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艺博览 《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22期 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 周秦福 (福建省福鼎市食用菌办公室,福建福鼎355200) 摘要分别阐述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免加温发酵等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指出免加温发酵技术是现代蘑菇 培养料发酵的发展趋势,17世纪以来,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 基础理论;应用 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是蘑菇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历 来是蘑菇生产的科研攻关课题之一。培养料的发酵技术经 不断更新和发展,已由最初的简单堆肥发酵技术发展到今 天的免加温发酵技术.并在蘑菇生产上逐渐推广。福鼎市是 全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产销量占福 建省产销量的30%左右。在从事30多年的蘑菇生产实践经 验和培养料发酵技术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笔者对蘑菇培养 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粗浅论述如下。 1一次发酵技术 1.1基础理论 蘑菇培养料的一次发酵技术,亦称常规的传统发酵技 术,根据辛登一豪泽短期堆制的原理发展而成。通过采用物 理调控,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 境,满足其生长繁殖,经生化作用后积蓄了蘑菇生产所需的 营养物质。 1.2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蘑菇培养料发酵基本上采用这 项技术,其技术流程:草料预湿——建堆(加入配料)——一 次翻堆——二次翻堆……最后翻堆——上料铺床,共要翻6 次堆;发酵程式(天数)分别是7d、6d、5d、4d、3d,总计28d。若 用早稻草作为培养料则需25d。一次发酵技术工艺简单,容 易操作,但如果人工操作要领掌握不好,极易影响发酵质 量。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发酵质量差,不是厌气发酵的 比重大(烂料多),就是冷却层比重大(生料多),很难达到预 期效果。针对以上缺点,我们结合多年生产实践,采用改进 的“三角架”增氧发酵法,比常规发酵在技术上有了创新.效 果较好,但该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发酵时间长,费 时;二是翻堆次数多,费工;三是劳动强度大,费力;四是养 分损耗大,耗料。-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我市田春菇栽培 上。 2二次发酵技术 2.1基础理论 1934年,美国科学家兰伯特分别用厌氧发酵区、好氧发 酵区、干燥冷却区的蘑菇堆料栽培蘑菇。经研究,发现用好 氧发酵区的堆肥栽培蘑菇,产量最高;而其他温度区的堆 料.再经过50~55 ̄(2高温,并结合适当增氧堆制再次发酵后 作者简介周秦福(196o一),男,福建福鼎人,大专学历,长期从事食用 茵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o07一O9—17 用于栽培蘑菇.产量也相应提高。由此逐步发展形成二次发 酵技术,亦称后发酵、巴氏消毒。二次发酵分为两个阶段: (1)升温阶段,即巴氏消毒阶段。这个阶段要在57-60 ̄C 高温下维持6-8h,主要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杀死病原菌、 寄生虫以及各类害虫的卵、幼虫及成虫:二是促使嗜热性微 生物大量繁殖,更加旺盛地分泌水解酶类;三是前发酵的粪 草未完全分解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加速分解,形成腐殖质一 类化合物供蘑菇菌丝利用。 (2)控温阶段。这个阶段要适时通风降温至48-52 ̄C并 维持4-6d,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改善培养料中氧的供 应状况.创造嗜热微生物群繁殖最佳生态环境。嗜热放线菌 利用堆肥在发酵中残留的氨转化为氮源.嗜热微生物群增 殖.加速基质降解.产生聚糖类物质、烟酸、B族维生素及氨 基酸等以利蘑菇菌丝吸收;二是继续杀死病原菌。 2.2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规堆制前发酵的培养料应迅速搬 进菇房进行后发酵处理,培养料应集中堆放于中间3层床 架上,底层不放料。堆放时要求培养料疏松、厚薄均匀,并密 闭四周薄膜,促其自热。当升温至48-52 ̄CB ̄,进行蒸气加热 巴氏消毒(亦可采用明火加温法),使料温升至57-60 ̄C,保 持8-10h后,控制炉火,降温至50-52 ̄C,保持此温度继续培 养4-6d。视料温情况启闭地面薄膜通风1-2次,每次数分 钟,待培养料氨味消失,并大量繁殖白色嗜热性放线菌后, 即可结束。如培养料仍有氨味,须继续培养至氨味消失。 我市近20多年来一直采用二次发酵技术,生产中要注 意:①在后发酵期间,测温时,人不能进入菇房,只能将温度 计置于竹竿内前端,由菇房外插入料中测温;②发酵结束, 进入菇房前必须打开四周薄膜通风换气,以防缺氧和一氧 化碳中毒。 3免加温发酵技术 3.1基础理论 免加温发酵技术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理论为指导,采用 微生物调控技术,在强势复苏型有益微生物群体增殖活动 的主导作用下,迫使其他微生物顺从。进而使培养料进行有 价值地发酵。由于有益的微生物群体活动,原来不能共生的 菌类,通过相互交换食饵和生成条件,达到共同生存、发展 的目的。例如:光合细菌是厌氧菌,可将来自太阳热能作为 能源,合成抗氧化物质、氨基酸、糖类等各种有利的物质;固 (下转第5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园艺博览 有利于绿化苗木的流通。 3.4依靠科技。发展苗木生产 . 《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22期 传统的经营模式,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过渡。政府通 过必要行政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出台优惠政策.使苗 木生产企业(或花农)成片生产,规模化经营。同时,建立规 范化的苗木市场,利于花卉苗木的流通。如我省在漳州建立 花卉走廊,集花卉生产基地、花卉批发市场为一体。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 建立“公司+花农”生产销售模式,适合福建省情。