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临床内科杂志2010年8月第27卷第8期J Clin Intem Med,AuKust 2010,Vol,27,No.8 ・继续教育园地・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研究进展 向林向光大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057.2010.08.030 [中图分类号]R587.1 [关键词] 脉搏波传导速度;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近年来,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已被人们充分认识。 糖尿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其病理基础是大、中型动 脉粥样硬化(AS)及微血管病变。有研究表明,在动脉结构和临 床事件发生以前就已经有血管功能的改变即亚临床损害,早期 发现和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的根 本措施…。因此,作为评估动脉硬化早期敏感指标之一的脉搏 波传导速度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尿病 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一综述。 一、脉搏波传导速度概述 心脏每跳动一次向大动脉射血约70 m1,从心脏射出血液的 冲击作为波动向末梢传出,这种波动叫脉搏波,脉搏波在一定 距离动脉节段上的传导速度即脉搏波速度,它作为血管僵硬度 和血管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早期,主要由 动脉壁的僵硬程度决定并与之成反比,能够综合反映各种危险 因素对血管的损伤,是评估动脉僵硬度的经典指数之。 1.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原理:当左心室收缩,血液进入升 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壁产生脉搏波,并以一定速度沿动脉树传 播。由于血液是含在弹性管道(动脉)系统中的不可压缩的液 体,脉搏波主要在动脉壁上传播而不是通过血液来传导,因此 脉搏波传导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动脉壁的生物力学特性、血管 几何特征(血管腔直径与血管壁厚度)以及血液的黏滞性,与动 脉扩张性和僵硬度密切相关。动脉血管具有弹性贮器作用和 顺应性,维持动脉持续的血流和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一般说 来,动脉管壁的顺应性越大,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就越慢,僵硬度 增加可加快脉搏波传导速度。这是测量脉搏波传导速度以判 断血管硬化情况最基本的原理。 2.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方法: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定是通 过测量两个动脉记录部位之间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距离求得, 计算公式为:脉搏波传导速度(m/s):IMt(L为两记录部位之 问的距离;t为两记录部位之间脉搏波传导的时间间隔),常测 定10个连续搏动,包括一个完整的呼吸周期。随着自动测量 脉搏波传导速度装置研制成功,现在操作时只需将受试者基本 资料以及测定两点部位的体表距离输入计算机,即可获得连续 波形,选择记录图形良好的10~15个数值,取其平均值即是受 试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值。 3.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部位:实际测定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作者单位:430070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 是动脉系统既定两点问,即某一动脉节段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主要反映两测量点问动脉的弹性状况。测定部位大体上有颈 动脉一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 度、颈动脉一肱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及颈动脉一桡动脉脉搏波传 导速度等,其中常用颈动脉一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肱动脉- 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4.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因素:本质上,脉搏波传导速度取 决于血管僵硬度,血管僵硬度增加则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因 此,凡是对血管僵硬度有影响的因素都可能影响脉搏波传导速 度。但不同动脉节段僵硬度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相同,主要与 该段血管的结构和病理生理状况(如粥样硬化情况)等有关。 有研究表明 J,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心率、血压(收缩压、舒 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正相关。 二、脉搏波传导速度与不同水平糖代谢m管病变的关系 1.在糖耐量正常阶段:研究表明,在AS发生形态学改变之 前,动脉顺应性就逐渐下降,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快慢反映的 就是动脉血管顺应性的改变。因此,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可以 发现在糖耐量正常阶段AS的前期病变。Troseid等 研究提 示,在血管内皮发生炎症、损伤时,脉搏波传导速度就可以增 快。Morishita等 对122名冠脉狭窄≥75%的患者(经冠脉造 影证实)和164名健康志愿者研究发现,对照组的氧化脂蛋白 (a)水平显著低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P<0.01),而且血清氧 化脂蛋白(a)水平与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相关(r=0.431,P< 0.01),可以反映内皮功能异常。Hamazaki等 对147名长期 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非糖尿病患者93人)进行横向研究,结 果显示,平均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水平在糖耐量正常 组为(18.9±5.2)m/s,糖尿病组为(23.7±6.3)m/s,经调整 后,糖耐量正常组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002)。国内研究 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涂燕平等 研究发现,从糖耐量正常、糖耐 量减低至糖尿病,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加重,颈动脉内膜中层逐 渐增厚(F=13.40,P<0.05)、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逐渐升高(F=15.26,P<0.01),且两者变化之间呈正相关(r= 0.856,P<0.01)。 2.在糖尿病危险增高类型阶段:在糖尿病发病前往往有较 长的糖耐量异常阶段,糖耐量异常与糖尿病一样,可以通过氧 化应激途径、蛋白激酶C途径等多种机制导致AS。ADA 2010 版《糖尿病标准化诊治指南》取消了“糖尿病前期”的名称,代之 以“糖尿病危险增高类型”,包括以往的空腹血糖受损(IFG)及 2010年8月第27卷第8期J Clin Intern Med,August 2010,Vol,27,No.8 ・575・ 葡萄糖耐量异常(IGT),与“糖尿病前期”相比,“糖尿病危险增 传导速度与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外周神经病变、 心率变异性、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均直接相关,说明肱动脉一踝 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可成为评估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指 标。Ishikawa等 对328例存在尿微量清蛋白和无尿微量清 高类型”的提法反映了中间高血糖状态并非一定发展为糖尿 病,从而加强了临床预防糖尿病的信心,国内外研究表明,采用 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可以发现并评估此阶段血管病变的危险 因素。Nam等川研究了1739名IFG的韩国居民,多元线性回 蛋白的人群分别测定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和动态血压,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回归分析显示,肱 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而不是24小时动态血压与尿微量 蛋白量独立相关(P=0.002),表明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 速度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动态血压与尿微量蛋白量有更明 归分析显示,周围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血压、体重指数、腰围 及代谢综合征数量相关而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空腹血糖 水平相关联,提示在IFG人群中,不仅代谢综合征加快脉搏波 传导速度及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而且代谢综合征的各个部分 进一步增加此类危险。