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试讲要求:
(1)说出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2)教学过程要有涉及英子感情变化的指导朗读; (3)在讲课中渗透两次掌声的含义。 答辩题目:
(1)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是什么?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文章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次掌声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爱护同学。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关心爱护同学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课之初,提问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听过堂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堂声是别人给你的。当掌声响起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自由分享,随后引出:掌声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认识她。进而引出课题《掌声》。 (二)初读
1.通过字词闯关游戏,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重点区分多音字落”的几种读音。 2.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主要讲了腿脚有残疾的女孩英子在一次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时,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三)析读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1)“默默”什么意思?(一声不出)
(2)还有没有其他词语感受到英子忧郁? (“早早地就来到”“最后一个离开”) (3)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感受英子变化之前的忧郁与自卑
(4)指导学生朗读,强调应该读的再慢一点,把“默默地”读的再轻一点。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1)从哪里看出来的?(“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叫他跳舞”) (2)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人物心情。
3.小组讨论:总结英子变化的原因,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1)是什么原因让本来忧郁、自卑的英子变得如此开朗、自信呢?(两次掌声)
(2)通过“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来体会自卑的英子当时的痛苦与无奈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英子是我们班同学,此时此刻你会对她说什么?进而总结出第一次堂声的含义——鼓励
(4)英子讲完故事后的掌声还是鼓励吗?(除了鼓励更多的是赞扬)
(5)由掌声引导学生感情升华到同学们之间的关爱以及对其他残疾人的关爱。 (四)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课收获。(通过两次掌声看到英子自卑到自信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爱。) 作业:写一写你和同学们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试讲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第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 《掌声》,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当掌声响起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师:你举手最快,快来说说。 师:前几天,消防员叔叔来学校做防火宣传,讲完后大家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用掌声在感谢消防员叔叔。 师:请你来说。
师:元旦晚会,你主持词忘了,因为同学们的掌声,最终想了起来。 师:嗯,这是同学们的鼓励让你消除了紧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掌声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认识她。(板书:掌声) 二、初读
师: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字词,那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哪个小勇士愿意来闯一下老师的字词大关? 师:靠窗的男孩你来试一下。
师:哇!真厉害,连最难的多音字堡垒 ——“落下残疾”都攻破了。那这个“落(lào)\"还有什么读音?
师:没错,还可以读luò,落叶和Ià,丢三落四。 师:大家以开火车的方式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字词。
师:字词关闯过了那我们就来闯一闯内容关。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不明白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同学们声音都小下来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师:语文课代表请你来说。
师:文章主要讲了腿脚有残疾的女孩英子在一次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时,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师:概括的完整又简练,都请坐。 三、析读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用画句、圈词、谈体会的方法来找一找:文中英子有什么变化?
师:同学们都坐端正了,相信问题也解决的差不多了,谁愿意第一个来分享? 师:你的眼神最闪亮,请你说说看。
师:你发现英子开始是自卑、忧郁,后来变得自内心、开朗。(板书:自卑--自信) 师:从哪里感受到英子的自卑?
师:嗯,“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 师:“默默”是什么意思? 师:一声不出。
师:是呀,英子总是一声不出地躲在教室一角,确实让人感觉很忧郁,还有哪里能感受到? 师:“早早地就来到““最后一个离开”。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人物性格,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 师:那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
师:课文告诉了我们英子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
师:所以,身体有残疾的英子总是躲躲藏藏,怕别人看到自己走路的样子,她的心里很自卑。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自卑忧郁的英子内心,试着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请你来读一读。
师:嗯,读出一点忧郁的感觉了,如果读的再慢一点,把“默默地”读的再轻一点,就更好了,再试一下。
师:这次就非常棒了,那个自卑忧郁的小英子仿佛就站在我了的面前。 师:那从哪里感受到英子变自信、开朗的?
师:\"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叫他跳舞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你们高兴吗?那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读这一部分。
师:老师奇怪了,为什么本来忧郁、自卑的英子变得如此开朗、自信呢?现在,我们再次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哪个小组来分享? 师:二组代表。
师:你说英子的变化源自同学们的两次掌声。 师:那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
师:没错,在轮到英子上台讲故事,英子一摇一晃走上讲台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师:此时英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师:嗯,痛苦的,哦,很无奈。 师:口说无凭,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
师:是呀,英子最不想别人看到自己走路的姿势,现在在全班同学注视下走上讲台,她当时心情该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呀。假如英子是我们班同学,此时此刻你会对她说什么? 师:英子不用怕,你是最棒的! 师:英子我们都支持你!
师:是呀,你们的鼓励化成了无声的语言,在英子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教室骤然间响起了掌声。所以说这掌声是师:鼓励的掌声。(板书:鼓励) 师:第二次掌声什么时候响起的? 师:三组代表。
师:英子讲完自己的故事,教室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为什么同学们有一次热烈鼓掌?
师:英子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师:原来英子是如此的优秀。这一次的掌声还是鼓励的掌声吗? 师:这掌声除了鼓励更多的是赞扬。(板书:赞扬)
师:掌声让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越来越开朗自信。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师:还有微笑面对生活的勇气。
师:正是同学们的关爱,医治了英子的内心疾病,使她微笑面对生活,从自卑走向自信。如果把这一切总结为一个字,是什么呢? 师:没错,就是爱。(板书:爱心轮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英子一样的残疾人,我们要主动地去关心爱护他们,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就能够驱走心灵的阴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四、小结作业
师:愉快的课程就要结束了,这节课我们通过两次掌声看到英子自卑到自信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爱。课下我们也来写一写你和同学们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师: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答辩:
(1)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答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
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例如,在本堂课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当中去体会小英子因身体残疾而不愿被大家看到走路的那种场景。
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文中我抓住“默默坐在教室一角”“早早地来”“最后一个走”,上台前的小英“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以及“一摇一摆”让学生感受到她的自卑与忧郁。
第三步指导朗读,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置身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
综上所述,我在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了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基础之上再行指导。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是什么?
答案:知识与能力目标:概括文章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两次掌声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爱护同学。 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是: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关心爱护同学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回答,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