通过 3.4.1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地方特色品种。我省有丰富的花 卉种质资源,要利用这一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对当地传统 的名花、市花进行上规模、上档次的开发利用;并立足我省 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尽快培育具有我省特色的名优苗木 品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新品种的培育。 3.4.2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苗木质量。从总体上说,园林苗 圃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除国营苗圃职工及传统的花农有 一这种形式,内联花农,外联市场,公司负责市场调研、生产品 种和规模确定、新技术的传播和产品营销。花农按公司的要 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公司与花农构成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 定实践经验外,大部分人是从菜农转过来或在种植结构 调整中新涌现出的花农,这些生产者普遍都缺乏科学的栽 培技术和管理水平。这是造成目前苗木质量差、效益低的重 经济结合体,有利于花卉苗木生产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 避免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 3.7建立苗木信息网络系统 要原因。因此,要依靠科技,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素质, 促进苗木生产的发展。、苗木生产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选派 从业人员到农林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培训,让他们掌 握苗木的基本知识,如苗木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长特 当前,信息网络发展突飞猛进,网上花卉交易、花卉科 研和花卉资源等发展非常迅速。福建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强 和完善园林苗木产业的网上建设,尽可能缩短与发达国家 性、田间管理技术,逐渐提高全体花农的技术素质.实现苗 木生产规范化。 3.5审慎引进.积极消化 之间的差距。福建已有一批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在网上发布 花卉科研、生产、交易等信息.已构成网络花木销售系统雏 形,但有待进一步完善,真正发挥其网上交易功能,促进全 省苗木业的更大发展。 4参考文献 …1蔡幼华.福建花卉稳中求进Ⅱ】.中国花卉园艺,2001(2):16. 【2】林敏和.观念创新促发展——福建花卉的。五破“和“五立”Ⅱ】.中国花 卉园艺,2001(4):10—11. 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是我省园林苗木生产的有效捷径 之一:但引进新品种时,一定要慎重。一是在引进新品种前. 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切忌盲目;二要引进国内外新推出的 品种,避免引进淘汰品种;三是引进新品种,要做好隔离检 疫、试种工作.经示范种植.再推广生产。 3.6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3】罗光和.抓调整促进花卉业全面发展U】.中国花卉园艺.2001(7): 11—13.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苗圃生产者应面对现实,尽快改变 -—-【4】何忠春.中国加入”世贸”后八闽花卉业将如何发展U】.2000年福建热 作科技.2000(4):20—21. 卜一—-卜-—-卜-—-卜-—-卜一—-卜 (上接第50页) 氧量.从而造成局部厌氧发酵。 (2)打好料堆孔。打孔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透气增氧,增 氮菌是好气菌.可将大气中的氮变成蘑菇能够吸收利用的 物质,固氮菌以有机质为食饵,它的排泄物是光合细菌喜食 的食饵,而光合细菌排泄物是固氮菌的食饵。这种食饵交换 循环建立以后,一旦固氮菌过分繁殖则处于缺氧状态.通过 光合菌的作用,就能够共存。总的来说,通过有益微生物群 体活动,使培养料在发酵中增加抗氧化物质,集结能量抑 制,消减有害的活性氧化成分,大大改善蘑菇培养料的生态 加物料间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所需的供氧量。由于增温催 熟剂中有益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因而保持良好的通 气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快速繁殖.从而进一步促进物 料发酵。建堆后,可用钢钎(30cmX3Ocm)从料堆由上向下打 穿后并左右晃动,使孔尽可能大些。 (3)覆盖物选择。覆盖物以透气保温的草帘或麻袋为 环境条件,促进蘑菇菌丝的健康生长,从而达到提高蘑菇产 量和质量的目的。 3.2应用 好,特别是秋后较多地区如不加覆盖物很容易因物料表面 水分蒸发而导致料堆表层缺水而造成有益微生物分布不到 而处理不周。最好是建堆.打孔后在离料5 ̄lOcm做一小塑 料拱棚,顺着料堆长的两面一定要压实,仅在拱棚的两头留 一免加温发酵技术工艺流程:稻草预温——建堆(加肥、 加发酵剂)——一翻——二翻——三翻(加石灰和石膏) ——小通风孔.这样即可形成保温、保湿、通风的小环境。经栽 四翻——上料铺床.发酵程式(天数)分别为5d、4d、4d、 (1)堆料不宜过高,最好是80cm左右为宜。若冬天堆料 培试验.与传统发酵法相比较,这项技术可提高发酵价值, 降低养分消耗,使蘑菇产量增产10%以上。 免加温发酵技术是在传统加温后发酵技术的基础上的 3d.总计20-22d。在生产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可适当加高一些,但也不宜超过lOOcm,宽、长不限,可根据 地形而定;由于增温催熟剂的加入,高活性有益微生物群体 繁殖非常迅速,温度上升的非常快,若按传统方法堆料过 高,则很容易因中部温度过高而造成营养损耗;同时由于过 高的料堆也因物料的软化导致物料间空隙度缩小而减少供 52 技术创新.是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该技术 克服了传统发酵技术的弱点,省时省工、增产增效,容易被 菇农所接受和掌握。推广应用免加温发酵技术是现代蘑菇 培养料发酵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值 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