Hornum等 连续测量了66名肾移植的 显的关系。Ishimura等 测量了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 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研究发现,尿毒症 患者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水平IGT组高于糖耐量正常组 (9.1±3和7.3±2m/s,P=0.03)和健康对照组(9.1±3和6.7 ±1,P=0.01)。杨蓓等 对IGT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与外周动 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IGT患者餐后30分 钟、1小时、2小时血糖水平与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 关,提示餐后血糖升高可导致外周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 3.在糖尿病阶段 (1)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大血管 病变性质为AS,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大血管,据统计, 50%~6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前其检测手段主要是应用血管彩色超声,但当超声发现动脉 有改变时,一般已非早期。邢玉波等 对250例2型糖尿病患 者作了同期的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血管彩色超声 检测发现,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彩 色血管超声(P<0.01),而且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可 以更早期地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提示脉搏波传导速度 检测对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意义非凡。Rahman等… 检 测新近诊断的无心血管并发症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和正常人群 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以比较两组人群的的动脉弹性,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升高(P= 0.035),糖耐量异常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8),表明对于新近诊断的无心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 患者,便已存在大血管损害。Weng CH等 对127名血液透析 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亦发现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 尿病高度相关。此外,van Elderen等 连续对86名1型糖尿 病患者进行前瞻性横断面研究,考察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 左室功能的关系,发现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左室功能独立 相关。项守奎等 研究亦证实,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 度增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 是,辛苏萍等 对40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 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均随 着血尿酸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与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提示高血尿酸水平是2型糖 尿病患者AS的危险因素。 (2)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 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肾 等微血管病变,目前关于此方面的报道不多。Aso等 研究发 现,在调整年龄、收缩压、糖尿病病程后,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 量白蛋白,同时检测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多元回归 分析显示,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尿白蛋白浓度显著 相关(r=0.246,P<0.0001),提示动脉硬化加快2型糖尿病患 者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可预测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含量。Kimoto等 研究亦证实,糖尿 病肾病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随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呈阶梯 式上升。 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药物干预 如前所述,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 关,因此,通过动态、定量地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观察药物干 预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可判断干预的疗效,为临 床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目前研究已证实,血管紧张素转 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噻唑烷二酮类 J、他 汀类、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维生素C及E等可使脉搏波传 导速度降低,从而减缓或阻止甚至逆转糖尿病血管病变。 四、脉搏波传导速度问题与展望 迄今为止,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方法尚无统一标准,而且 脉搏波传导速度受年龄、心率及血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 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检测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 如何控制好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影响因素及制定统一的可行 标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怎样,脉搏波传导速度 作为评估动脉血管功能变化的简捷、有效、经济的非侵人性指 标,而且相对于其他检测技术(如血管彩超)能更早地发现血管 病变,相信脉搏波传导速度必将在糖尿病领域发挥愈来愈重要 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王淑霞,杨锐英.代谢综合征脉搏波的传导速度改变及影响 因素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9,31:206 ̄08. [2]钟冕,陈润钿,黄沽明,等.影响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临床多因素 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9,36:3820.3822. [3]Torseid M,njerkinn E M,Se ̄eflot I,et a1.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arterila wall properties in ddedy men.Scand J Clin Lab Invest,2006,66:137.145. [4]Morishita R,Ishii J,Kusumi Y,et a1.Association of serum oxidized lipo— protein(a)concentratio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otential role of oxidized lipoprotein(a)in the vasucular wal1.J Atheroscler Thromb. 2009,16:410418. 15 l Hamazaki K,Terashima Y,Itomura M,et a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 3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in dia. 