

12

(2)明确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 (与上下文的照应、衔接,可能有仿写要求)

(3)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

【例一】《3D时代,我为何会晕》(2012届一模静安卷)

第17题:根据下文,请在第2段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短句。(2分)

“想搞明白这些人身上发生了什么,就要知道 ”

(2)标题的作用

(1)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2)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

(3)往往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段(句)

(点题、明确说明对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2)文中段(句)

13

(题目所涉及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有些段落也可能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结尾段(句)

(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补充说明、提出倡议、建议、引发读者思考等)

(4)(文尾)段落能否删去(是否多余)的理由

【解题思路】

(1)(内容上)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2)(结构上)分析它从什么角度对上文内容做补充说明;与文中句子有没有照应的关系

(3)(总结)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更全面完整

【例一】《3D时代,我为何会晕》(2012届一模静安卷)★

第20题:第5段从内容上看并未对3D眩晕的成因作出解释,作者为何要写这段?(3分)

答:因为第5段所写的现象是现实中真实存在但无法用上文的理由来解释的,作者写这一段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说明,这样可以使整篇文章的内容更全面完整。

(5)(文中)段落的作用

14

【解题思路】

(1)内容上: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2)结构上:引出下文的具体介绍,或承上启下(过渡段)

【例一】《汉字美在多维》(2012届一模浦东卷)

第17题: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 (2) (6分)

答:(1)这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空间维度越多,自由度就越大(2)引出下文对汉字美在多维的内容的具体介绍。

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知识点】

1、准确性和科学性:多关注修饰、限制性词语

2、有的语言也有“具体生动”的特点,主要是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或更具趣味性。

【典型题型】

1、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例,说说文章的语言特点。

15

【解题思路】

表态+词意+句意+删去如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一】《辣椒趣说》(2012届一模宝山卷)

第20(1)题:以第1段中加点词“红色牛排”和第6段中加点词“约”为例,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说说本文语言特点。

答:将辣椒比作“红色牛排”,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辣椒受人欢迎的程度;用“约”一词说明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一个估摸的时间,并不准确。二者分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和准确性的特点。

3、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解题思路】

比较每一个选项和文中句子的差异:

(1)关注表示程度、范围、可能性等词语 “一般来说”,不排除特殊情况“约”,表示是估摸的,并不确切 “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不全部、不绝对“大多数”,表示绝大多数,并不是全部。

(2)关注语言表述的逻辑关系 关联词语

【例一】《警惕都市“沙漠化”》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

16

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____、____、____,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

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应是 B (3分)

A.过滤 阻挡 吸收 B.阻挡 过滤 吸收

C.吸收 过滤 阻挡 D.过滤 吸收 阻挡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