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5卷第1期中医儿科杂志Vol15 No11

                  

2009年1月J1PEDIATRICSOFTCMJan12009

・诊疗规范・

编者按

为了适应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委托,正在开展《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编写工作。本指南编写在于规范儿科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标准化处理策略与方法,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一任务,本刊特选载《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一稿,进一步广泛征求同行意见。请您与文章的第一作者联系。

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

军,汪受传,赵霞,韩新民,戴铭,李燕宁,王力宁(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1

范围

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感冒的诊断、辨证、治疗。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感冒的诊断和治疗。

3.1.4 血象检查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3.2 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感冒(acuteupperrespiratoryinfection)。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

感冒与急性传染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幼儿急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情演变特点等加以鉴别。4 辨证4.1 主证4.1.1 风寒感冒证

临床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特征。3 诊断3.1 诊断要点3.1.1 病史

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3.1.2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面色白,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4.1.2 风热感冒证

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感冒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3.1.3 特殊类型感冒

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夏季发病,壮热,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喷嚏,身重困倦,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

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4.1.3 暑邪感冒证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收稿日期:2008-09-10;修回日期:2008-09-11

作者简介:艾军(1963-),女,教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小儿温病。

—1—

第5卷第1期中医儿科杂志Vol15 No11

                  

2009年1月J1PEDIATRICSOFTCMJan12009咽红肿痛,口渴欲饮或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呕吐,泄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滞。4.1.4 时疫感冒证

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寒战,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面目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肌肉骨节酸痛,腹胀腹痛,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4.2 兼证4.2.1 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浮滑或滑数。4.2.2 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气秽臭,恶心呕吐,吐物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4.2.3 夹惊证

5.2.1.2 风热感冒证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淡竹叶、桑叶、大青叶等。

加减:高热者加栀子、黄芩;咽红肿痛者加蝉蜕、蒲公英、玄参;大便秘结者加枳实、生大黄。5.2.1.3 暑邪感冒证

治法:清暑化湿。

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荷叶、金银花、连翘、薄荷、藿香、佩兰、淡豆豉、白扁豆、六一散等。加减: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泄泻者加葛根、黄芩、黄连、苍术。5.2.1.4 时疫感冒证

治法:清热解毒。主方: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羌活、薄荷、栀子、

感冒兼见惊惕、惊叫,烦躁不宁,甚至骤然两目黄芩、板蓝根、桔梗、牛蒡子、贯众、甘草等。凝视,肢体抽搐,口唇发绀,舌质红,脉浮弦或弦数。加减:高热者加柴胡、葛根;恶心、呕吐者加竹5 治疗茹、黄连。5.1 治疗原则5.2.2 兼证感冒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临床上应区分主证和兼证辨证论治。治疗主证时根据不同的证型相应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及清热解毒。治疗兼证时应在解表的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其中兼有寒痰者宜宣肺化痰,兼有热痰者宜清肺化痰。同时,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过汗则耗伤津液,甚则损伤心阳,不利病愈,反致病深转重,故在解表之时发汗不宜太过。如为体虚感冒者可用扶正解表法治疗。本病除内服汤药之外,还常用中成药治疗,也可配合使用外治疗法。5.2 分证论治5.2.1 主证

5.2.1.1 风寒感冒证

治法:辛温解表。

5.2.2.1 夹痰证

治法:风寒夹痰者宜辛温解表,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宜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主方:风寒夹痰者荆防败毒散合二陈汤、三拗汤加减;风热夹痰者银翘散合桑菊饮、黛蛤散加减。常用药:风寒夹痰者常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桔梗、白前、杏仁、半夏、陈皮等;风热夹痰者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桑叶、大青叶、菊花、黛蛤散、浙贝母、瓜蒌皮等。5.2.2.2 夹滞证治法:疏风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主方:风寒夹滞者用荆防败毒散、风热夹滞者用银翘散为基础,均加用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风寒夹滞者常用荆芥、防风、苏叶、桔梗、白前、半夏、陈皮、焦神曲、焦山楂、莱菔子等;风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热夹滞者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桑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桔梗、白叶、大青叶、焦神曲、焦山楂、槟榔等。前、桂枝、葱白、淡豆豉等。5.2.2.3 夹惊证