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under long—term hemodialysis.Clin Nephrol,2009,71:508-513. ・576・ 2010年8月第27卷第8期J Clin Intern MedAugust 2010.Vo1.27.No.8 。[6]涂燕平,雷梦觉,葛郁芝,等.糖代谢异常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间的关系.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l2: 350-351. Radiol,2010,20:1132—1138. [7 J Nam JS,Park JS,Cho MH,et a1.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ulse wave ve— loc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nd adiponectin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fstiang glucose:cardiovasculr raisks and adiponectin in IFG.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9,84:145.151. [14]项守奎,卢海,胡云,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 病变的相关性.临床内科杂志,2009,26:462464. [15]辛苏萍,罗春嫒.2型糖尿病血尿酸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 相关性.山西医药杂志,2009,38:899-901. 1 16 lAso K,Miyata M,Kubo T。et a1.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is useful for evaluation of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iepatients.Hyper. tens Res,2003,26:807.813. [8]Homum M,Clausen P,Kjaergaard J,et a1.Pre-diabetes and arterial stiff- ness in uraemic patients.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0,25: 1218—1225. 117}Ishikawa T,Hashimoto J,Morito RH,et a1.Association of micrualbumin. uria with brachil—a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the Ohasama study.Anl Hypertens,2oo8.21:413. [9]杨蓓,李建美,韩苏.糖耐量异常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与外周动脉脉 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 112.113. I18 l Ishimura E,Taniwaki H,Tsuchida T,et a1.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associated with arterial wall stifness rather than thickness in tpe 2 diya. [10]邢玉波,张宇律,华燕吟,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2型糖尿病大 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作用.浙江医学,2009,31:990-991. [1 1 I Rahman S,Ismail AA,Ismail SB,et a1.Early manifestation of macrovas. culopathy in newly diagnosed never treated type II diabetic patients with no traditional CVD risk factors.Diabetes Res Clin Vract。2008.8O: 253-258. betic patients.J Nephrol,2007,20:204-2l1. [19]Kimoto E,sh0ji T,Shinohara K,et a1.Regonal arterial stifness in pa— 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Am Soc Nephrol, 2006,17:2245. [2O]Kim SG,Ryu OH,Kim HY,et a1.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plasma adi- ponectin 1 evels and arterila stiffness in subjeets with prediabetes or non. dibetaic metabolic syndrome.Eur J Endoefinol。2006,154:433—44O. {12 l Weng CH,Huang WH.Serum aluminum level correlates with arterial stiffness in haemodilysias patients.Int J Clin Pract,2009,63:249-253. [13]Van Elderen SG,Brandts A,Westenberg JJ.Aortic stiffness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function and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betaes mellitus:assessment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Eur (收稿日期:2010-04-21) (本文编辑:李字奇) ・临床诊治经验与教训・ 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误诊分析 刘军玺 肖树平王丽娟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1-9057.2010.08.031 [中图分类号]R733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 巴结活检病理确诊15例,局部病理切片确诊2例,超声下腹部 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我院曾收治的2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住院患者,其中误诊18例,误诊时间最长为7个月,现报道 如下。 穿刺活检病理确诊3例,剖腹探查活检病理确诊2例,肝穿刺1 例活检病理确诊,骨髓涂片确诊1例,气管镜下取病理确诊 1例。 讨 论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非霍 奇金淋巴瘤的住院患者25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男19例,女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淋巴组织的 恶性肿瘤,是造血系统常见恶性疾病之一,60%起源于淋巴结, 6例,年龄36—68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为15天,最长为7个 月,平均3.5个月,淋巴结肿大分布在颈部、锁骨上10例,腹股 沟8例,纵膈4例,腋下3例,腹膜后淋巴结为3例,耳前2例。 淋巴结最大者为8 cm,最小为1.5 cm。其它症状和体征:体重 40%起源于结外淋巴组织,淋巴瘤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可伴有发热、盗汗、胸憋、胸腹水、腹痛、腹泻、骨痛及病理性骨 折等。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时局部淋巴结肿大成为患者唯一的 临床表现,而这唯一的临床表现却常常使我们将其与其他疾病 混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唯一的金标准就是病理学。按常 见病诊治久治不愈,应反复仔细地行体格检查,对存在实质性 肿块者应尽早获取病理标本,以争取早期诊断。误诊的原因主 要是早期未行淋巴结病理检查。因此对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一 般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行淋巴结活检,以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早 期治疗。 (收稿日期:2010-04-29) 下降8例,发热4例,胸憋、气短3例,胸腔积液2例,腹痛2例, 脾大4例,肝大2例,腹水1例,便秘1例。 2.误诊情况:首诊时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误诊为淋 巴结炎9例,淋巴结核5例,淋巴结转移性肿瘤2例,腭部溃疡 1例,纵膈肿瘤1例。误诊率为72%,误诊时间最长为7个月。 3.特殊化验及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5例,p 微球蛋 白升高3例,超声检查12例、CT扫描10例发现肿物。浅表淋 (本文编辑:李宇奇) 作者单位:075000河北张家口,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干部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