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年8月第40卷第8期 1055 [文章编号]1000-2200(2015)08—1055-03 ・临床医学・ 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 俞巧稚,张文颖 [摘要]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 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 瘦组(P<0.O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 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关键词]肥胖;妊娠;体质量指数;巨大儿 [中图法分类号]R 71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23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before and different periods of pregnancy on neonatal body mass YU Qiao.zhi .ZHANG Wen—ying (The PLA 306 Clinical College ofAnhui Medial University,Be ng 100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ody mass index(BMI)be ̄re pregnancy and different periods of pregnancy on neonatal body mass.Methods:The data of the complete prenatal records of 2 260 singleton pregnant women with normal deliv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s of macrosomia in obese and overweight groups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and normal weight groups during pre—pregnancy and early pregnancy(P<0.01).During the second and third tirmester,the incidence rate of macrosomia in obese groups was the highest,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macrosomia in low and normal weight groups was the lowest,the difference of which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ifcant(P<0.01).Conclusions:The BMI before pregnancy and different periods of pregnancy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ocrosomia.Stirct monitoring the pregnant BMI and controlling weight growth in the normal range are beneficila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macrosomia,and the health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Key words]obesity;pregnancy;body mass index;macrosomia 孕期体质量监测及合理控制孕期体质量增长是 料的2 260例自然妊娠的单胎初产妇进行回顾性分 孕期保健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明 析。研究对象年龄19~35岁。排除标准:(1)妊娠 显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未能及时合理调整,导致肥 合并其他内外科疾病;(2)内外科疾病合并妊娠。 胖人群逐年扩大。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通常是 1.2研究方法 全家关注的重点,而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 1.2.1分组依据BMI=体质量(kg)/身高(m ); 孕妇吃得越多,越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诸多因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制定的标 素导致孕前及孕期肥胖的妇女逐年增多。同时,巨 准 :BMI<18.5 kg/m 为体质量过轻,l8.5 kg/m 大儿的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目前国内的发生率约 ≤BMI<24 krJm 为体质量正常,24 kg/m ≤BMI 7% 。众所周知,巨大儿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有 <28 kg/m 为体质量超重,BMII>28 kg/m 为肥胖。 关,直接增加了产科工作的危险性。本研究通过对 1.2.2分组按孕前及不同孕期BM1分为消瘦组 2 260例产妇及新生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 (A组)、正常组(B组)、超重组(C组)和肥胖组(D 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巨大儿发 组);按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及分娩前进行分期,分 生率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理论依据。现作报道。 别用数字0、1、2、3表示。由于孕前及孕早期D组 1资料与方法 人数少,不利于统计分析,故与C组合并;由于孕中 期及孕晚期A组人数少,不利于统计分析,故与B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 组合并。 在解放军306医院建孕期保健手册并有完整产检资 1.2.3 巨大儿的诊断 参照谢幸等 主编的第8 [收稿日期]2014—10-30 版《妇产科学》对巨大儿的诊断标准,胎儿体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306 I临床学院,北京100101 >4 000 g为巨大儿。t [作者简介]俞巧稚(1989一),女,硕士研究生.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检验。 1056 J Bengbu Med Coll,August 2015,Vo1.40,No.8 表4孕晚期BMI与巨大儿的关系(n) 2结果 毛 2.1 孕前不同BMI孕妇巨 大儿发生率比较 B0 组和c0组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0组(P< 0.01),而c0组巨大儿发生率亦显著高于BO组 (P<0.01)(见表1)。 表1孕前BMI与巨大儿的关系(n) 率的两两比较:与A0组比较 ¥P<0.01;与B0组比较△△P< 0.01 2.2 孕早期不同BMI孕妇巨大儿发生率比较B1 组和c1组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1组(P< 0.01),c1组巨大儿发生率亦显著高于B1组(P< 0.O1)(见表2)。 表2孕早期BMI与巨大儿的关系(n) 率的两两比较:与A1组比较 P<0.01;与A1组比较△△P< 0.O1 2.3 孕中期不同BMI孕妇巨大儿发生率比较 B2 组和c2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2组 (P<0.01),且c2组巨大儿发生率亦明显高于B2 组(P<0.01)(见表3)。 表3孕中期BMI与巨大儿的关系(n) 率的两两比较:与A2组比较} P<0.01;与B2组比较△△P< 0.01 2.4孕晚期不同BMI孕妇巨大儿发生率比较B3 组和C3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3组 (P<0.01),而C3组巨大儿发生率亦显著高于B3 组(P<0.01)(见表4)。 率的两两比较:与A3组比较 P<0.O1;与B3组比较A AP <0.01 3讨论 巨大儿使头盆不称、肩难产、继发性子宫收缩乏 力、产程延长或停滞、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泌尿生 殖道瘘、新生儿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胎儿窘迫、 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增加,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严重 时危及母儿生命 j,日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注 意。