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责任担当”核

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这也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责任担当是每一个新时代青少年都应当君具备的意识和品质,也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素养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责任担当

前言: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为小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当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单纯在于文化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主要原因。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责任担当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是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标。

1.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概述

道德与法治可以拆分为道德、法治两个层次,首先是道德,这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内容,学生在面对事物是有自己的看法,也有明确的道德标准,是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优秀品质。法治从字面意思可知,是学生对于法律内容的了解,学生有了法律意识,就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科目,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奠定基础。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和责任担当1]。本文重点讲述的就是责任担当。

1.

责任担当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这句话被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也体现出责任对于人们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所面对的对象也不是相同的,学生的责任是学习与成长,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家长的责任就是照顾孩子和家庭。责任担当有的面对个人,比如家长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有的是面对社会,比如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对国家进步与发展负责。小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世界的机会不多,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常常显得自私、自我,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明确责任担当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自身也要明确,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保证学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

1.

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1.

观念灌输,提高小学生的自身责任感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小学生也是如此,当今的社会和家庭对于小学生的需要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没有自己应当履行的责任。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自己的教学主旨,其次也积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对于自己本身的责任有哪些。

小学生对于自己的责任就是保证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从而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与全面培养。比如一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就是《我是小学生啦》,这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已经与幼儿时期不同,应当由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为了自己的成长,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一些可能会损害自己健康的事情,要远离,其次就是让自己更有学识,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要做到自己独立解决。

1.

家校共育,提升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

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有着自己的地位,也就有自己的责任。但是大部分的小学生并没有这种意识,家长对于小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没有意识,这也是导致学生自私、自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就要实行家庭与校园的共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提升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教师是不同的,所达到的效果也不相同,比如,《我爱我家》这一章中,有一个板块是“干点家务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也激发起学生对于家务的兴趣,但是学生在回到家要求家长将家务分担给自己是,大多数家长的反应都是拒绝的,害怕孩子受伤、觉得孩子难以做好,这些都是家长拒绝的原因。这种情况不仅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还会影响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并相互配合,让学生和家长都要明确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1.

社会实践,提升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都有一个小家和一个大家,小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家就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我们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所以在社会中,我们也有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小学生也不例外。除了思想灌输,教师也可以积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并不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些大事,而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将看到的垃圾拾起来;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些细微的小事都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残障学院等社会场所进行爱心服务,为敬老院的老人表演节目,逗他们开心;为孤儿院的孩子捐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玩具、书本、衣物等;为残障儿童提供帮助,带他们一起玩耍,教他们简单的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小学生可以轻易做到的,也是社会人员所需要的,这些行为不正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吗?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提高小学

[3]

生的责任担当,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尽管我们是微光,但是也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温暖这个世界。

结论:总而言之,责任感是小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也是当今教师的重要培养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意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意识到责任对于自身成长的关键性作用。责任感应当是学生对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一项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当今教师、家长、社会都应当重视的因。

参考文献:

[1]苗少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结合策略研究[J].家长,2021(20):46-47.

[2]杨振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21-22.

[3]邹庆甜.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J].科普童话,2020(26):1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