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导质疑提升思维--关于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9年7月第1054卷

第7期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ofChineseLanguageTeaching

Jul.,2019灾燥造援员园54晕燥援7

◆教学探索

引导质疑提升思维—关于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袁润枝

北京100089)(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

重摘要: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前提下,根据教学实践论述了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四个阶段,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点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关键词:引疑

质疑

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7-00017-03DOI:10.13525/j.cnki.bclt.201907005

作者简介:袁润枝(1975—),女,北京人,本科学历,副高级教师,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这样既能够充分激发学能力,诱导学生善思、乐疑,又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阅读分析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2011年版)》合作、探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中,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质疑过程实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尽信书不如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孟子所谓不要随便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无疑———有疑———解盲从或迷信。朱熹也曾提出就是一个发疑”的读书方法,他认为人读书的过程,关键是要勤于思考、精于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周到的思维活动。陶行知思考,而思考是一种深刻、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很简单,很实在,但要做生学。”“教学生学”四个字,到却很难。学生的疑问是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是学

生思维的发展点,从学生的疑问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能抓住要也正是“教学生学”的最好体现。这是学生具有思维能力点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以疑使学生由被动接收问为主线,激发阅读的内在动力,进而提升思维能力。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不知疑第一阶段:

学生不知道如何质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质疑。结果学生们个在阅读中,笔者试着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的“问题”。他们个哑口无言,不知该怎样“回答”我们听,老瞪大双眼好像在说:“我们习惯了老师讲、不是,是他们不师问、我们答。”是学生没有问题吗?以往的敢问,更不会问,缺乏在阅读中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教学中,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性,没有意识到教要为学服务。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此阶段教师应更新观念,

探究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掌握阅读方法。

第二阶段:初知疑

2019.7

·学术

17

这个阶段是学生没有目的地单纯模仿课后题目进行质疑。在学生们不敢问、不会问的情况下,笔者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疑问就是你们读不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懂的问题可以是深奥的,也可以是浅显的”。同时进一步说明质疑可以从词、句方面入手,接着在讲读课文时尝试着启发他们对词、句、段展开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能够提出问题了,但只是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

这个词、那个词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什么?”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已是一个飞跃,笔者及时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可是笔者也明白很多问题都是徒有形式,

有些问题脱离了文章内容,甚至是明知故问,有些问题是为单纯地模仿质疑而提出的,学生不能根据课文内容主动探索、思考,更提不出有创新意识的问题。

此时的学生像刚刚学步的孩子,只会单纯地模仿,但无论是简单的词语疑问,还是课后问题的重复,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学生有疑问,教师就要及时鼓励,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疑问,在质疑与释疑的循环实践中品尝探究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环境,使学生有反复、深入思考的机会。

第三阶段:

已知疑这一阶段学生会尝试深入课文内容进行质疑,但思考仍欠独立,不能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针对学生只会提出一些表面问题的现象,笔者重新学习、思考,调整教学策略,尝试通过一篇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从课题到课文内容,再到课文写法,不断深入质疑。首先初读课文,谈谈已经读懂了什么;然后再思考哪些地方读不懂,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问题类型也丰富了,而且基本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提出的问题,对零碎杂乱的问题进行规整,提炼出相对集中的问题。

此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被激活,

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学习课文,解决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但有些问题还是有些程式化。例如:课文用了比喻句有什么好处?主人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学生对于文章内涵及表达的质疑还是过于单薄,不能针对文章中的重18

·学术

2019.7

点、难点提出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疑问,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无法针对自己真正不懂的地方、值得学习的地方提质疑、谈看法,这说明其思维仍欠深入。

第四阶段:

深知疑此阶段是训练小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在执教《赵州桥》一文时,笔者有了意外的收获。读讲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特点以及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一重难点,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并思考这一自然段是从哪两方面描写赵州桥?学生回答:这一自然段是从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两方面描写的。第二步,让学生默读前三句,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步,投影:“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联系课文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质疑,没想到,学生们纷纷举手且提出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为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第四步,让学生边学习、边默读、边解答这两个问题,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很快指出“:这种设计”指的是这座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因为:它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第五步,笔者趁热打铁,“这两个疑问我们都解决了,可老师还觉得有点欠缺,可又不知该怎样提问,谁能帮帮我?”这一来学生们特别踊跃,自发地讨论起来,最后提问: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赵州桥有了()特点,所以它有

)优点,因而才称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这节课,经过笔者的引导和激发,学生针对课文某一点提出的问题牵动了其对全文的理解,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又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实践证明,有相当一部分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是因为没有读懂了课文,他们缺乏阅读思维能力,找不出文章的主干,这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质疑,学习阅读的方法。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激发下自主(

质疑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交流找到了答案,并能主动在课上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积极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所以说,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抓住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有意引导并激发学生质疑,由引疑带动学生自主质疑,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理解课文的方法。

第四阶段是一个难点,要逐步渗透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整体引疑

对于结构比较特殊,题目能够揭示中心思想的文章,初读课文时,教师应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质疑。

例如:教学《果敢的判断》一文时,教师应首先解释题目,使学生明白“果敢”的意思,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学生提出:小泽征尔作出了什么判断?为什么说是“果敢的判断”?接着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课文,最终通过思考,自主得出了结论。

再如:教学《山沟的孩子》一文时,初读课文后,教师应让学生找到文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

山沟的孩子不怕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迎来绚烂的黎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黑夜启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孩子们“不怕黑夜启程”“?绚烂的黎明”指什么?孩子们一定能迎来“绚烂的黎明”吗?为什么?接着,教师应让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进行学习、

讨论,理解整篇文章,体会到山沟的孩子们为了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这种整体引疑的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争论得出结论,这在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细节激疑

在学习文章重点部分或精彩之处时,笔者有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疑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白杨》一文,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笔者向学生提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不清时,笔者顺势一推,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内容再问几个为什么。于是学生抓住关键句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能理解什么?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还要带孩子们去新疆?这样在重点处激发疑问,就使学生慢慢理解了课文。

再如:教学《江姐》一文时,对于这一细节———当江姐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杀后,找到党组织时“,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这算不得什么!请转告上级,我请求留在老彭工作过的地方’”。笔者读此句后激疑“:江姐可真平静呀!你们说呢?”这时,学生们纷纷反对老师的意见,提出“为什么她的嘴唇微微抖动?抖动与平静是矛盾的,为什么用在一句话中?“”为什么用‘吐出’而不用‘说’呢?“”这真的算不得什么吗?“”江姐内心是平静的吗?”这一系列有价值的质疑,使笔者欣喜不已。

对于文章中适当的细节,笔者采用激疑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思考意愿,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最终得出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经过四个阶段的实践,笔者认为质疑不应只是一味地教方法,更应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疑问,有意识地渗透质疑问难的方法,使学生自悟自得,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力。教师平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词、句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抓住疑难问题诱导学生熟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体会、概括等手段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李小叶)

2019.7

·学术

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