关于肥胖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的研究有很多, 大部分研究 提示两者呈正相关,也有研究 显 示肥胖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但与新生儿体质量 无明显相关性,多数研究从孕前及整个孕期增重着 手,极少具体分析不同孕期BMI与巨大儿的相关 性。而怀孕本身要经历很漫长的时间,整体增重情 况往往不能反映孕早、中期的实际情况,过于笼统, 本研究通过2 260例孕妇及新生儿的详细数据分 析,探索孕妇孕前及不同孕期BMI与巨大儿的相关 性,以更好地指导孕期管理工作,提高产科质量。 本研究显示,孕前及孕早期体质量超重及肥胖 组的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 组(P<0.01)。孕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及其内容物、 增加的血容量及组织问液导致孕妇体质量不可避免 地相应增加。对胎儿生长发育过度担心、一些错误 的认知使孕妇饮食缺少节制,较孕前明显增多。增 大的子宫及身体的一系列变化使孕妇不适感增加, 活动量相对减少。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孕中、晚期孕 妇体质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本研究显示,孕中、晚期 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超重组,而超重组 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陈红 希 通过对肥胖孕妇进行孕期综合干预,观察其 BMI及母婴预后,发现孕期综合干预可减少肥胖孕 妇巨大儿的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综上所述,控制产前及孕期各阶段肥胖、监测孕 期增重,对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日常工作中,需正确指导孕妇孕前、孕期保健,孕 前适当减轻体质量,孕期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达到 (下转第1059页)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年8月第40卷第8期 过NTS和NTI反映出来。通过调控使麻醉诱导平 1059 测阿片类用药时机,避免七氟烷吸入MAC过大或过 小,本组患者阿片类用药及催醒药物如多沙普仑用 量均比以往同类手术少。苏醒时问、拔管时间及术 中知晓均降低。并且维持了较好的麻醉深度,减少 了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麻醉废气的 排放。(4)另外,Narcotrend系统可使用普通心电电 顺,BP波动小,说明插管时机较为合理,插管反应 小,麻醉维持中易于控制生命体征,于手术切皮、进 腹、探查、关腹、缝皮等较强刺激时仍然维持平稳的 生命体征,Glu变化不明显,说明麻醉深度合适,应 激反应小,苏醒期生命体征很快就恢复到麻醉前状 态。同时麻醉全程维持较为平稳的生命体征,也利 于保障重要脏器的灌注,减少因为血流动力学波动 导致的不良事件。(2)能准确判断麻醉深度,使之 容易调控,NTS、NTI于入室和诱导即刻无差异,插 管、切皮、进腹、探查、关腹、缝皮时等刺激强烈的手 术步骤时可随时根据NTS、NTI的变化追加麻醉药 物,实时调控麻醉深度,NTS、NTI处于麻醉目标范围 者较多。意识恢复、气管拨管、出室时均升高,表明 麻醉苏醒人数较多,苏醒程度较高,可以用来预测麻 醉苏醒。NTI可以较好地反映麻醉深度,指导全身 麻醉的实施。本组中有1例女性肝叶切除患者在术 后第2天描述了术中做梦的情节,虽然梦境与手术 极,电极放置位置灵活,不像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需要 专用电极,而且价格较贵,从降低患者费用角度来 讲,Narcotrend用于患者麻醉深度监测更方便、更经 济。但Narcotrend结果易受额肌收缩影响,抗电刀 干扰能力也较弱。 综上所述,NTI能准确监测七氟烷麻醉期间的 深度,能精确判断麻醉诱导期、外科手术期和麻醉苏 醒期,指导麻醉医师调控麻醉深度。但NTI与七氟 烷吸人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要临床进一步证实。 [ 参 考 文 献 ] [1]佘守章,陈勇.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0(4):99—104. 无关,但我们认为存在可疑术中知晓。查阅术中监 测资料,发现该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较多,BP偏低,术 中减少了七氟烷的用量,平均在0.7 MAC,NTI在65 —[2] Kreuer S,Wilhelm W.The Narcotrend monitor[J].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6,20(1):111—119. [3]Schultz A,Grouven U,Beget FA,et a1.The Narcotrend index: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correlationwith pmpofol effect—site 55之间,NTS为C2~DO级,处于浅麻醉到普通麻 concentrations,and comparison with spectralparameters[J]. Biomed Tech,2004,49(2):38—42. 醉状态。结合患者主诉和NTS,我们判定该例患者 麻醉意识偏浅。NT参数反映出了患者麻醉意识的 [4]Schmid GN,Bischof P,Standl T,et a1.Comparative evlauation of Narcotrend,bispeetral index,and classical eletroencephalographic variables during induction,maintenance and eme ̄ence of 变化。同时证明,将BP、H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作为 评价麻醉深度的指标并不完全可靠,因为不同麻醉 药对循环功能抑制的程度有差别,BP和HR的变化 只是反映麻醉药物对循环的作用。因此,在复合使 用阿片类药物时,虽然血流动力学参数平稳,但镇静 药物剂量不足时仍可能会有术中知晓的发生。(3) propofol/remifentanil anesthesia[J].Anesth Analg,2004,98(5): 1346—1353 [5]余志阳,李伟彦,朱四海,等.Narcotrend I临床应用可靠性的文 献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2):1273—1276. [6] Rundshagen I,Hardt T,Cortina K,et a1.Narcotrend・assisted propofol/remifentanil anaesthesia VS clinical practice:does it make 减少了不合理用药和麻醉废气的排放,避免麻醉药 物浪费,根据NT的变化随时调整麻醉深度,准确预 (上接第1056页) 控制新生儿体质量,减少母婴并发症,维护母婴健康 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6—117. a difference[J].Br J Anaesth,2007,99(5):686—693. (本文编辑刘畅) 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10):18—20. [5]简洁.初产妇孕期体质量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基 层医药,2013,20(16):2511—2512. [6] 韩爱红.孕期体质量指数与孕期体质量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 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34—4535. [7]刘巧英,甘秀华,姜红.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体质量 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 (13):2094—2095.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年体质量 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侧价值:适宜体质 量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 (1):5. [8] 陈红希.孕期综合干预对肥胖孕妇体质量指数与母婴预后的 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89—91. [3] 陈露露,何素芬,刘杰.围生期体质量指数及其孕期增长与母 婴结局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71—73. [4] 徐海耿,毛亚飞,顾雷君,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加对妊娠 (本文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