加减:头痛明显者加葛根;恶寒无汗者加麻黄;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外寒里热者加黄芩、板蓝根。主方:银翘散合镇惊丸加减。

—2—

第5卷第1期中医儿科杂志Vol15 No11

                  

2009年1月J1PEDIATRICSOFTCMJan12009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蝉蜕、防风、板蓝根、钩藤、僵蚕、白蒺藜等。另加用小儿金

(2)风热感冒证。金银花30g、连翘30g、柴胡30g、桑叶30g、大青叶30g、薄荷20g、蝉蜕30g、栀

丹片或小儿回春丹。子30g。煎水3000mL,候温沐浴。1日1~2次。

(3)暑邪感冒证。香薷30g、5.3 中成药金银花50g、连

(1)小儿感冒颗粒。1岁以内每服6g,1~4翘50g、柴胡30g、防风30g、淡豆豉30g、扁豆花岁每服6~12g,5~8岁每服12~18g,9~12岁每30g、生石膏50g、鸡苏散50g、板蓝根50g。煎水服24g,均1日2次。用于风热感冒证。3000mL,候温沐浴。1日1~2次。

(2)双黄连颗粒。1~3岁每服2.0~2.5g,4岁5.4.2 灌肠疗法以上每服2.5~5g,均1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证。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尤其适用于小儿不能服药

(3)藿香正气口服液。每服5~10mL,1日2时。常用药:柴胡、生大黄、薄荷、荆芥、防风、石膏、次。用于暑邪感冒证。黄柏、黄芩、金银花、连翘等。外寒里热者可加桂

(4)清开灵颗粒。1~3岁每服3g,4岁以上每枝、细辛;夹湿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夹滞者可加服6g,均1日2~3次。用于时疫感冒证和夹惊证。(5)午时茶。每服2.5g,1日2~3次。用于风寒夹滞证。

(6)清热化滞颗粒。1~3岁每次1袋,4~7岁每次2袋,8岁以上每次3袋,均1日3次。用于

枳实;夹惊者可加钩藤、蝉蜕。药物按小儿口服量,加水浓煎至所需量(30~100mL/次),做保留灌肠,保留20~30min。1日1~2次。5.5 拔罐疗法在大椎、肺俞穴拔罐,1日1次。用于风寒感

风热夹滞证。冒证。注意:留罐时间不宜太长,防止皮肤烫伤。

(7)小儿金丹片。1岁以上每服0.6g,1岁以5.6 针灸疗法下每服0.3g,均1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夹惊证。5.6.1 灸法5.4 药物外治取大椎、风门、肺俞。用艾灸1~2壮,依次灸5.4.1 药浴疗法治,每穴5~10min,以皮肤表面温热为宜。1日

(1)风寒感冒证。羌活30g、独活30g、细辛1~2次。用于风寒感冒证。15g、防风30g、苏叶30g、白芷30g、桂枝20g、葱5.6.2 针法白30g、淡豆豉30g。煎水3000mL,候温沐浴。1取大椎、曲池、外关、合谷。用泻法,留针日1~2次。15min,1日1次。用于风热感冒证。

《中医儿科杂志》征稿启事

《中医儿科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科杂志。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中医儿科的研究动态、研究信息、典籍整理、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专家学术思想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等,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凡省部级以上(含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各级科研课题论文,一经审查合格即优先发表,且稿酬从优。

文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和单位所在地区邮政编码,并附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不写)、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报道和科研项目文稿,均请附单位证明或加盖公章,以负责其内容的核实和保密审查。属基金项目或科研项目论文,请在文稿篇首下方注明项目来源和编号。投稿同时请提交稿件的软盘,也可直接从网上投稿。E2mail:zyez@chinajournal.net.cn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本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务必事先声明。请作者自留论文底稿,本刊一般不退稿,请不要一稿多投。本刊收到来稿后,即可回复作者。我刊已加入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

(光盘版)、刊》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凡被本刊录用的文稿,将由我刊统一纳入数据网络系统,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预先声明。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包括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稿酬)。编辑部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定西东路35号甘肃中医学院,邮政编码:730000;咨询电话:(0931)8765573。

《中医儿科杂志》编辑部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